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事跡材料精選
事跡材料是人們對有突出貢獻的人物主要事跡撰寫的文字材料,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事跡材料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事跡材料,歡迎大家來閱讀。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事跡材料【篇1】
張順東、李國秀夫妻倆都是一級殘疾。丈夫右手和雙腳先后截肢,只剩下一只左手;妻子生下來就沒有手,只有一雙腳。在常人眼里,他們并不適合組建家庭。
“當初,我到她家提親時,她哥哥不同意,她本人也不同意,怕兩個殘疾人在一起無法生活。”張順東說,他并沒有放棄,最終以真誠打動了她,組建了這個特殊的家庭。
結(jié)婚后,他們經(jīng)歷了短暫的甜蜜,但生活中的各種困難相繼而來。家里貧窮、住房破舊,感覺“日子過得像爬大山一樣難,兩人想死的心都曾有過,覺得自己的命實在是太苦了”。
隨著兩個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李國秀常常流著淚說:“我這一生最大的虧欠,就是不能給孩子一個擁抱。別人家的孩子都是用雙手抱大的,而我家的兩個孩子是用雙腳抱大的?!?/p>
“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腳”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事跡材料【篇2】
聶海勝說自己是幸運的,高中畢業(yè)時遇上了招飛。當飛行員是聶海勝的夢想,小時候在山坡上放牛躺著睡著的時候,從沒見過飛機的他做過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長出一雙大大的翅膀飛上藍天。有一天,家中來人,說是縣武裝部搞政審的,他才知道自己真的要去飛翔了。臨走時,聶海勝像往常上學一樣,只背了一個書包,沒有更多的行李。他死活不讓母親出門送自己,是怕母親難過。
來到航校,聶海勝好似鳥兒上了天。他覺得自己與飛行有緣,要不兒時為何會做那個無緣無故長翅膀的夢?為何摸著操縱桿就熟悉得像老朋友一樣操作自如?聶海勝覺得自己是為飛行而生的。當年,作為同行中第一個放單飛的人,教官讓他給其他學員講講飛行體會,不善言辭的他只說了一句話:“啥也不想,只管飛!”
若預備梯隊有機會飛天的話,執(zhí)行過神舟六號任務、已于20__年晉升少將軍銜的聶海勝,將成為首位以將官身份進入太空的中國航天員。196四年10月13日出生于湖北棗陽的聶海勝,是唯一一位從「神五」到「神九」四次載人任務的梯隊成員。
盡管各國載人航天歷史上,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年齡并無上限,但因為年齡等原因,14名首批航天員中還沒有執(zhí)行過任務的成員,將部分退役或轉(zhuǎn)崗。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事跡材料【篇3】
張桂梅
2000年,在云南兒童之家工作的張桂梅看到了很多農(nóng)村貧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創(chuàng)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徹底解決山區(qū)貧困問題。
2007年,張桂梅成為_,她向公眾講述了自己的夢想,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2008年,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成立,這是全國唯一一所免費女高,專門供貧困家庭的女孩讀書。學校建校12年以來,已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從這里走進大學完成學業(yè),在各行各業(yè)做貢獻。
華坪女高佳績頻出之時,張桂梅的身體卻每況愈下,患上了10余種疾病。張桂梅說:“當聽到學生大學畢業(yè)后能為社會做貢獻時,我覺得值了。她們過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這是對我最大的安慰?!?/p>
在頒獎現(xiàn)場,因為關節(jié)痛,張桂梅的手上貼滿膏藥;早上要吃十多種藥,中午吃五種藥……主持人白巖松說:“大姐這是在拼命啊”。張桂梅說:“拼就拼一點吧,現(xiàn)在是當媽的感覺……”
【頒獎詞】
爛漫的山花中,我們發(fā)現(xiàn)你。自然擊你以風雪,你報之以歌唱。命運置你于危崖,你饋人間以芬芳。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達倔強。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事跡材料【篇4】
張超,30歲,海軍某艦載航空兵部隊正營職中隊長,一級飛行員。
20__年4月27日,張超在駕駛艦載戰(zhàn)斗機進行陸基模擬著艦接地時,突發(fā)電傳故障,危機關頭,他果斷處置,盡最大努力保住戰(zhàn)機,推桿無效、被迫跳傘,墜地受重傷,經(jīng)搶救無效壯烈犧牲。
