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高清vr播放在线观看,欧美亚洲精品免费,欧美日韩天堂在线视频,午夜福利小视频

      學習啦 > 腦力開發(fā) > 智商IQ > 智商介紹 >

      關于智力測試的進化

      時間: 祥聰1199 分享

        塑造神童的人總喜歡拿愛因斯坦作標桿,或許因為他的名字已成為“天才”的代名詞。“英國13歲女童智商160,堪比愛因斯坦”,類似標題屢見不鮮。但這種對比的說服力極低,智商測試不是通考。下面小編為你整理智力測試進化,希望能幫到你。

        【智力測試的進化】

        長期以來,智力高低都是仁者見仁,沒有精準、抽象的標準。工業(yè)革命后,驚嘆于科學定理效力的人們,開始將目光轉向以往含混不清的領域,智力就是其中之一。

        “200分先生”高爾頓是這方面的先行者。1859年,閱讀了他表哥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高爾頓深受刺激,決定測量人類的智力,用精確的數(shù)據(jù)證明他的優(yōu)生學設想:人的智力由遺傳決定。

        高爾頓很快開工了。他試圖在聽力、手的靈敏度、中指長度、頭顱大小等要素間,找到與智力高低的相關關系。結果令人失望,這些因素完全無法解釋智力的差異。不過,這些失敗的舉措開啟了量化智力的嘗試。

        法蘭西斯·高爾頓1881年,法國開始推廣義務教育。為區(qū)分普通兒童和有缺陷兒童,教育部門急需合適的檢測工具,以便因材施教。需求刺激下,法國的阿爾弗雷德·比奈和西蒙在1905年制作了第一份智力測量表,并在1908年的修訂中,創(chuàng)造性地按不同的年齡段設計了試題,提出了心理年齡概念。相比較后人,比奈沒有宏偉的野心,他清楚地強調他的測驗只能測量部分智力,對預測有學習困難的兒童可能有效。

        接下來,改進智力測試的交接棒傳到了美國。20世紀初,這個生機勃勃的國家里,征兵、移民、教育,都急速擴展,成千上萬的學歷不明,各式背景的移民蜂擁而入,迫切需要更有效率的區(qū)分方法,在混亂中整理出秩序。

        同時,應用心理學正在美國快速的發(fā)展,人們相信,心理學家可以搞定一切:婚姻失和,工作不滿,推銷保險。于是被法國人漠視的比奈測試在這里大放異彩。戰(zhàn)爭的爆發(fā)催化了狂熱需求,智商測試就在這個背景下大踏步地走入美國人的生活。

        1916年,路易斯·特曼,就是給歷史名人估算智商的考克斯的導師,修改了比奈-西蒙測量表,將新版本命名為斯坦福-比奈智力測試。特曼吸收了1911年德國人威廉·斯特恩提出的智力商數(shù)(IQ)概念,根據(jù)不同年齡兒童做測試的分數(shù)均值,設為“智力年齡”標準,每個兒童的個人智力數(shù)值,取決于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的比率。這種測試方法被稱為比率智商,公式如下:

        所以,高爾頓智商被測為200,是考克斯和特曼認為他3歲就能完成達到正常兒童6歲的斯坦福-比奈智商測試水平,同理,愛因斯坦的傳記等材料被認為只能體現(xiàn)1.6倍的心理年齡/生理年齡比。

        此后,智商測試不斷進化。1949年,韋克斯勒編制了不同于比奈系列的新測試表,稱為韋氏智商測試,影響至今。韋氏測試分為成人、兒童、幼兒三版,采用離差智商計算,將同一組的智商平均值設為100,標準差設為15,整組的數(shù)據(jù)呈正態(tài)分布。與比率智商不同,離差智商不計算不同年齡的成績比率,而將挑選出來的同年齡人作常模參考,表示個人在同年齡組的相對位置。

        這種新的參照方法也影響了斯坦福·比奈智商測試。在1960年第三次修訂時,它也采用了離差智商,但其標準差為16。這意味著高智商的分數(shù),在韋氏測試應為130,在斯坦福·比奈測試則為132。

        所以,即使考克斯的傳記估算法合理,媒體上介紹可與愛因斯坦媲美的聰明的少年時,也該先確定幾個問題:你使用哪種測試?成人組還是少兒組?標準差多少?參考的常模又是哪些?


      智商介紹相關文章:

      1.IQ智商介紹

      2.智商的七大能力

      3.中國歷史高智商排行榜前十名

      4.構成智商的五種因素

      5.智商是什么

      405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