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高清vr播放在线观看,欧美亚洲精品免费,欧美日韩天堂在线视频,午夜福利小视频

      學習啦 > 實用范文 > 導(dǎo)游詞大全 > 山東導(dǎo)游詞 >

      介紹山東蓬萊閣的導(dǎo)游詞范文

      時間: 文瓊20 分享

        蓬萊閣歷經(jīng)風雨滄桑,如今已發(fā)展成為以古建筑群為中軸,蓬萊水城和田橫山為兩翼,四種文化(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為底蘊,山(丹崖山) 、海(黃渤二海)、城(蓬萊水城)、閣(蓬萊閣)為格局,登州博物館、古船博物館、田橫山、合海亭及黃渤海分界坐標等20余處景點為點綴,融自然風光、歷史名勝、人文景觀、休閑娛樂于一體的風景名勝區(qū)和休閑度假勝地。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5篇介紹山東蓬萊閣的導(dǎo)游詞范文,歡迎借鑒參考。

        5篇介紹山東蓬萊閣的導(dǎo)游詞范文(一)

        世界著名的蓬萊閣就位于蓬萊城北靠海的丹崖山上。初建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明清時期,此閣又經(jīng)過多次重修,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并稱中國四大名樓。這實際上是一組古建筑群,建筑面積達18900平方米,有6個主體建筑和其他輔助建筑。主體建筑分別是:蓬萊主閣、天后宮、龍王宮、呂祖殿、三清殿、彌陀寺。里面展出的以及大殿柱子上的對聯(lián)和石刻都是著名文人的書畫作品。

        當來到丹崖仙境坊,我們發(fā)現(xiàn)“丹崖仙境”4個漢字,是由原國家副主席董必武于1964年參觀蓬萊閣時題寫的。蓬萊閣是能看到海市的地方,很久以前就以仙境聞名。進入丹崖仙境坊,我們就似乎進入了仙境。您也許感覺到似乎成了神仙。

        龍王宮初建于唐代,重建和擴建于宋代和元代,包括三個庭院:大門,前殿和后殿。

        傳說龍能潛海,騰云駕霧,呼風喚雨。事實上龍只是先民虛構(gòu)的作為征服自然的象征。他們期望龍的存在能夠?qū)κ篱g困難和苦難表示同情,并能夠幫助苦難者。因此,首先祭祀龍王的是漁民和船家。根據(jù)蓬萊風俗,農(nóng)歷正月十三日漁燈節(jié),漁民敲鑼打鼓放鞭炮,給龍王送燈。

        前殿中間的坐像是東海龍王敖廣,兩邊各有護法一尊。東西兩側(cè)塑有8位站官負責風、雨、雷、電等。

        后殿是龍王寢室。在古代干旱時,人們來這里向龍王求雨。他們頭戴柳條帽,高喊“求大雨”,然后抬出龍王塑像游街。不管他們走到哪兒,居民都給他們?yōu)⑺?。這種辦法還真奏效,不久就會下及時雨。

        戲樓是當?shù)貪O民唱地方戲的地方。每年正月十六日,在天后宮都要舉辦廟會。當?shù)貪O民在戲臺上演出山東地方戲。

        天后是海員和漁民的保護神,受到大多數(shù)沿海居民的愛戴。據(jù)統(tǒng)計,中國大約300多個縣、市建有天后宮。甚至在一些東南亞國家也建有祭祀天后的宮殿。蓬萊的天后宮是中國北方此種宮殿中最大的,由前殿、主殿和后殿組成。

        前殿內(nèi)站立兩尊塑像,名叫嘉應(yīng)和嘉佑。據(jù)說他們是天后降服的妖怪,現(xiàn)在他們站立于此負責天后的安全。

        主殿正中坐立的是天后,也就是海神娘娘,旁立4名伺女。東西兩邊站立的是龍王和文官。和其他地方的天后宮相比,蓬萊的天后宮與眾不同。東海、西海、南海和北海龍王都站在天后左右,他們成為天后的手下。你們想知道為什么嗎?一種說法是,歷代以來海神經(jīng)過層層晉封。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她被封為天后,能夠控制海里的所有神仙妖怪。她的管轄遠遠超出了龍王的范圍,因此,四海龍王不得不聽他調(diào)遣。另一種說法是天妃曾經(jīng)降服過東海龍王。

        后殿是天后的寢室。據(jù)說她單日睡東屋,雙日睡西屋。

        在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她的生日那天,人們舉行重大的儀式來祭祀天后。清代康熙曾經(jīng)制定了祭祀標準和祭祀器具。遠近的男女同時來到天后宮跪拜祭祀天后。

        蓬萊閣是蓬萊閣建筑群中的主建筑,初建于宋代(1061),以后各代都有重修擴建,形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主閣朝南,飛檐起翹,雕梁畫棟,雄偉壯觀。閣南的橫匾上“蓬萊閣”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是由清代著名書法家鐵保書寫。另有許多其他名家的真跡,如宋代的蘇東坡、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翁方綱。這些碑刻都是對海山奇觀的生動記述,謳歌了仙閣勝景。

        一樓為重要人物參觀蓬萊閣時的攝影資料展。

        二樓再現(xiàn)了八仙醉酒的場景。八仙依次為鐵拐李、藍采和、何仙姑、漢鐘離、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他們各持寶物,神態(tài)各異,所以后來有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說法。八仙過海的傳說源于蓬萊。

        這里是海市蜃樓的最著名的觀賞地。海市在一些科學家的科技書籍和作家的文學著作中都有描述。眾所周知的一篇就是現(xiàn)代著名作家楊朔的散文――《海市》。

        避風亭建于明代。高踞山顛,面臨大海,任憑室外狂風怒吼,亭內(nèi)卻是紋絲不動。過去傳說亭內(nèi)有避風珠阻止風吹進來。然而,其實原因在于它那獨特的建筑結(jié)構(gòu),可以說是人工建筑和自然環(huán)境的巧妙結(jié)合。北邊是短墻,其下是弧形懸崖。海風由海面吹來時隨即由弧形懸崖急劇上升,飛躍屋檐,向南而去。因此,亭內(nèi)就無風可進了。

        臥碑亭內(nèi)橫臥一通石碑。這就是著名的臥碑,亭因碑而得名。兩面的碑文都是蘇東坡的手跡。內(nèi)墻上嵌有著名書法家的手跡,彌足珍貴。

        蘇公祠是為紀念宋代的蘇東坡而建。據(jù)說蘇東坡做了五天的登州府尹,但是他為當?shù)厝俗隽瞬簧俸檬拢瑫r也留下了不少詩文。而且,當他回到朝廷,向皇帝建議加強登州海防和減輕當?shù)厝嗣褙摀?,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當?shù)厝嗣窀屑ぬK東坡,所以建祠紀念他。

        三清殿祭祀的是三位道教始祖:原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道教是唯一根源于中國的主要宗教,并扎根于中國土壤。因此,這三尊神在中國廣為人知。

        呂祖殿是祭祀八仙之一呂洞賓的地方。八仙過海的故事家喻戶曉,為什么單單建了一個呂祖殿,獨尊呂洞賓呢?原因是呂洞賓被尊為道教全真道北五祖之一,而且也風流倜儻,所以他受到更多人的歡迎。

        5篇介紹山東蓬萊閣的導(dǎo)游詞范文(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您來到蓬萊閣觀光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我很高興,望各位能在這里度過美好時光。

        從東而來,這是“人間仙境”的大匾,是蘇東坡的手跡。這里是隱仙洞。相傳這里是呂洞賓精心修煉的山洞。

        這兒是天橋。能從瞭望口瞭望大?!,F(xiàn)在我們所處于戚繼光雕像范圍內(nèi)。戚繼光是著名的大將軍,蓬萊是他的故里。他死后,人們?yōu)榱思o念他,便在此處雕刻了他的雕像。

        現(xiàn)在我們在古船博物館。這兒有著古代較好的船模。很久以前,人們就懂得了造船。

        此刻我們來到了避風亭,這兒很神奇。即使外面大風猛烈,亭里卻依舊燭火旺盛。雖然它表面看起來很奇異,可其中也有科學道理。因為亭內(nèi)無窗,空氣不能對流,就形成了這種景象。

        這兒是八仙殿,殿里充盈著神秘。八仙有呂洞賓,張果老,荷仙姑------他們?yōu)槲覀儎?chuàng)造了一個美好的神話。

        主體建筑蓬萊閣為雙層歇山并繞以回廊,上懸書法家鐵保手書的匾額,給人渾重而不失亮麗的感覺。這里自古就是名人學士的雅集之地。

        蓬萊,是有靈氣的地方。今天感謝大家前來游賞。祝你們事業(yè)發(fā)達,學業(yè)有成!歡迎各位下一次再來旅游!

