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為什么一定要吃粽子
端午節(jié)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又稱瑞陽節(jié)、重五節(ji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端午節(jié)為什么一定要吃粽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jié)為什么一定要吃粽子
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由來有很多種,最主要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相傳屈原跳河以后,人們?yōu)榱瞬蛔岕~蝦吃屈原的身體,所以紛紛往河里扔粽子。慢慢延續(xù)下來就變成了在端午節(jié)要吃粽子
端午節(jié)有哪些風俗習俗
1、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2、掛艾草:端午是入夏后第一個節(jié)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fā)的時期,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qū)病、防蚊、辟邪。同時,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3、食粽子: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據(jù)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4、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段咫s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5、涂雄黃:端午節(jié)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qū)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qū)毒,二借猛虎以鎮(zhèn)邪。除在額頭、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處,用意一致。在城市很少看到這個習俗了。
6、躲端午:躲端午是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jié),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都尉嘎c志》亦記云“已嫁之女召還過節(jié)”。
7、避五毒: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于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端午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