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立冬吃餃子有什么講究嗎
古時立冬是十月的大節(jié),天子要親率群臣迎接冬氣,在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那我們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1立冬吃餃子有什么講究嗎_明日立冬吃點啥,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1立冬吃餃子有什么講究嗎
餃子半月形,兩邊翹翹,中間圓滾滾的,其原名叫餃餌,也寫作嬌耳,相傳為東漢醫(yī)圣張仲景首創(chuàng),全名叫“祛寒嬌耳湯”。
嬌耳湯很像今天的餛飩,皮薄餡美,湯清味厚,熱氣騰騰的一大碗,吸溜吸溜地喝,吧嗒吧嗒地嚼,到最后吃得腸肥肚圓,滿頭大汗。張仲景所制嬌耳湯是一味祛寒藥,是用面皮包裹著羊肉、胡椒等溫中散寒的食材,下鍋煮。煮出來一個個形似偃月,兩角微微上翹,就像一些小耳朵,支棱著,很有精神頭兒。張仲景流浪多年回到故鄉(xiāng),正值南陽的深冬傷寒流行,醫(yī)圣以嬌耳醫(yī)治鄉(xiāng)民凍傷的耳朵。大冬天,北風呼呼地刮著,刀片一樣刮疼人的臉,那卷地而起的呼哨聲,猶如尖細的銀針戳刺著人的耳朵。“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吃餃子遂成節(jié)氣食俗。藥食同源,從良藥到美食,體現(xiàn)著古人食藥一體的營養(yǎng)觀。
立冬,水始冰,地始凍,四野空曠,天氣轉(zhuǎn)涼。蘆葦?shù)那o稈由青綠轉(zhuǎn)為金黃,風乍起,吹動潔白的花穗穗,遠遠望去,猶如云朵的倒影從水中升騰而起,煞是好看。抓一穗毛茸茸軟綿綿的蘆花,摩挲著你的臉,臉上細軟軟癢酥酥的,舒服極了。記得小時候,母親采來一些蘆花,曬干,編成鞋墊,塞進我的棉鞋里,那是一種自腳心升起的暖意。立冬是寒衣節(jié),也是美食節(jié)。若論北方美食,餃子當推第一,我們這里有“舒服不過躺著,好吃不過餃子”一說。小時候,我不懂得什么山珍海味,就知道“吃餃子過大年”,而且往往能從餃子里吃出一個亮閃閃的硬幣來,便歡呼雀躍,覺得自己好有福氣?,F(xiàn)在想想,是母親吃得少,而我像得了餓癆一樣猛吃,硬幣不硌疼牙齒才怪。
年夜飯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立冬,秋冬交接,亦是交子之時。從立冬日到除夕夜,餃子是起始,亦是作結,首尾圓合,猶如一首節(jié)奏鮮明音韻鏗鏘的格律詩。
餃子花樣繁多,但以白菜餃子為最香鮮。百菜白菜香。立冬,白菜上市。我們這里的大白菜幫嫩薄、湯乳白、味甜甘。“味如蜜藕更肥濃”,白菜經(jīng)霜之后,葉子一彈即破,捧在手里,晶潤如羊脂,亮白似冬雪,嘎嘣咬一口,爽爽的脆,涼涼的甜,特有口感。白菜豬肉燉粉條是百吃不厭的家常菜。若調(diào)制餡料,豬肉仍是絕配,以三分肥七分瘦為佳。先用斜刀片肉,再橫刀切段,然后以排刀剁為細細的肉茸。蔥姜剁碎末,放入肉餡,加精細鹽、花生油拌勻,口味重的亦可倒入醬油、胡椒粉。醬油要徐徐滴入,也可淋適量白菜汁,持筷子順時針方向勻速攪拌,肉餡吸足了味素,煮熟了吃,有韌勁,口感好;若是來來回回亂攪,如趟渾水,餡料松散,下了鍋,易掙開面皮,不足取。白菜掰開,洗凈,瀝干,用刀切碎,若剁為菜末,維生素隨菜汁流失殆盡,在口感上也大打折扣。切好的白菜碎,可澆食油,輕輕攪拌,給菜們罩上一層油膜,以保住鮮美之味和多種營養(yǎng)素。將調(diào)好的豬肉餡倒入白菜碎,依舊按順時針方向,拌勻,即成餃子餡。
明日立冬吃點啥