        5篇介紹山東蓬萊閣的導(dǎo)游詞范文(三)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蓬萊閣景區(qū)參觀游覽。

        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蓬萊閣景區(qū)的基本情況。

        蓬萊閣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原來只有彌陀寺和龍王宮,后來在北宋嘉佑六年即公元1061年,登州知府朱處約來到這里,看到這里風光秀美,景色宜人,便將龍王廟西遷,建立了蓬萊閣。

        經(jīng)過宋,明,清三代擴建,形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

        蓬萊閣景區(qū)總面積328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900平方米。

        景區(qū)內(nèi)層樓修閣凌空而起,蒼山翠柏掩映期間;山下碧波萬頃,煙波浩淼,素有“人間仙境”之稱。

        1982年,蓬萊閣與蓬萊水城一起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成為我國首批5a級景區(qū)。

        我們進入蓬萊閣景區(qū)的正門,首先看到的是“人間蓬萊”坊,這是四柱沖天式單檐彩繪坊,額題“人間蓬萊”四個鎏金大字,是集蘇東坡的手跡。

        內(nèi)外兩邊柱子上分別鐫刻的書畫家劉海粟題的“神奇壯觀蓬萊閣,氣勢雄峻丹崖山”和費新我題寫的“丹崖瓊閣步履逍遙,碧海仙槎心神飛躍”楹聯(lián),昭示此牌樓為仙境之門,游人入門即可做神仙之游。

        好,朋友們跟著我往上走,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就是蓬萊閣內(nèi)唯一的佛教建筑“彌陀寺”。

        彌陀寺始建于唐代,彌陀是阿彌陀佛的簡稱,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這里是彌陀寺的前殿,右邊的是密跡金剛,左邊的是那羅延金剛,兩位金剛各手持寶杵,成為護衛(wèi)寺院的第一道防線。

        我們接下來參觀一下彌陀寺的正殿,這里面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和十八羅漢。

        正中間的就是阿彌陀佛,其左協(xié)侍為觀世音菩薩,右協(xié)侍為大勢至菩薩。

        阿彌陀佛的胸前有一“萬”字符,這是古印度宗教的吉祥標志,象征太陽與火,在佛教中用來表示佛的智慧與慈悲無限。

        阿彌陀佛是主宰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能夠接引念佛的人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又叫“接引佛”。

        觀世音,是以慈悲救苦為本愿的菩薩,凡是遇難的人念叨他的名字,他就會順著聲音來救助,所以被稱為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之所以稱為“大勢至”,據(jù)說,在他出行的時候十方土地都為之震動,所以得名。

        旁邊供奉的是十八羅漢,是佛的一群高足弟子。

        在和尚之上,菩薩之下。

        他們是奉佛祖的之命到世間拯救眾生的,常住世間不涅磐(不進行生死輪回)。

        出了彌陀寺拾級而上,這座牌坊叫做丹崖仙境坊,這四個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來蓬萊時題寫的。

        這是邁入仙境的第二道牌坊。

        我們現(xiàn)在就來到了牌坊下面了,俗話說得好:牌坊下面站一站,無災(zāi)無難保平安。

        仙境里面走一走,一生多福又多壽。

        進入仙境自然就有神仙顯靈,前面就是顯靈門了。

        顯靈門是天后宮的宮門。

        為了有最佳的游覽線路,我們從這里先往西走,到龍王宮去參觀一下。

        龍王宮是蓬萊閣建筑群中最西端的一個單體,供奉的就是傳說中四海龍王之首的東海王敖廣。

        古時候,漁民們駕一葉小舟行使在風浪里,安全得不到保障,自然就容易把福禍安寧和神靈聯(lián)系起來,于是這籠罩著仙氣的丹崖山就被漁民派上了用場。

        唐代,漁民們便在丹崖極頂建起了龍王廟,北宋嘉佑六年,登州太守朱處約見這里山高水闊,景致秀美,便把龍王宮西遷到現(xiàn)在的地方,在龍王宮原址建起了巍峨壯觀的蓬萊閣。

        現(xiàn)在來到的就是龍王宮的前殿,里面供奉的是龍王的兩位守門大將,東為定海將軍,西為靖海將軍,一定一靜寓意著海面風平浪靜,保佑漁民平安出海。

        好,我們繼續(xù)往前走,就來到了龍王宮的正殿。

        中間端坐的就是東海龍王敖廣。

        他身邊站的是八位判官。

        我們先看東邊的四位。

        第一位是巡海夜叉,他負責夜間海上的巡邏,相當于現(xiàn)在的海上110。

        第二位是千里眼,顧名思義,他一眼能望到千里之外。

        后面的兩位就是我們熟悉的雷公和電母了。

        左邊的四位第一位叫做趕魚郎,他負責把海中的魚趕到一起供漁民捕獲,所以深受漁民的喜歡。

        第二位是順風耳,和對面的千里眼是兄弟,你可不要說龍王的壞話,否則他可是會聽見的。

        下面的就是風婆婆了,她手里拿的風口袋,只要把手松一松便會狂風四起。

        最后一位就是雨神。

        八位判官分工明確,各負其責,聽命于龍王的調(diào)遣。

        這里是龍王辦公的地方,后面便是他休息的地方了。

        后殿過去有龍王的木雕象和龍王出行的步輦、儀仗,那是人們?yōu)榱饲笥晁O(shè)的。

        古時候人們遇上酷旱,便到這里頂禮膜拜,然后頭戴柳條帽高呼“求大雨”“求大雨”,抬著龍王的雕像走街串巷,走到哪兒兩邊住戶都要端水潑灑,討個吉利。

        如縷求不應(yīng),便把龍王爺抬到烈日下暴曬。

        當龍王大汗淋漓時,他就會興云布雨了。

        這也是龍王臉黑的原因。

        經(jīng)過子孫殿,接下來我們游覽天后宮。

        天后宮是蓬萊閣建筑群中規(guī)模最大的建筑單體,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

        首先我們看一下戲樓,每年正月十六為天后宮廟會,在這里會有戲曲演出為天后祝壽。

        這上面的“觀止矣”匾額,即“嘆為觀止”,意思是看了這里的戲,別處的戲就不需要再看了。

        戲樓兩側(cè)各有紅褐色巨石三尊,兩兩相對,象三臺星座。

        乾隆年間,時任山東學政、大書法家阮元命名此石為三臺石,并刻石嵌在天后宮前殿外墻上。

        后來知府張酋認為六尊巨石排列形狀像極了八卦之一的坤卦,因此又稱為坤爻石。

        這六尊巨石,是開山建閣時留下來作為裝點的,和山體連在一起。

        古人認為:天為乾,地為坤,男為乾,女為坤,所以這個名字也昭示著天后宮里供奉的是一位女性海神。

        我們先來看看前殿的兩位門神,一是嘉應(yīng),一是嘉佑,是保護天后的神將,傳說他們都是天后在莆田湄洲降伏的妖怪。

        院內(nèi)有一棵唐槐,已經(jīng)有一千多年歷史了,雖然樹干已經(jīng)中空,依然枝繁葉茂。

        相傳當年八仙中的鐵拐李與呂洞賓在這里下棋,烈日當頭,為了遮蔭,鐵拐李從他那寶葫蘆里取出一粒樹種,撒在地下,霎時間長出了這棵大樹,于是濃蔭蔽日,涼風習習,好不逍遙。

        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天后宮失火,燒毀宮觀30余間,近在咫尺的這棵唐槐卻安然無恙,實在是令人稱奇!這個樹還有個特點就是它的發(fā)芽和落葉都比別的樹晚一個月。

