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高清vr播放在线观看,欧美亚洲精品免费,欧美日韩天堂在线视频,午夜福利小视频

      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教學方法 > 北師大版1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北師大版1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時間: 威敏1027 分享

      北師大版1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數(shù)學在小學一年級是一門重要的課程,關(guān)于一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怎么做呢?下面學習啦小編整理了關(guān)于北師大版一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供你參考。

        一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比大小》

        設(shè)計理念:

        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不僅使學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5以內(nèi)數(shù)的大小,而且初步建立符號感。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的開始就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喚起學生的學生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意愿,選擇誰和誰比較進行教學,既尊重學生的選擇,又能達到教學的目的,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后,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事例,什么和什么比,把數(shù)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既運用了新知解決實際問題,又體現(xiàn)了新《課標》精神。

        教學內(nèi)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 數(shù)學》(一年級上冊)第7頁,第8頁“做一做”的第1題,練習二第5、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和“=”這三種符號及其含義,同時知道這三種符號的讀法和作用。

        2.使學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5以內(nèi)數(shù)的大小,建立符號感。

        3.培養(yǎng)學生互相謙讓、團結(jié)友愛的良好品德。

        4.培養(yǎng)學生初步判斷、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生認識“>”“<”和“=”這三種符號及其含義,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5以內(nèi)數(shù)的大小,建立符號感。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9只小猴、4個梨、3個桃、2根香蕉;1-5數(shù)字卡片;學具盒。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一)認讀1-5各數(shù)。

        (二)排序。

        教師在黑板上擺上3、1、5、2、4。讓學生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二、探究新知

        (一)觀察主題圖,回答問題

        要求:看圖聽故事。

        教師講故事:有幾只猴子到山上玩耍。他們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興了!到了中午,他們又累又渴,于是他們跑到山上采了許多水果,來到草地上吃。同學們,你們能猜出猴子他們采了什么水果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出示主題圖。師:“同學們,你們猜對了嗎?”“你們再仔細看一下,猴子采了哪些水果?分別是多少?用哪一個數(shù)字表示?”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相應在黑板上貼出水果圖,并標上數(shù)字。

        (二)引導學生學習“>”“<”和“=”。

        1.教學“=”(猴和桃比)。

        (1)師:“如果每只猴子吃1個梨,夠不夠?”教師用一一對應的方法豎排出來,說出誰多誰少。教師出示相應圖片及數(shù)字。

        (2)教師說明:當桃和猴誰也不多,誰也不少時,我們就說3只猴和3個桃相等。(板書:“=”),等號是兩條一樣長的線,請學生跟讀“3等于3”。

        (3)師:“同學們看看,等號兩邊的數(shù)有什么有趣的地方?你們還能舉出其它例子嗎?”

        2、教學“>”(猴和香蕉比)。

        (1)師:“如果每只猴子吃1根香蕉,夠不夠?”教師用一一對應的方法豎排出來,說出誰多誰少。教師出示相應圖片及數(shù)字。

        (2)學生觀察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書3>2)。

        (3)請學生觀察“>”,教師用順口溜幫助學生進行記憶:開口大,朝大數(shù)。

        (4)師:“你還能舉出哪些例子嗎?”

        3.教學“<”(猴和梨比)方法同2。

        “尖頭小,對小數(shù)。”

        4.請學生觀察三道算式,小組討論,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回答后,教師用順口溜幫助學生進行記憶:相同數(shù)間用等于;開口大,朝大數(shù);尖頭小,對小數(shù)。

        5.發(fā)散思維。

        看看還有誰和誰能比,幾大于幾,幾小于幾?

        三、運用知識

        (一)教科書第18頁“做一做”第1題。教師讀題,請學生聽清題意。

        1.左圖:兩邊各有幾只燈籠,誰多誰少,幾大于幾?

        2.右圖:兩邊各有幾只燈籠,誰多誰少,幾大于幾?

        學生獨立填寫,教師巡視,再拿幾個學生的上投影儀上長方體講評。

        (二)游戲:比一比

        1.師:“剛才我們學習了比大小,大家觀察一下我們的教室,看一看哪些東西和哪些東西可以比的?誰和誰比?幾大于幾?”

        2.小組游戲:同桌間拿出學具,擺一擺,比一比,誰多誰少,幾大于幾?

        一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比長短》

        教學要求:

        1.通過學生觀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通過學生操作學會 一般比較物體長短的方法;知道長和短是比出來的。

        2.培養(yǎng)學生操作、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愛護學具的良好習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4.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教學重、難點:掌握比較方法,會比幾個物體的長短。

        教、學具任務: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兩支不同顏色、不同長度的鉛筆。

        教學過程:

        一、感知物體有長、有短

        1.引導觀察

        談話:每組桌子上有兩個紙袋,你們想知道里面裝什么東西嗎?兩個人一袋把它們倒出來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匯報

        (1)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小組交流

        (3)學生匯報。

        學生可能說出:三支鉛筆,一支是紅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綠色;兩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藍色;三根毛線,一根是紅色,有扣兒,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藍色等。

        (4)引導學生說出:物體有長、有短。 cháng duǎn

        板書:長、 短

        [ 設(shè)計說明: 通過觀察,使學生初步 感知物體有長、有短。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比較長、短的方法

        1.提問:你是怎么知道這些物體有長、有短的呢?