冬藏、補腎、秋冬養(yǎng)陰等養(yǎng)生理論大家都耳熟能詳,到了秋冬季節(jié),注重溫陽補腎之余,不要忘記同時養(yǎng)護陰津。冬天天冷,為了抵御寒冷,機體消耗增加、食欲也旺盛起來,飲食上要注意熱量及蛋白質(zhì)的攝入,更要注意水分、蔬果的攝取。
從稍有涼意起,進補就早早地進入百姓的飲食議程,但進補還是要循序漸進,切忌著急,尤其是脾胃虛弱、大病初愈者。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主運化,為氣血津液生化之源,要有功能良好的脾胃,才能將進補的功效發(fā)揮淋漓。在立冬之時,推薦一款健益脾胃的湯水。
主要功效:健益脾胃、行氣醒脾
推薦理由:立冬湯水
材料:黨參30g、茯苓10g、白術15g、陳皮1瓣、砂仁2粒、紅棗2粒、金錢肚300g、瘦肉100g(3人份)。
烹調(diào)方法:金錢肚買已經(jīng)處理干凈的,清洗后焯水備用。瘦肉洗凈切塊。藥材沖洗。所有材料放入湯煲內(nèi),加水2000ml,武火煲15分鐘改文火煲至金錢肚軟糯,加食鹽調(diào)味,金錢肚撈出切塊,喝湯吃肉。
湯品點評:
四君子湯,由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四味組成,是調(diào)理脾胃氣虛的經(jīng)典名方,方中四味藥材雖藥性溫和,卻對脾胃氣虛有很好的療效,在日常藥膳的取用中,多用價格便宜的黨參替代名貴的人參,炙甘草在方劑中起調(diào)和的作用,但非藥食兩用藥材,故本湯中棄用,改為紅棗。脾胃氣虛,難以推動,本就易致胃脹不適、納呆納差,如不加節(jié)制,飲食過度或盲目進補滋膩礙氣之品,癥狀易進一步加重,加溫中行氣、化濕醒脾開胃的砂仁及行氣燥濕的陳皮一起,以期益氣行氣、醒脾開胃。
本湯的肉材選擇牛肚,稍稍有點傳統(tǒng)的“以形補形”之意,更是因為牛肚性溫味甘,甘入脾,具有補虛羸、補中益氣、健養(yǎng)脾胃的功效,非常適合脾胃虛弱者、消化不良者。牛肚即牛胃,牛有四胃,分別是瘤胃、網(wǎng)胃、瓣胃、皺胃,前三個是食道變異形成的,真正的牛胃是皺胃,只有皺胃才有胃腺。而金錢肚是指網(wǎng)胃,喜歡其厚實的肌肉質(zhì)感而選擇它,之前家里用它來煮粥,出品糯香可口;而我們平常打邊爐常用的牛百葉則是瓣胃。不喜歡吃內(nèi)臟者,也可以改用雞肉或牛肉。
立冬吃餃子有什么含義
餃子呈半月形,兩邊翹翹,中間圓滾滾的,其原名叫餃餌,也寫作嬌耳,相傳為東漢醫(yī)圣張仲景首創(chuàng),全名叫“祛寒嬌耳湯”。嬌耳湯很像今天的餛飩,皮薄餡美,湯清味厚,熱氣騰騰的一大碗,吸溜吸溜地喝,吧嗒吧嗒地嚼,到最后吃得嘴角流油,腸肥肚圓,滿頭大汗。
張仲景所制的嬌耳湯原本是一味祛寒藥,是用面皮包裹著羊肉、胡椒等溫中散寒的食材,下鍋煮出來形似偃月,兩角微微上翹,就像一些小耳朵,很有精神。張仲景回到故鄉(xiāng),正值當?shù)厣疃瑐餍?,他就用這道嬌耳湯醫(yī)治老鄉(xiāng)凍傷的耳朵。冬天的北風像刀片一樣刮著人的臉,也猶如尖細的銀針戳刺著人的耳朵。所以說“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所以漸漸地立冬吃餃子就成了節(jié)氣食俗。從良藥到美食,體現(xiàn)著中醫(yī)源遠流長的食藥一體的營養(yǎng)觀。
立冬,秋冬交接,亦是交子之時。年夜飯吃餃子更是取“更歲交子”之意。從立冬日到除夕夜,餃子是起始,亦是作結,首尾圓合,猶如一首節(jié)奏鮮明音韻鏗鏘的格律詩。
2021立冬吃餃子有什么講究嗎相關文章:
★ 立冬吃餃子的由來
★ 立冬吃餃子的說法
2021立冬吃餃子有什么講究嗎
下一篇:2021立冬到了有哪些習俗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