        我們往前走,進天后宮的正殿。

        蓬萊閣的天后宮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天后宮廟宇。

        天后在南方稱為媽祖,歷史上確有其人,姓林,名默。

        傳說林默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飄香。

        林默生下后,直到滿月都不哭不笑,默默無聲,于是她的父親就給她起名“默”。

        林默只活到了28歲并且終身未嫁,所以她的雕像用格子格了起來,意味著沒出閣。

        傳說林默二十八歲時候,有一天在海上搭救遇險的船只,不幸被桅桿擊中了頭部,落水而亡。

        后來人們都說:“人行善事,死后為神”,認為她是升天為神了,專門到海上搭救遇險的船只去了。

        她死后不久,奉祀她的宮廟就應(yīng)運而生,皇帝的封號步步升級,元代被封為天妃,康熙、乾隆年間被封為天后。

        天后身邊站的是四位侍女,東西兩側(cè)是八名站官,其中有四位是四海龍王,其余的西邊第一個手持印盒是玉印官,掌管官印,相當于現(xiàn)在的辦公室主任。

        第二位手持環(huán)海司命,是為海神娘娘發(fā)布命令的。

        東邊的兩位一個手持圣旨,下達天帝旨意,一個手持萬法歸宗,如果海中的魚鱉蝦蟹興風作浪,他都記到這上面,屬于哪個海的,就交給哪兒海龍王處置。

        后殿是天后的臥室,門上的匾額“福賜丹崖”,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費新我題寫的,意味天后娘娘把福氣賜給每一位來到丹崖山上的人。

        寢室里有東西兩個廂房,因為天后娘娘有個習慣,雙日睡東,單日睡西。

        朋友們可以看看天后娘娘的床有什么特點,對了,那就是又長又窄,取得是長壽之意。

        二樓也是娘娘的梳洗裝扮的地方,因為在古代未出閣女子家的閨房外人不得輕易入內(nèi),所以二樓就不對外開放了。

        另外,在這個寢宮的院落里,有一個極特別的地方,那就是東西廂房的屋檐下藏著四句詩。

        大家不妨找找看。

        這是清朝乾隆時登州知府陳葆光寫的一首詩的前四句:“直上蓬萊閣,人間第一樓。

        云海千里目,海島四時秋。

        ”想那古代,承建者在磚坯上一一雕刻,而后入窯燒制成磚,再運到這里分別砌于四處檐下,兩兩相對,文序不亂,其獨特之匠心,由此可見一斑。

        游覽完天后宮,現(xiàn)在我們就要登上蓬萊閣的主閣了。

        我們從這邊上去叫做“登閣求仙”,身到蓬萊及神仙嘛。

        我說過了蓬萊閣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了。

        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并稱為中國四大名樓。

        (正門上方懸掛的“蓬萊閣”橫匾,為清代書法家鐵保的手跡。

        )蓬萊閣主閣高踞赭紅色的丹崖山頂端,以大海藍天為襯托,以田橫峻嶺為屏障,北望長山列島,南臨刀魚水寨,登上高閣,確有超凡脫俗之感。

        海山有霧的時候,讓人感覺仙氣繚繞。

        憑欄遠眺,各位可以看到,如今的蓬萊古城高樓迭起,廣廈林立,已經(jīng)成為一座現(xiàn)代化的海濱風景旅游城市。

        西面的這座山叫田橫山,那里是渤黃兩海分界線的南端起點。

        對面就是長山列島,是由大小32個島嶼組成的,距蓬萊8海里。

        我們進來看一下八仙,傳說他們就是因為喝醉酒了才從這里乘坐各自的寶器漂洋過海的。

        從右往左看,這是八仙中最丑的鐵拐李,也是八仙中年代最久遠、資歷最深的一位,他的寶器就是前面的葫蘆,里面裝的是靈丹妙藥,能治百病,不過現(xiàn)在看來只是對內(nèi)傷有效,要不他怎么還治不好自己的腿呢?接下來的白須老翁就是年紀最大的張果老,他的寶器是漁鼓(一種樂器)和紙驢。

        民間有張果老倒騎驢的傳說。

        他為什么要倒騎毛驢呢?有這樣四句話可以作答:訪過多少人,不如這老漢,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

        告誡人們做事要謹慎,凡事三思而后行。

        他旁邊的何仙姑是唯一的一位女仙,她的寶器是手中的荷花。

        八仙之首,便是端坐在中間的呂洞賓了,他的寶器是身后背著的寶劍。

        長相最為帥氣的是韓湘子,據(jù)說是韓愈的侄子,他的寶器是手中的洞簫。

        那個袒胸露乳的是漢鐘離,漢朝人,復(fù)姓鐘離,故得名。

        曹國舅的寶器是云板。

        趴在凳子上的是年紀最小的藍彩和,成仙的時候只有14歲,所以他不勝酒力先醉了,他的法器就是身邊的花籃。

        八仙過海究竟去了那兒里?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去給王母娘娘拜壽了,有的是說東渡日本了,不管怎樣,神仙都是逍遙自在的,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蓬萊閣二樓長度為13.75米,進深8.55米,四面繞以回廊,木柵格扶欄,東、西、北三面木屏風,北側(cè)開窗,供游人憑欄觀海。

        南門外額書“碧海春融”,內(nèi)額書“神州勝景”。

        閣外北側(cè)正中懸掛清代書法名家鐵保手書的“蓬萊閣”匾額,字體雄健渾厚,歷經(jīng)浩劫得以幸免,十分珍貴。

        西壁懸掛董必武1964年游覽蓬萊閣時的題詩“來游此地恰當時,海國秋風暑氣吹;沒有仙人有仙境,蓬萊閣上好題詩。

        ”另有葉劍英元帥1960年的題聯(lián)“蓬萊士女勤勞動,繁榮生活即神仙。

        5篇介紹山東蓬萊閣的導(dǎo)游詞范文(四)

        各位團友,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蓬萊閣。提起蓬萊閣,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海市蜃樓。海市,本是一種大氣光學折射、反射現(xiàn)象。但在古代,人們無法解釋其成因,便生出許多奇妙的幻想和美麗的傳說。據(jù)說秦始皇東巡來到蓬萊,見到海市,誤認為那時海上的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于是派方士徐福帶三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尋訪長生不老藥。以后的多位封建帝王也曾登臨眺望過神山。漢武帝多次尋求蓬萊仙境不得,只好將丹崖山叫做蓬萊,聊以自-慰。這也是蓬萊名稱的由來。當然,海市的神秘、朦朧、飄渺,也確如仙境一般。歷代文人更是把海市渲染得異常神奇。同時八仙過海的傳說也為它抹上一層仙氣。傳說八仙去給王母娘娘拜壽途中,在蓬萊閣上喝醉了酒,為顯示自己的本領(lǐng),相約都不乘船,而以自己的法器做渡海工具。鐵拐李乘葫蘆,漢鐘離坐扇子,張果老坐紙驢,呂洞賓踏寶劍,曹國舅站云板,韓湘子乘洞簫,何仙姑坐荷花,藍采和則坐在花籃中,飄洋過海?!鞍讼蛇^海,各顯其能”的典故即源于此。在山腳下,還有八仙出海時留下的腳櫻這些文章和故事的流傳,使蓬萊閣“人間仙境”的美名到處流傳。古往今來,蓬萊仙境引起人們無限的憧憬和幻想。今天我們就去仙境看一看吧。

        蓬萊閣建筑面積為32800平方米,分布在丹崖山上。閣建于北宋嘉祐6年(1061年),當時的郡守朱處約看到這里山勢雄偉,風光秀麗,便修建高閣以供游覽。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了。明萬歷17年(1589年),山東巡撫李戴又在附近增修了一批建筑物,統(tǒng)稱為蓬萊閣。清朝嘉慶24年(1819年),再一次擴建,形成現(xiàn)有規(guī)模。解放后,經(jīng)過多次修繕,古老的建筑既保持了原有的風韻又煥發(fā)了盎然生機。整個建筑以高閣為主,從山巔到山腳分中東西三個院落,上中下三個層次,依山構(gòu)成。主要有蓬萊閣、三清殿、呂祖殿、天后宮、彌陀寺等六組建筑組成。100多間樓閣殿宇,參差錯落。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天后宮,其中供奉的是海神娘娘。海神娘娘原名叫林默,是福建莆田湄州人,當?shù)厝朔Q她“媽祖”,因而天后宮又叫媽祖廟。林默生于北宋960年3月23日,死于987年9月9日,終身未嫁。她經(jīng)常在海上解救遇害船只,因而極受漁民愛戴。她自幼喜歡佛法,并得高人指點,據(jù)說極通靈性。有關(guān)她的傳說很多,說她出生之日,屋內(nèi)紅光滿堂,香氣四溢,而且到滿月都未有哭聲,所以起名為默。她16歲時村中鬧瘟疫,而她算出病源在井中,后來人們果然在井中發(fā)現(xiàn)病死的老鼠。更為神奇的是說有一次她父兄出海打魚,而她在家中織布時突然神情大變,似昏睡過去。醒來后告訴她母親說父兄在海上遇險,哥哥已死,父親無恙。果然不久其父歸來,說海難中似乎有神仙相救才得以脫險。第二天,林默竟然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哥哥的尸體。在她27歲那年的九月初九,她一人登上湄州的最高峰,突然仙樂齊鳴,彩云飛舞,人就登天而去。