張超是“??招l(wèi)士”王偉生前所在部隊優(yōu)秀的三代機飛行員,全團6名“尖刀”隊員中最年輕的一員,曾數(shù)十次帶彈緊急起飛驅(qū)離外軍飛機。
事故發(fā)生后,張超在送往醫(yī)院的過程中,團長張葉一直陪在他身邊,清楚記得張超說的最后一句話:“團長,我還能不能飛”。
張超走了,留下剛剛滿兩歲的女兒和妻子,帶著深深的`遺憾走了,再有半個月就要著艦飛行了,這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
面對張超,《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時文潮說,我們必須牢記每一位軍人的犧牲,都是在為國家換來更多的安寧和幸福。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事跡材料【篇5】
王婭,一個普通的名字,連日來在天津市民口中傳頌。
王婭是天津市一名普通的電力退休職工,她致力慈善事業(yè)三十余載。今年2月16日,與胰腺癌抗爭了11個月的她靜悄悄地走了。在彌留之際,王婭聽說資助的學生家里發(fā)生變故,不僅從治療費里拿出2000元捐贈,還再一次和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簽訂了20萬元的債權(quán)捐贈協(xié)議。2月20日,王婭的.遺體告別儀式上,天津市紅十字會向王婭的家屬頒發(fā)了她公益路上獲得的最后一張證書——《遺體捐獻證書》,她成為今年天津市第十九位遺體捐獻者。
王婭從1985年開始致力于慈善事業(yè),30余年奉獻愛心、捐款捐物,從西南旱災、青海震災、南方水災、希望工程到汶川地震,處處都有她留下的愛心。清華大學已故教授趙家和傾畢生積蓄捐助西部貧困孩子的故事,讓王婭深受感動,隨后她通過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資助西部地區(qū)多名貧困學生。去年3月,當66歲的王婭得知自己罹患胰腺癌后,放棄使用昂貴的化療藥物,卻向基金會捐款3萬元,更將名下唯一房產(chǎn)無條件捐出用作助學。
王婭在遺贈書里寫道:“我一生行善,已將生前主要財產(chǎn)捐贈,幫助了很多貧困的孩子,而今臥于榻上,每念及此,終覺欣慰之至,此生無憾。”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事跡材料【篇6】
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沒有專職的心理醫(yī)生。學校老師們開玩笑說:“張桂梅校長就是心理醫(yī)生?!?/p>
緊張的高中學習生活,家庭貧困的陰影,經(jīng)常會使一些學生精神狀態(tài)低迷,學習成績滑坡。每當遇到這種情況,張桂梅不僅耐心地開導學生,而且親自去家訪,了解學生背后的家庭原因。她不能讓任何一個孩子輟學。
張桂梅每晚住在學生宿舍。高一年級的一名女生情緒低落,學習成績退步。張桂梅就讓她與自己同住,經(jīng)常開導她。了解到女孩的'父母經(jīng)常打架,女孩還常被父親嫌棄辱罵。張桂梅3次到村中她家里為其父母調(diào)解,終于讓全家和好,小姑娘臉上有了笑容,學習也更努力了。“我要救這個孩子,就要救她父母,救她全家!”張桂梅說。
“陳小琴(化名)最近考試成績才390多分,這個成績究竟是什么原因?”今年國慶家訪,張桂梅帶著滿腹疑問來到船房鄉(xiāng)華榮村高三學生陳小琴家。陳小琴家是貧困戶,母親有精神疾病,父親受到村里幫扶,當了村里的保潔員。張桂梅明白了陳小琴的心病,親切地鼓勵她:“大家都在幫助你家,你在學校的生活費有學校補助,你不用擔心家里,應該全力以赴地專心讀書?!?/p>
12年來,華坪女子高中沒有一個學生因為貧困輟學,沒有發(fā)生過學生自殺、自殘的事件。12年來,跋山涉水的家訪,每個學生和家庭的甘苦張桂梅都了然于胸。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事跡材料【篇7】
“黨需要我們到什么地方,國家需要我們到什么地方,我們就到什么地方去。”1963年,樊錦詩從北京大學畢業(yè),懷揣著保護祖國文化遺產(chǎn)夢想,千里迢迢來到了戈壁大漠深處的敦煌莫高窟。敦煌夏季酷熱、冬季嚴寒,工作、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作為一個身材嬌小的江南女子,很多人懷疑樊錦詩的意志和能力,可性格倔強的她,頑強地堅持了下來,而且秉承了老一代敦煌人“打不走”的精神。如今73歲的她已滿頭華發(fā),還在為敦煌文物事業(yè)殫精竭慮。
敦煌莫高窟營造于公元4世紀至14世紀,作為人類的文化瑰寶,歷經(jīng)千百年來自然侵蝕和人為的破壞,文物本體和環(huán)境都十分脆弱。在敦煌40多年的工作當中,保護成了樊錦詩最重視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為豐碩。
從壁畫病害防治到崖體加固,從環(huán)境監(jiān)測到風沙治理,在敦煌遺產(chǎn)保護的各個領域,樊錦詩和敦煌研究院的保護工作者一起,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攻克難題。正是在她的帶領下,敦煌遺產(chǎn)保護翻開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學保護之路。