        2.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組匯報。

        [通過分組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比物體長短的方法,讓學生參與知識 的形成過程。]

        學生可能說出:

        (1)看出來的。

        (2)把學具橫著平放在桌面上,一頭兒對齊或豎著戳在桌面上,比出物體的長短。

        (3)兩頭兒都不對齊。從而比出物體的長、短。(由于觀察、比較的方法不同,會得出不同結(jié)論,只要有道理,教師就給予肯定。)

        4.揭示比較的一般方法。

        我們不管把鉛筆豎著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還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般把要比的幾個物體一端對齊。

        5.出示鉛筆圖,引導學生說出誰比誰長,誰比誰短,并板書長、短。

        [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短 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言語 表達能力。]

        三、反饋練習

        1.教師談話:現(xiàn)在, 我們做一個比較長短的游戲,你們可以自由結(jié)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學生活動。

        學生會比學具、跳繩、胳膊、手、腳等。

        [學生結(jié)組活動,用日常 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 體的某個部位比長短, 使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 處有數(shù)學。]

        一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比輕重》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物體有輕有重,逐步加深對輕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學生體會到物體的輕重和物體的體積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

        3.提高小組合作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夠分辨什么樣的物體輕,什么樣的物體重.

        教學難點

        1.通過中介物體、等量代換比較物體的輕重.

        2.運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教學用具

        彈簧秤、皮筋、簡易天平、水槽和托盤、藍、綠、黃、紅四種顏色的盒子各九個(綠的和藍的為空盒子,綠的比藍的輕,黃和紅盒子中裝東西,輕重相近,比白藍盒子都重,四個盒子中綠的最大,藍的最小,黃的和紅的大小中等且相近.)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掂球游戲”感受輕重

        (一)游戲

        教師介紹游戲:游戲叫“看誰扔的遠”.同學們每人拿一個球在同一條線后面往前扔,如果有兩個球讓你挑,為了扔的最遠,你會怎么挑呢?

        (二)教師出示兩個大小一樣但輕重不同的球,讓一個學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師雙手端平并同時遞給學生并給予協(xié)助,讓其他學生看到掂的過程.

        (三)小結(jié)

        看來物體是有輕重的,有的比較輕,有的比較重,而且有時候,分辨他們的輕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們的兩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們的輕重,你們想不想都來感受感受?

        二、活動二:掂自己身邊的物體,感受輕重

        (一)請你從你身邊選兩樣物品,用手仔細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誰輕誰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訴給你同組的同學聽,看誰選的物品和別人不一樣.

        (二)小組匯報

        教師:哪個組已經(jīng)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說給大家聽一聽嗎?

        三、活動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輕重

        教師:看來你們的感覺非常準.老師有幾樣物品,想借你們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斷一下他們的輕重,愿意嗎?

        (一)實驗一

        教師:我看到想?yún)⒓游覀兓顒拥耐瑢W,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坐好了,在等我把東西發(fā)給他.

        1.發(fā)藍盒子和綠盒子

        要求:絕對不許動,只能看,觀察觀察 ,猜一猜這兩個盒子哪個比較輕,哪個比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會說給大家聽一聽.

        2.你覺得他們兩個比,誰輕誰重?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誰輕誰重,趕快試一試!(學生動手掂.)

        4.說說你的感受?還想接著玩嗎?

        (二)實驗二

        教師:想玩的同學又已經(jīng)做好準備了,眼睛都看著老師呢.

        1.老師這里還有一個黃色的盒子,還是不能動手,你再猜猜看.這3個盒子中誰比誰重?誰比誰輕?可以四個人小聲的商量商量,一會把你猜的道理說給同學聽聽.

        2.教師請同學說自己的猜想.

        3.到底誰猜的對呀?你們是不是特別想知道.動手試試吧!

        4.教師提問:這個綠盒子怎么一會兒輕,一會兒重?它到底是輕還是重?

        5.這次為什么很多同學沒猜對呢?

        6.小結(jié):看來,并不是物體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體就一定輕.

        (三)實驗三

        教師:如果還想玩就請把綠、藍盒子輕輕放到位子里,看哪個組的動作又快又輕!

        1.老師這兒還有一個盒子,還是不能動,你能判斷出他們誰輕誰重嗎?只憑觀察,你們能判斷嗎?

        2.怎么這次有很多同學都不做判斷?怎么不發(fā)表意見了,有什么困難嗎?

        3.同學們都認為,只憑觀察已經(jīng)不能判斷它的輕重了,你們想怎么辦?(動手掂一掂)

        4.說說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嗎?換手再掂一掂.
      猜你感興趣:

      1.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與反思

      2.北師大版一年級數(shù)學教案與反思

      3.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

      4.2016新版北師版一年級數(shù)學教案

      5.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shè)計

      6.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北師大版

      7.最新北師大版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284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