        林默死后,歷代疆吏大臣說她能降魔伏妖,破敵免災(zāi),并能在海上狂風中為漁船指引方向,法力無邊,請皇帝對她進行加封。在這種神化之下,祭祀她的廟宇越來越多,使之成為海上漁民的保護神。歷代君王為了鞏固海防,對她的封號也步步升級,直封到天后。

        蓬萊天后宮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天后廟宇之一。大家看在天后塑像旁邊作陪神的站官中竟然有四海龍王,這是十分少見的。究其原因,據(jù)說北宋以前海神是四海龍王,但因為他們長的丑陋,又喜怒無常,漁人都不喜歡他們。北宋宣和4年(1122年)皇帝派大臣出使高麗,在海上遇到大風,危難之中救他們的是一位女神而非龍王,因而回朝時奏明皇上,首次加封女神為“順濟夫人”,慢慢取代了龍王的地位。后來隨歷代加封,女神的管轄范圍越來越大,四海龍王都要聽她調(diào)遣,在民間還有天妃降伏東海龍王的故事,再加上民間八仙的傳說中龍王也是以反面角色出現(xiàn)的,于是四海龍王在蓬萊便成了站官的?,F(xiàn)在,漁民對天后仍然十分敬仰,因而天后宮香火一直十分旺盛。

        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這座高閣就是蓬萊閣了。它高踞丹崖山頂,丹崖山雖不高,但面臨大海,海闊烘托出山的氣勢,使蓬萊閣氣勢恢宏。其他建筑圍繞著它,又成眾星捧月之勢,使它分外壯觀。它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并稱為全國四大名樓。

        蓬萊閣是一座雙層木結(jié)構(gòu)閣樓建筑,有鮮明的中國古典建筑藝術(shù)特色。正廳高懸一塊金字牌匾,上有清代著名書法家鐵保手書的“蓬萊閣”三個雄渾大字,筆力遒勁,閣上原有“九萬青天登梯得路,三千碧海破浪乘風”楹聯(lián),道盡高閣的氣勢。閣上有一圈明廊,大家可以憑欄遠眺,時有海霧飄來,使人有騰云駕霧,超凡出世的感覺。這便是蓬萊十大仙景之一的“仙閣凌空”。《老殘游記》第一回中就生動描寫了這一景觀:“這閣造得畫棟飛云,珠簾卷雨,十分壯麗。西邊看城中人家,煙雨萬戶;東面看海上波濤,崢嶸萬里。”閣底有十六根大紅楹柱環(huán)列,顯得氣勢非凡。閣內(nèi)設(shè)置精致,布滿宋、明、清三朝的石刻碑文。東西兩壁懸掛著董必武和葉劍英元帥的題詩,閣后壁嵌有“碧海清風”、“海不揚波”、“環(huán)海境清”大型題字刻石三方,十分珍貴,更為古閣增添了光彩。

        蓬萊閣后有一避風亭,它比蓬萊閣建造稍晚,是明代正德8年由知府嚴泰增建的。此亭建造角度十分科學,既烘托了主閣,又別有情趣。避風亭坐南朝北,既高又面向大海,然而任憑室外狂風大作,亭內(nèi)門戶大開,卻靜謐無風。在亭內(nèi)擦一根火柴,火焰會紋絲不動。這時你如取一張紙條,在護墻外側(cè)一撒手,紙條會盤旋而上,越亭而過,不能不令人叫絕

        5篇介紹山東蓬萊閣的導(dǎo)游詞范文(五)

        聞名天下的蓬萊閣自建成雛形后,歷代文人騷客慕名而來者甚多,置此佳景勝地,他們往往雅興大發(fā),揮書潑墨。

        在天后宮前院的戲樓兩側(cè)各有紅褐色巨石三尊,兩兩相對,像三臺星座。為此清代大學者阮元命名此石為三臺石,刻石嵌于天后宮前殿外壁上。阮元在清代官至湖廣、云南總督,精于書法,善于雕刻金石,墨跡傳世不多,此隸書刻石極為珍貴。

        天后宮前院彎處,有一塊草書體“壽”字碑特別引人注目,這個“壽”字是五代時道人陳摶老祖寫的,看起來遒勁有力,瀟灑飄逸。它的另外特別處在于草寫的“壽”字竟是由“富、費、林”三字組成。據(jù)說含有“植好林木,富足長壽”的意思。

        在蓬萊閣主閣的閣底正門懸掛的橫匾“蓬萊閣”,是清代書法家鐵保的手跡。字寫得雄渾有力,剛健俊朗。主閣后面間隔不遠避風亭和臥碑亭內(nèi),也各有珍貴的書法刻石。避風亭內(nèi)有刻石25方,其中9方是曾任登州軍事首腦袁可力的《觀海市》詩,字是明朝書法家董其昌寫的,一代石刻高手為其刻石。因此,這九方石刻確為珠聯(lián)璧合之作,堪稱三絕。臥碑亭里的橫臥石碑則因留有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手跡而彌足珍貴,臥碑正面刻的行草《題吳道子畫》,背面刻的是蘇東坡的正楷《登州海市》。

        眾多名人的墨寶中,有兩處別有典故。一處是蓬萊閣主閣后壁上的“海不揚波”,細看這氣勢雄偉的字體,你會察知那“不”字明顯是后來補上的。這是怎么回事?據(jù)介紹,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山東巡撫托渾布兼辦海防。當有一天他登上蓬萊閣時,望著廣闊無際的大海,觸景生情,揮筆寫下了“海不揚波”四個字,表達了他希望萬里海疆平安無事的心情。哪知道,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了,戰(zhàn)火蔓延至蓬萊。1895年1月18日,日艦炮擊蓬萊,一發(fā)炮彈(碰巧是啞彈)擊中了“不”字,于是“海不揚波”成了“海揚波”。這啟發(fā)人們沒有富強的國家和強大的海防,海不揚波的愿望始終是個幻想。

        另一處是蓬萊閣東側(cè)的“碧海丹心”石刻,這是著名愛國將領(lǐng)馮玉祥的手跡。馮將軍當年為何要寫這幾個字呢?據(jù)說,1939年5月,正值抗日戰(zhàn)爭最為艱苦的時候,馮玉祥將軍與國民黨元老李烈鈞等人同游蓬萊。憂于時局的李先生對馮將軍說:“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寄希望于你們身上了?!瘪T將軍對蔣介石當局明抗日、暗賣國的做法不滿,但又不能明說,只得苦笑。之后,李烈鈞先生揮毫寫下對聯(lián):“攻挫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畫,全憑赤手挽乾坤?!辈⒆岏T玉祥將軍題橫幅。馮玉祥略一思索,提筆寫下了遒勁有力的“碧海丹心”四個大字,抒發(fā)了他忠心報國的情懷。后人感念他的愛國豪情,便把“碧海丹心”單獨刻石存留。

        東坡先生于1805年曾到登州(今蓬萊)任知府,只不過時間非常短,10月15日到任,10月20日便被調(diào)回京城,總共只干了5天登州知府。但就是在這短短的5天時間里,他深入民間,體察民情,發(fā)現(xiàn)當時因新法中的鹽法禁止百姓賣鹽,所以導(dǎo)致不少原靠賣鹽為生的百姓生活困苦。為此,蘇東坡寫了《訖罷登萊榷鹽狀》,列舉了許多事實,陳述了得失利弊,終使皇帝允許百姓隨便買賣食鹽,就市論價,官府只收取一定的稅金。

