比亞迪王傳福:走自己的路,讓豐田去說吧(3)
——造車難嗎?
是的,造車確實需要財政上的投入。而且,看上去,每個(中國)投資者的做法都大同小異:向意大利的獨立設計公司購買設計圖紙、到日本的模具廠開模、問阿爾文美馳購買底盤、去主流的發(fā)動機供應商那里買發(fā)動機、向博世購買電噴和控制系統(tǒng)。最后的結(jié)果是,造車就像推著購物車在超市里采購,企業(yè)需要自己動手的只有三件事:依據(jù)市場判斷該生產(chǎn)什么樣的車,把零部件裝在沖壓好的車體里,然后銷售出去。
不過王傳福的意見是:“如果按照強者的地圖去走,比亞迪早就死了。因為強者的地圖都是要將弱者騙到窟窿里面去的。”
作為一個外行,擺在王傳福面前的有兩種解決辦法:一是聘用外腦,二是把自己變成內(nèi)行。他選擇了后者,在他看來,不懂行就會被別人嚇唬、蒙騙,會處處受制于人。
不過,如果比亞迪和其它中國企業(yè)一樣,從一開始就認定了要自己研發(fā),靠買技術恐怕這輩子都跟成本領先無緣了。
說起自主研發(fā),國內(nèi)汽車廠商大都一肚子苦水。華晨當年找喬治。亞羅設計出中華車身以后,在清華放了四年就是造不出車來,自己采購的設備就是不到一塊兒,最后從寶馬請來20多個專家?guī)兔Σ虐褮ぷ兂闪塑?。人才更是千金難求,上海大眾為了能培養(yǎng)出自主開發(fā)的人才,花了2個億送20個人去德國大眾學習。
而比亞迪的方式是,花大價錢從國外聘請了幾位專家,作為核心研發(fā)人員兼帶隊老師,帶領著一幫大學畢業(yè)生,開始學習“什么是汽車”。
在傳聞中,比亞迪的研究人員拆了很多汽車,以了解其細節(jié),這叫做“反向研發(fā)”。夏治冰對記者否認了這個說法。但如果真有其事,他們拆的車中,肯定包括豐田花冠,因為其后比亞迪推出的某款車與花冠的外形極為相似。
對此,比亞迪有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們尊重知識產(chǎn)權,但也會充分利用行業(yè)現(xiàn)有的寶貴的非專利性知識。
超級A貨王傳福很喜歡說一句話:“我們不是做汽車的,而是做工廠和造設備的。”夏治冰說,比亞迪的目標是,自己的汽車上除了玻璃、輪胎和鋼板不能自己制造,其他所有零部件都將是“made in BYD”。
Made in BYD.在電池的行當,比亞迪內(nèi)部曾有一個玩笑:“Intel是Intel inside,我們是BYD inside.摩托羅拉、西門子、諾基亞,大家都知道,但是沒人知道打開它們的手機,里面到處都是比亞迪。”
比亞迪重演了電池行業(yè)中從產(chǎn)品開始、一步步向上游延伸的逆向反噬的擴張過程。比亞迪將這種過程叫做“倒行逆施”。
比亞迪的得意之作是建立自己的模具廠。這下子手工勞動又出場了。在王傳??磥?,靠手工造電池的比亞迪,要是不能學會造模具,簡直是個侮辱。
模具的昂貴源于它所耗費的人工,一個車型平均約需大中型覆蓋件模具260套,平均每套模具約需2400個工時,如果這些手工勞動都交由日本、德國的工人來完成,成本之高可想而知。
比亞迪火速并購了原來北京吉普公司的模具廠。經(jīng)過一番整合,模具的成本馬上被降低了一半有余,譬如,F(xiàn)3的模具成本僅有1.5億元,僅這一款車型節(jié)省的成本,就足以抵扣買模具廠的成本。這個模具廠還“對外營業(yè)”,開價常常只有國際同行的1/3(如此的利潤就已經(jīng)令比亞迪滿意),日產(chǎn)、路虎、通用、克萊斯勒都成為了比亞迪的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