“敦煌莫高窟保護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要有明確的保護方向、保護目標、保護原則、保護措施,才能使它得到更妥善的保護?!狈\詩清醒地認識到,面對如此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保護僅靠人和技術還不夠,還要立法和制定保護規(guī)劃。在她的倡導和推動下,《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和《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guī)劃》近年來先后公布實施。
在敦煌工作的40多年中,樊錦詩先后擔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敦煌研究院副院長、敦煌研究院院長等職務。作為繼常書鴻、段文杰之后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長,樊錦詩深感肩上的重擔,絲毫不敢懈怠。她帶頭參與科研,與國際上優(yōu)秀的文物保護機構(gòu)合作,不斷將先進的保護理念和技術引入敦煌遺產(chǎn)保護。
在樊錦詩的推動下,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等多個國外科研機構(gòu)展開了合作,一大批先進技術和理念運用到敦煌遺產(chǎn)保護當中,使敦煌文物的保存環(huán)境得到改善,安全系數(shù)得到提高,本體病害和損毀得到遏制,并為敦煌研究院培養(yǎng)了一大批技術人才。
敦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1979年對外開放以來,不斷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可隨著游客的逐年增多,狹小洞窟和脆弱的壁畫開始不堪重負。如何保護與利用的矛盾,實現(xiàn)敦煌遺產(chǎn)永久保存,永續(xù)利用,成了樊錦詩日夜思考的問題。
“不能關起門來搞保護,人們應該享受這一珍貴而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敦煌莫高窟是中國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文化遺產(chǎn),樊錦詩參加了申遺材料的準備工作,十分清楚世界文化遺產(chǎn)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在她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保護與利用的矛盾正在解決,一個全新的“數(shù)字敦煌”正向人們走來。
20__年底,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正式開工,這是莫高窟保護史上具有紀念意義的一天。樊錦詩不會忘記,一份她親自參與事關敦煌文物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_提案,終于作為莫高窟保護史上規(guī)模最大、涉及面最廣的`一項綜合性保護工程開始實施。
在這一浩大的保護利用工程當中,除崖體加固、風沙治理、安全保衛(wèi)等基礎性工程外,
還要利用現(xiàn)代數(shù)字技術,完成敦煌莫高窟149個A級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攝、加工處理和數(shù)據(jù)庫建設,建設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通過數(shù)字電影等現(xiàn)代展示手段,給觀眾提供了解敦煌文化、藝術和價值的全新視角。
為了保護敦煌遺產(chǎn),又能更好服務游客,在樊錦詩的帶領下,敦煌研究院在全國的大型遺址中,還率先啟動了參觀預約制,并開展了游客承載量的研究。樊錦詩提出,要把敦煌莫高窟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遺址博物館,不斷增加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與服務功能。
在同行眼里,樊錦詩不光是一位出色的文物保護專家和遺產(chǎn)管理專家,還是一名在國內(nèi)外享有很高聲譽的敦煌學者。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樊錦詩的帶領下,敦煌研究院全體科研人員在石窟考古、佛教美術、文獻研究等很多領域都取得了新成果,敦煌研究院已經(jīng)成為國際敦煌學研究的最大實體,“敦煌在中國,敦煌學研究在國外”的歷史已經(jīng)改變。
“國家的命運決定了莫高窟的命運,國家獨立了,國家強大了,國家發(fā)展了,我們的文物也就得到更好地保護了?!狈\詩已經(jīng)把自己的生命與敦煌融為一體,把一切的成果和榮譽歸功于國家和集體,在她的內(nèi)心深處,心甘情愿,只想做一個“敦煌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