        為了紀念他為民請命的功德,當?shù)匕傩占Y興建了蘇公祠。后人有感而發(fā),留下了“五日知州府,千年蘇公祠”的詩句。這啟迪世上的當權(quán)者,只有為民辦好事、辦實事,才能流芳百世。

        蓬萊閣歷經(jīng)風雨滄桑,如今已發(fā)展成為以古建筑群為中軸,蓬萊水城和田橫山為兩翼,四種文化(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為底蘊,山(丹崖山) 、海(黃渤二海)、城(蓬萊水城)、閣(蓬萊閣)為格局,登州博物館、古船博物館、田橫山、合海亭及黃渤海分界坐標等20余處景點為點綴,融自然風光、歷史名勝、人文景觀、休閑娛樂于一體的風景名勝區(qū)和休閑度假勝地。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5篇介紹山東蓬萊閣的導(dǎo)游詞范文,歡迎借鑒參考。

        5篇介紹山東蓬萊閣的導(dǎo)游詞范文(一)

        世界著名的蓬萊閣就位于蓬萊城北靠海的丹崖山上。初建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明清時期,此閣又經(jīng)過多次重修,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并稱中國四大名樓。這實際上是一組古建筑群,建筑面積達18900平方米,有6個主體建筑和其他輔助建筑。主體建筑分別是:蓬萊主閣、天后宮、龍王宮、呂祖殿、三清殿、彌陀寺。里面展出的以及大殿柱子上的對聯(lián)和石刻都是著名文人的書畫作品。

        當來到丹崖仙境坊,我們發(fā)現(xiàn)“丹崖仙境”4個漢字,是由原國家副主席董必武于1964年參觀蓬萊閣時題寫的。蓬萊閣是能看到海市的地方,很久以前就以仙境聞名。進入丹崖仙境坊,我們就似乎進入了仙境。您也許感覺到似乎成了神仙。

        龍王宮初建于唐代,重建和擴建于宋代和元代,包括三個庭院:大門,前殿和后殿。

        傳說龍能潛海,騰云駕霧,呼風喚雨。事實上龍只是先民虛構(gòu)的作為征服自然的象征。他們期望龍的存在能夠?qū)κ篱g困難和苦難表示同情,并能夠幫助苦難者。因此,首先祭祀龍王的是漁民和船家。根據(jù)蓬萊風俗,農(nóng)歷正月十三日漁燈節(jié),漁民敲鑼打鼓放鞭炮,給龍王送燈。

        前殿中間的坐像是東海龍王敖廣,兩邊各有護法一尊。東西兩側(cè)塑有8位站官負責風、雨、雷、電等。

        后殿是龍王寢室。在古代干旱時,人們來這里向龍王求雨。他們頭戴柳條帽,高喊“求大雨”,然后抬出龍王塑像游街。不管他們走到哪兒,居民都給他們?yōu)⑺?。這種辦法還真奏效,不久就會下及時雨。

        戲樓是當?shù)貪O民唱地方戲的地方。每年正月十六日,在天后宮都要舉辦廟會。當?shù)貪O民在戲臺上演出山東地方戲。

        天后是海員和漁民的保護神,受到大多數(shù)沿海居民的愛戴。據(jù)統(tǒng)計,中國大約300多個縣、市建有天后宮。甚至在一些東南亞國家也建有祭祀天后的宮殿。蓬萊的天后宮是中國北方此種宮殿中最大的,由前殿、主殿和后殿組成。

        前殿內(nèi)站立兩尊塑像,名叫嘉應(yīng)和嘉佑。據(jù)說他們是天后降服的妖怪,現(xiàn)在他們站立于此負責天后的安全。

        主殿正中坐立的是天后,也就是海神娘娘,旁立4名伺女。東西兩邊站立的是龍王和文官。和其他地方的天后宮相比,蓬萊的天后宮與眾不同。東海、西海、南海和北海龍王都站在天后左右,他們成為天后的手下。你們想知道為什么嗎?一種說法是,歷代以來海神經(jīng)過層層晉封。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她被封為天后,能夠控制海里的所有神仙妖怪。她的管轄遠遠超出了龍王的范圍,因此,四海龍王不得不聽他調(diào)遣。另一種說法是天妃曾經(jīng)降服過東海龍王。

        后殿是天后的寢室。據(jù)說她單日睡東屋,雙日睡西屋。

        在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她的生日那天,人們舉行重大的儀式來祭祀天后。清代康熙曾經(jīng)制定了祭祀標準和祭祀器具。遠近的男女同時來到天后宮跪拜祭祀天后。

        蓬萊閣是蓬萊閣建筑群中的主建筑,初建于宋代(1061),以后各代都有重修擴建,形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主閣朝南,飛檐起翹,雕梁畫棟,雄偉壯觀。閣南的橫匾上“蓬萊閣”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是由清代著名書法家鐵保書寫。另有許多其他名家的真跡,如宋代的蘇東坡、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翁方綱。這些碑刻都是對海山奇觀的生動記述,謳歌了仙閣勝景。

        一樓為重要人物參觀蓬萊閣時的攝影資料展。

        二樓再現(xiàn)了八仙醉酒的場景。八仙依次為鐵拐李、藍采和、何仙姑、漢鐘離、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他們各持寶物,神態(tài)各異,所以后來有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說法。八仙過海的傳說源于蓬萊。

        這里是海市蜃樓的最著名的觀賞地。海市在一些科學家的科技書籍和作家的文學著作中都有描述。眾所周知的一篇就是現(xiàn)代著名作家楊朔的散文――《海市》。

        避風亭建于明代。高踞山顛,面臨大海,任憑室外狂風怒吼,亭內(nèi)卻是紋絲不動。過去傳說亭內(nèi)有避風珠阻止風吹進來。然而,其實原因在于它那獨特的建筑結(jié)構(gòu),可以說是人工建筑和自然環(huán)境的巧妙結(jié)合。北邊是短墻,其下是弧形懸崖。海風由海面吹來時隨即由弧形懸崖急劇上升,飛躍屋檐,向南而去。因此,亭內(nèi)就無風可進了。

        臥碑亭內(nèi)橫臥一通石碑。這就是著名的臥碑,亭因碑而得名。兩面的碑文都是蘇東坡的手跡。內(nèi)墻上嵌有著名書法家的手跡,彌足珍貴。

        蘇公祠是為紀念宋代的蘇東坡而建。據(jù)說蘇東坡做了五天的登州府尹,但是他為當?shù)厝俗隽瞬簧俸檬拢瑫r也留下了不少詩文。而且,當他回到朝廷,向皇帝建議加強登州海防和減輕當?shù)厝嗣褙摀实鄄杉{了他的建議。當?shù)厝嗣窀屑ぬK東坡,所以建祠紀念他。

        三清殿祭祀的是三位道教始祖:原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道教是唯一根源于中國的主要宗教,并扎根于中國土壤。因此,這三尊神在中國廣為人知。

        呂祖殿是祭祀八仙之一呂洞賓的地方。八仙過海的故事家喻戶曉,為什么單單建了一個呂祖殿,獨尊呂洞賓呢?原因是呂洞賓被尊為道教全真道北五祖之一,而且也風流倜儻,所以他受到更多人的歡迎。

        5篇介紹山東蓬萊閣的導(dǎo)游詞范文(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您來到蓬萊閣觀光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我很高興,望各位能在這里度過美好時光。

        從東而來,這是“人間仙境”的大匾,是蘇東坡的手跡。這里是隱仙洞。相傳這里是呂洞賓精心修煉的山洞。

        這兒是天橋。能從瞭望口瞭望大海?,F(xiàn)在我們所處于戚繼光雕像范圍內(nèi)。戚繼光是著名的大將軍,蓬萊是他的故里。他死后,人們?yōu)榱思o念他,便在此處雕刻了他的雕像。

        現(xiàn)在我們在古船博物館。這兒有著古代較好的船模。很久以前,人們就懂得了造船。

        此刻我們來到了避風亭,這兒很神奇。即使外面大風猛烈,亭里卻依舊燭火旺盛。雖然它表面看起來很奇異,可其中也有科學道理。因為亭內(nèi)無窗,空氣不能對流,就形成了這種景象。

        這兒是八仙殿,殿里充盈著神秘。八仙有呂洞賓,張果老,荷仙姑------他們?yōu)槲覀儎?chuàng)造了一個美好的神話。

        主體建筑蓬萊閣為雙層歇山并繞以回廊,上懸書法家鐵保手書的匾額,給人渾重而不失亮麗的感覺。這里自古就是名人學士的雅集之地。

        蓬萊,是有靈氣的地方。今天感謝大家前來游賞。祝你們事業(yè)發(fā)達,學業(yè)有成!歡迎各位下一次再來旅游!

        5篇介紹山東蓬萊閣的導(dǎo)游詞范文(三)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蓬萊閣景區(qū)參觀游覽。

        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蓬萊閣景區(qū)的基本情況。

        蓬萊閣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原來只有彌陀寺和龍王宮,后來在北宋嘉佑六年即公元1061年,登州知府朱處約來到這里,看到這里風光秀美,景色宜人,便將龍王廟西遷,建立了蓬萊閣。

        經(jīng)過宋,明,清三代擴建,形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

        蓬萊閣景區(qū)總面積328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900平方米。

        景區(qū)內(nèi)層樓修閣凌空而起,蒼山翠柏掩映期間;山下碧波萬頃,煙波浩淼,素有“人間仙境”之稱。

        1982年,蓬萊閣與蓬萊水城一起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成為我國首批5a級景區(qū)。

        我們進入蓬萊閣景區(qū)的正門,首先看到的是“人間蓬萊”坊,這是四柱沖天式單檐彩繪坊,額題“人間蓬萊”四個鎏金大字,是集蘇東坡的手跡。

        內(nèi)外兩邊柱子上分別鐫刻的書畫家劉海粟題的“神奇壯觀蓬萊閣,氣勢雄峻丹崖山”和費新我題寫的“丹崖瓊閣步履逍遙,碧海仙槎心神飛躍”楹聯(lián),昭示此牌樓為仙境之門,游人入門即可做神仙之游。

        好,朋友們跟著我往上走,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就是蓬萊閣內(nèi)唯一的佛教建筑“彌陀寺”。

        彌陀寺始建于唐代,彌陀是阿彌陀佛的簡稱,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這里是彌陀寺的前殿,右邊的是密跡金剛,左邊的是那羅延金剛,兩位金剛各手持寶杵,成為護衛(wèi)寺院的第一道防線。

        我們接下來參觀一下彌陀寺的正殿,這里面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和十八羅漢。

        正中間的就是阿彌陀佛,其左協(xié)侍為觀世音菩薩,右協(xié)侍為大勢至菩薩。

        阿彌陀佛的胸前有一“萬”字符,這是古印度宗教的吉祥標志,象征太陽與火,在佛教中用來表示佛的智慧與慈悲無限。

        阿彌陀佛是主宰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能夠接引念佛的人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又叫“接引佛”。

        觀世音,是以慈悲救苦為本愿的菩薩,凡是遇難的人念叨他的名字,他就會順著聲音來救助,所以被稱為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之所以稱為“大勢至”,據(jù)說,在他出行的時候十方土地都為之震動,所以得名。

        旁邊供奉的是十八羅漢,是佛的一群高足弟子。

        在和尚之上,菩薩之下。

        他們是奉佛祖的之命到世間拯救眾生的,常住世間不涅磐(不進行生死輪回)。

        出了彌陀寺拾級而上,這座牌坊叫做丹崖仙境坊,這四個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來蓬萊時題寫的。

        這是邁入仙境的第二道牌坊。

        我們現(xiàn)在就來到了牌坊下面了,俗話說得好:牌坊下面站一站,無災(zāi)無難保平安。

        仙境里面走一走,一生多福又多壽。

        進入仙境自然就有神仙顯靈,前面就是顯靈門了。

        顯靈門是天后宮的宮門。

        為了有最佳的游覽線路,我們從這里先往西走,到龍王宮去參觀一下。

        龍王宮是蓬萊閣建筑群中最西端的一個單體,供奉的就是傳說中四海龍王之首的東海王敖廣。

        古時候,漁民們駕一葉小舟行使在風浪里,安全得不到保障,自然就容易把福禍安寧和神靈聯(lián)系起來,于是這籠罩著仙氣的丹崖山就被漁民派上了用場。

        唐代,漁民們便在丹崖極頂建起了龍王廟,北宋嘉佑六年,登州太守朱處約見這里山高水闊,景致秀美,便把龍王宮西遷到現(xiàn)在的地方,在龍王宮原址建起了巍峨壯觀的蓬萊閣。

        現(xiàn)在來到的就是龍王宮的前殿,里面供奉的是龍王的兩位守門大將,東為定海將軍,西為靖海將軍,一定一靜寓意著海面風平浪靜,保佑漁民平安出海。

        好,我們繼續(xù)往前走,就來到了龍王宮的正殿。

        中間端坐的就是東海龍王敖廣。

        他身邊站的是八位判官。

        我們先看東邊的四位。

        第一位是巡海夜叉,他負責夜間海上的巡邏,相當于現(xiàn)在的海上110。

        第二位是千里眼,顧名思義,他一眼能望到千里之外。

        后面的兩位就是我們熟悉的雷公和電母了。

        左邊的四位第一位叫做趕魚郎,他負責把海中的魚趕到一起供漁民捕獲,所以深受漁民的喜歡。

        第二位是順風耳,和對面的千里眼是兄弟,你可不要說龍王的壞話,否則他可是會聽見的。

        下面的就是風婆婆了,她手里拿的風口袋,只要把手松一松便會狂風四起。

        最后一位就是雨神。

        八位判官分工明確,各負其責,聽命于龍王的調(diào)遣。

        這里是龍王辦公的地方,后面便是他休息的地方了。

        后殿過去有龍王的木雕象和龍王出行的步輦、儀仗,那是人們?yōu)榱饲笥晁O(shè)的。

        古時候人們遇上酷旱,便到這里頂禮膜拜,然后頭戴柳條帽高呼“求大雨”“求大雨”,抬著龍王的雕像走街串巷,走到哪兒兩邊住戶都要端水潑灑,討個吉利。

        如縷求不應(yīng),便把龍王爺抬到烈日下暴曬。

        當龍王大汗淋漓時,他就會興云布雨了。

        這也是龍王臉黑的原因。

        經(jīng)過子孫殿,接下來我們游覽天后宮。

        天后宮是蓬萊閣建筑群中規(guī)模最大的建筑單體,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

        首先我們看一下戲樓,每年正月十六為天后宮廟會,在這里會有戲曲演出為天后祝壽。

        這上面的“觀止矣”匾額,即“嘆為觀止”,意思是看了這里的戲,別處的戲就不需要再看了。

        戲樓兩側(cè)各有紅褐色巨石三尊,兩兩相對,象三臺星座。

        乾隆年間,時任山東學政、大書法家阮元命名此石為三臺石,并刻石嵌在天后宮前殿外墻上。

        后來知府張酋認為六尊巨石排列形狀像極了八卦之一的坤卦,因此又稱為坤爻石。

        這六尊巨石,是開山建閣時留下來作為裝點的,和山體連在一起。

        古人認為:天為乾,地為坤,男為乾,女為坤,所以這個名字也昭示著天后宮里供奉的是一位女性海神。

        我們先來看看前殿的兩位門神,一是嘉應(yīng),一是嘉佑,是保護天后的神將,傳說他們都是天后在莆田湄洲降伏的妖怪。

        院內(nèi)有一棵唐槐,已經(jīng)有一千多年歷史了,雖然樹干已經(jīng)中空,依然枝繁葉茂。

        相傳當年八仙中的鐵拐李與呂洞賓在這里下棋,烈日當頭,為了遮蔭,鐵拐李從他那寶葫蘆里取出一粒樹種,撒在地下,霎時間長出了這棵大樹,于是濃蔭蔽日,涼風習習,好不逍遙。

        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天后宮失火,燒毀宮觀30余間,近在咫尺的這棵唐槐卻安然無恙,實在是令人稱奇!這個樹還有個特點就是它的發(fā)芽和落葉都比別的樹晚一個月。

        我們往前走,進天后宮的正殿。

        蓬萊閣的天后宮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天后宮廟宇。

        天后在南方稱為媽祖,歷史上確有其人,姓林,名默。

        傳說林默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飄香。

        林默生下后,直到滿月都不哭不笑,默默無聲,于是她的父親就給她起名“默”。

        林默只活到了28歲并且終身未嫁,所以她的雕像用格子格了起來,意味著沒出閣。

        傳說林默二十八歲時候,有一天在海上搭救遇險的船只,不幸被桅桿擊中了頭部,落水而亡。

        后來人們都說:“人行善事,死后為神”,認為她是升天為神了,專門到海上搭救遇險的船只去了。

        她死后不久,奉祀她的宮廟就應(yīng)運而生,皇帝的封號步步升級,元代被封為天妃,康熙、乾隆年間被封為天后。

        天后身邊站的是四位侍女,東西兩側(cè)是八名站官,其中有四位是四海龍王,其余的西邊第一個手持印盒是玉印官,掌管官印,相當于現(xiàn)在的辦公室主任。

        第二位手持環(huán)海司命,是為海神娘娘發(fā)布命令的。

        東邊的兩位一個手持圣旨,下達天帝旨意,一個手持萬法歸宗,如果海中的魚鱉蝦蟹興風作浪,他都記到這上面,屬于哪個海的,就交給哪兒海龍王處置。

        后殿是天后的臥室,門上的匾額“福賜丹崖”,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費新我題寫的,意味天后娘娘把福氣賜給每一位來到丹崖山上的人。

        寢室里有東西兩個廂房,因為天后娘娘有個習慣,雙日睡東,單日睡西。

        朋友們可以看看天后娘娘的床有什么特點,對了,那就是又長又窄,取得是長壽之意。

        二樓也是娘娘的梳洗裝扮的地方,因為在古代未出閣女子家的閨房外人不得輕易入內(nèi),所以二樓就不對外開放了。

        另外,在這個寢宮的院落里,有一個極特別的地方,那就是東西廂房的屋檐下藏著四句詩。

        大家不妨找找看。

        這是清朝乾隆時登州知府陳葆光寫的一首詩的前四句:“直上蓬萊閣,人間第一樓。

        云海千里目,海島四時秋。

        ”想那古代,承建者在磚坯上一一雕刻,而后入窯燒制成磚,再運到這里分別砌于四處檐下,兩兩相對,文序不亂,其獨特之匠心,由此可見一斑。

        游覽完天后宮,現(xiàn)在我們就要登上蓬萊閣的主閣了。

        我們從這邊上去叫做“登閣求仙”,身到蓬萊及神仙嘛。

        我說過了蓬萊閣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了。

        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并稱為中國四大名樓。

        (正門上方懸掛的“蓬萊閣”橫匾,為清代書法家鐵保的手跡。

        )蓬萊閣主閣高踞赭紅色的丹崖山頂端,以大海藍天為襯托,以田橫峻嶺為屏障,北望長山列島,南臨刀魚水寨,登上高閣,確有超凡脫俗之感。

        海山有霧的時候,讓人感覺仙氣繚繞。

        憑欄遠眺,各位可以看到,如今的蓬萊古城高樓迭起,廣廈林立,已經(jīng)成為一座現(xiàn)代化的海濱風景旅游城市。

        西面的這座山叫田橫山,那里是渤黃兩海分界線的南端起點。

        對面就是長山列島,是由大小32個島嶼組成的,距蓬萊8海里。

        我們進來看一下八仙,傳說他們就是因為喝醉酒了才從這里乘坐各自的寶器漂洋過海的。

        從右往左看,這是八仙中最丑的鐵拐李,也是八仙中年代最久遠、資歷最深的一位,他的寶器就是前面的葫蘆,里面裝的是靈丹妙藥,能治百病,不過現(xiàn)在看來只是對內(nèi)傷有效,要不他怎么還治不好自己的腿呢?接下來的白須老翁就是年紀最大的張果老,他的寶器是漁鼓(一種樂器)和紙驢。

        民間有張果老倒騎驢的傳說。

        他為什么要倒騎毛驢呢?有這樣四句話可以作答:訪過多少人,不如這老漢,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

        告誡人們做事要謹慎,凡事三思而后行。

        他旁邊的何仙姑是唯一的一位女仙,她的寶器是手中的荷花。

        八仙之首,便是端坐在中間的呂洞賓了,他的寶器是身后背著的寶劍。

        長相最為帥氣的是韓湘子,據(jù)說是韓愈的侄子,他的寶器是手中的洞簫。

        那個袒胸露乳的是漢鐘離,漢朝人,復(fù)姓鐘離,故得名。

        曹國舅的寶器是云板。

        趴在凳子上的是年紀最小的藍彩和,成仙的時候只有14歲,所以他不勝酒力先醉了,他的法器就是身邊的花籃。

        八仙過海究竟去了那兒里?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去給王母娘娘拜壽了,有的是說東渡日本了,不管怎樣,神仙都是逍遙自在的,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蓬萊閣二樓長度為13.75米,進深8.55米,四面繞以回廊,木柵格扶欄,東、西、北三面木屏風,北側(cè)開窗,供游人憑欄觀海。

        南門外額書“碧海春融”,內(nèi)額書“神州勝景”。

        閣外北側(cè)正中懸掛清代書法名家鐵保手書的“蓬萊閣”匾額,字體雄健渾厚,歷經(jīng)浩劫得以幸免,十分珍貴。

        西壁懸掛董必武1964年游覽蓬萊閣時的題詩“來游此地恰當時,海國秋風暑氣吹;沒有仙人有仙境,蓬萊閣上好題詩。

        ”另有葉劍英元帥1960年的題聯(lián)“蓬萊士女勤勞動,繁榮生活即神仙。

        5篇介紹山東蓬萊閣的導(dǎo)游詞范文(四)

        各位團友,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蓬萊閣。提起蓬萊閣,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海市蜃樓。海市,本是一種大氣光學折射、反射現(xiàn)象。但在古代,人們無法解釋其成因,便生出許多奇妙的幻想和美麗的傳說。據(jù)說秦始皇東巡來到蓬萊,見到海市,誤認為那時海上的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于是派方士徐福帶三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尋訪長生不老藥。以后的多位封建帝王也曾登臨眺望過神山。漢武帝多次尋求蓬萊仙境不得,只好將丹崖山叫做蓬萊,聊以自-慰。這也是蓬萊名稱的由來。當然,海市的神秘、朦朧、飄渺,也確如仙境一般。歷代文人更是把海市渲染得異常神奇。同時八仙過海的傳說也為它抹上一層仙氣。傳說八仙去給王母娘娘拜壽途中,在蓬萊閣上喝醉了酒,為顯示自己的本領(lǐng),相約都不乘船,而以自己的法器做渡海工具。鐵拐李乘葫蘆,漢鐘離坐扇子,張果老坐紙驢,呂洞賓踏寶劍,曹國舅站云板,韓湘子乘洞簫,何仙姑坐荷花,藍采和則坐在花籃中,飄洋過海?!鞍讼蛇^海,各顯其能”的典故即源于此。在山腳下,還有八仙出海時留下的腳櫻這些文章和故事的流傳,使蓬萊閣“人間仙境”的美名到處流傳。古往今來,蓬萊仙境引起人們無限的憧憬和幻想。今天我們就去仙境看一看吧。

        蓬萊閣建筑面積為32800平方米,分布在丹崖山上。閣建于北宋嘉祐6年(1061年),當時的郡守朱處約看到這里山勢雄偉,風光秀麗,便修建高閣以供游覽。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了。明萬歷17年(1589年),山東巡撫李戴又在附近增修了一批建筑物,統(tǒng)稱為蓬萊閣。清朝嘉慶24年(1819年),再一次擴建,形成現(xiàn)有規(guī)模。解放后,經(jīng)過多次修繕,古老的建筑既保持了原有的風韻又煥發(fā)了盎然生機。整個建筑以高閣為主,從山巔到山腳分中東西三個院落,上中下三個層次,依山構(gòu)成。主要有蓬萊閣、三清殿、呂祖殿、天后宮、彌陀寺等六組建筑組成。100多間樓閣殿宇,參差錯落。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天后宮,其中供奉的是海神娘娘。海神娘娘原名叫林默,是福建莆田湄州人,當?shù)厝朔Q她“媽祖”,因而天后宮又叫媽祖廟。林默生于北宋960年3月23日,死于987年9月9日,終身未嫁。她經(jīng)常在海上解救遇害船只,因而極受漁民愛戴。她自幼喜歡佛法,并得高人指點,據(jù)說極通靈性。有關(guān)她的傳說很多,說她出生之日,屋內(nèi)紅光滿堂,香氣四溢,而且到滿月都未有哭聲,所以起名為默。她16歲時村中鬧瘟疫,而她算出病源在井中,后來人們果然在井中發(fā)現(xiàn)病死的老鼠。更為神奇的是說有一次她父兄出海打魚,而她在家中織布時突然神情大變,似昏睡過去。醒來后告訴她母親說父兄在海上遇險,哥哥已死,父親無恙。果然不久其父歸來,說海難中似乎有神仙相救才得以脫險。第二天,林默竟然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哥哥的尸體。在她27歲那年的九月初九,她一人登上湄州的最高峰,突然仙樂齊鳴,彩云飛舞,人就登天而去。

        林默死后,歷代疆吏大臣說她能降魔伏妖,破敵免災(zāi),并能在海上狂風中為漁船指引方向,法力無邊,請皇帝對她進行加封。在這種神化之下,祭祀她的廟宇越來越多,使之成為海上漁民的保護神。歷代君王為了鞏固海防,對她的封號也步步升級,直封到天后。

        蓬萊天后宮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天后廟宇之一。大家看在天后塑像旁邊作陪神的站官中竟然有四海龍王,這是十分少見的。究其原因,據(jù)說北宋以前海神是四海龍王,但因為他們長的丑陋,又喜怒無常,漁人都不喜歡他們。北宋宣和4年(1122年)皇帝派大臣出使高麗,在海上遇到大風,危難之中救他們的是一位女神而非龍王,因而回朝時奏明皇上,首次加封女神為“順濟夫人”,慢慢取代了龍王的地位。后來隨歷代加封,女神的管轄范圍越來越大,四海龍王都要聽她調(diào)遣,在民間還有天妃降伏東海龍王的故事,再加上民間八仙的傳說中龍王也是以反面角色出現(xiàn)的,于是四海龍王在蓬萊便成了站官的?,F(xiàn)在,漁民對天后仍然十分敬仰,因而天后宮香火一直十分旺盛。

        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這座高閣就是蓬萊閣了。它高踞丹崖山頂,丹崖山雖不高,但面臨大海,海闊烘托出山的氣勢,使蓬萊閣氣勢恢宏。其他建筑圍繞著它,又成眾星捧月之勢,使它分外壯觀。它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并稱為全國四大名樓。

        蓬萊閣是一座雙層木結(jié)構(gòu)閣樓建筑,有鮮明的中國古典建筑藝術(shù)特色。正廳高懸一塊金字牌匾,上有清代著名書法家鐵保手書的“蓬萊閣”三個雄渾大字,筆力遒勁,閣上原有“九萬青天登梯得路,三千碧海破浪乘風”楹聯(lián),道盡高閣的氣勢。閣上有一圈明廊,大家可以憑欄遠眺,時有海霧飄來,使人有騰云駕霧,超凡出世的感覺。這便是蓬萊十大仙景之一的“仙閣凌空”。《老殘游記》第一回中就生動描寫了這一景觀:“這閣造得畫棟飛云,珠簾卷雨,十分壯麗。西邊看城中人家,煙雨萬戶;東面看海上波濤,崢嶸萬里?!遍w底有十六根大紅楹柱環(huán)列,顯得氣勢非凡。閣內(nèi)設(shè)置精致,布滿宋、明、清三朝的石刻碑文。東西兩壁懸掛著董必武和葉劍英元帥的題詩,閣后壁嵌有“碧海清風”、“海不揚波”、“環(huán)海境清”大型題字刻石三方,十分珍貴,更為古閣增添了光彩。

        蓬萊閣后有一避風亭,它比蓬萊閣建造稍晚,是明代正德8年由知府嚴泰增建的。此亭建造角度十分科學,既烘托了主閣,又別有情趣。避風亭坐南朝北,既高又面向大海,然而任憑室外狂風大作,亭內(nèi)門戶大開,卻靜謐無風。在亭內(nèi)擦一根火柴,火焰會紋絲不動。這時你如取一張紙條,在護墻外側(cè)一撒手,紙條會盤旋而上,越亭而過,不能不令人叫絕

        5篇介紹山東蓬萊閣的導(dǎo)游詞范文(五)

        聞名天下的蓬萊閣自建成雛形后,歷代文人騷客慕名而來者甚多,置此佳景勝地,他們往往雅興大發(fā),揮書潑墨。

        在天后宮前院的戲樓兩側(cè)各有紅褐色巨石三尊,兩兩相對,像三臺星座。為此清代大學者阮元命名此石為三臺石,刻石嵌于天后宮前殿外壁上。阮元在清代官至湖廣、云南總督,精于書法,善于雕刻金石,墨跡傳世不多,此隸書刻石極為珍貴。

        天后宮前院彎處,有一塊草書體“壽”字碑特別引人注目,這個“壽”字是五代時道人陳摶老祖寫的,看起來遒勁有力,瀟灑飄逸。它的另外特別處在于草寫的“壽”字竟是由“富、費、林”三字組成。據(jù)說含有“植好林木,富足長壽”的意思。

        在蓬萊閣主閣的閣底正門懸掛的橫匾“蓬萊閣”,是清代書法家鐵保的手跡。字寫得雄渾有力,剛健俊朗。主閣后面間隔不遠避風亭和臥碑亭內(nèi),也各有珍貴的書法刻石。避風亭內(nèi)有刻石25方,其中9方是曾任登州軍事首腦袁可力的《觀海市》詩,字是明朝書法家董其昌寫的,一代石刻高手為其刻石。因此,這九方石刻確為珠聯(lián)璧合之作,堪稱三絕。臥碑亭里的橫臥石碑則因留有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手跡而彌足珍貴,臥碑正面刻的行草《題吳道子畫》,背面刻的是蘇東坡的正楷《登州海市》。

        眾多名人的墨寶中,有兩處別有典故。一處是蓬萊閣主閣后壁上的“海不揚波”,細看這氣勢雄偉的字體,你會察知那“不”字明顯是后來補上的。這是怎么回事?據(jù)介紹,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山東巡撫托渾布兼辦海防。當有一天他登上蓬萊閣時,望著廣闊無際的大海,觸景生情,揮筆寫下了“海不揚波”四個字,表達了他希望萬里海疆平安無事的心情。哪知道,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了,戰(zhàn)火蔓延至蓬萊。1895年1月18日,日艦炮擊蓬萊,一發(fā)炮彈(碰巧是啞彈)擊中了“不”字,于是“海不揚波”成了“海揚波”。這啟發(fā)人們沒有富強的國家和強大的海防,海不揚波的愿望始終是個幻想。

        另一處是蓬萊閣東側(cè)的“碧海丹心”石刻,這是著名愛國將領(lǐng)馮玉祥的手跡。馮將軍當年為何要寫這幾個字呢?據(jù)說,1939年5月,正值抗日戰(zhàn)爭最為艱苦的時候,馮玉祥將軍與國民黨元老李烈鈞等人同游蓬萊。憂于時局的李先生對馮將軍說:“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寄希望于你們身上了?!瘪T將軍對蔣介石當局明抗日、暗賣國的做法不滿,但又不能明說,只得苦笑。之后,李烈鈞先生揮毫寫下對聯(lián):“攻挫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畫,全憑赤手挽乾坤?!辈⒆岏T玉祥將軍題橫幅。馮玉祥略一思索,提筆寫下了遒勁有力的“碧海丹心”四個大字,抒發(fā)了他忠心報國的情懷。后人感念他的愛國豪情,便把“碧海丹心”單獨刻石存留。

        東坡先生于1805年曾到登州(今蓬萊)任知府,只不過時間非常短,10月15日到任,10月20日便被調(diào)回京城,總共只干了5天登州知府。但就是在這短短的5天時間里,他深入民間,體察民情,發(fā)現(xiàn)當時因新法中的鹽法禁止百姓賣鹽,所以導(dǎo)致不少原靠賣鹽為生的百姓生活困苦。為此,蘇東坡寫了《訖罷登萊榷鹽狀》,列舉了許多事實,陳述了得失利弊,終使皇帝允許百姓隨便買賣食鹽,就市論價,官府只收取一定的稅金。

        為了紀念他為民請命的功德,當?shù)匕傩占Y興建了蘇公祠。后人有感而發(fā),留下了“五日知州府,千年蘇公祠”的詩句。這啟迪世上的當權(quán)者,只有為民辦好事、辦實事,才能流芳百世。

        賞


      41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