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沙之戰(zhàn)的影響有什么
垂沙之戰(zhàn)發(fā)生于公元前301年,齊將章子(匡章)率齊、韓、魏聯(lián)軍于垂沙大敗楚軍的夜間奔襲作戰(zhàn)。最終,楚軍兩萬人被殲,死者數(shù)以千計,主將唐昧被殺。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垂沙之戰(zhàn)的影響有什么,希望你喜歡。
垂沙之戰(zhàn)的影響分析
垂沙之役的第二年,楚攻韓之庸氏,秦即遣華陽君(羋戎,宣太后同父弟)攻楚,大破楚軍,斬首三萬,殺其將景缺,攻占了襄城(新城,今河南襄城)。襄城地處方城北,與宜陽鄰近,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楚懷王恐懼,命太子橫到齊國做人質(zhì),與齊結(jié)好。秦為討好齊,也派涇陽君(秦昭王同母弟)到齊國做人質(zhì),秦、齊修好。
公元前299年(楚懷王三十年),秦穩(wěn)住了齊后,秦昭王即對楚采取軟硬兼施、又打又拉的政策,一方面命庶長奐率軍攻楚,占領了楚國八座城邑;另一方面又寫信給楚懷王,追憶了黃棘會盟的親善關系和太子橫“不謝而亡去”、導致秦、楚交兵的經(jīng)過,然后邀請楚懷王到武關會盟,繼續(xù)維持奉、楚原來婚姻相親關系(《史記·楚世家》。)楚懷王見信后,很憂慮,去,怕見欺;不去,又怕秦怒,關系惡化。昭睢警告說,秦是虎狼之國,有吞滅各國的野心,應發(fā)兵自守,不能去。而楚懷王庶子子蘭則認為不能違背秦的好意,要楚懷王去。楚懷王聽從了子蘭的意見,去秦會盟。秦昭王命一假冒自己,在武關布置了伏兵,當楚懷王一到就關閉了武關,把楚懷王劫持到了秦都咸陽。秦昭王在章臺接待楚懷王如同“蕃臣”,楚懷王這時如夢初醒,勃然大怒,才后悔不聽昭睢的忠告。秦昭王要挾楚懷王先割巫、黔中之郡,后結(jié)盟,楚懷王怒道:“秦詐我而又強要我以地!”(同上。再也不肯答應秦的無理要求了。秦昭王于是把楚懷王扣留在秦國。
楚國大臣們以君王拘于秦,太子質(zhì)于齊,如秦、齊合謀,楚國就危險了,因而共同商議對策,想立在楚國的楚懷王之子為國君。昭睢說:“王與太子俱困于諸侯,而今又背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庇谑窃p稱楚懷王死,向齊國報喪,迎立太子橫。齊?王意欲“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齊相孟嘗君則認為如“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zhì)而行不義于天下”,主張把太子橫放歸楚國。齊?王同意,太子橫得以回國。橫回國后,被立為國君,是為楚頃襄王(前298~前263年)(《史記·楚世家》。)秦昭王見要挾和扣留楚懷王不能得到土地,而楚國又新立國君,大為惱怒,于公元前298年(楚頃襄王元年),發(fā)兵出武關攻楚,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析(今河南西峽)等十六城而去。楚國又一次受到沉重的打擊。
公元前297年(楚頃襄王二年),韓、魏在齊相孟嘗君策動下,繼續(xù)攻秦至函谷關,楚懷王乘機潛逃回國,被秦人發(fā)覺,攔阻了通道。楚懷王從小道奔趙以求回國,趙國懼秦,不敢接納。楚懷王又想逃到魏國,秦兵追來,又把他劫持到秦國。第二年,楚懷王病死于秦。秦將其靈柩送回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由是不直秦”(同上)。楚、秦絕交。
楚懷王在位三十年,是各大國兼并戰(zhàn)爭進一步激烈時期。秦國在爭戰(zhàn)中不斷強大起來,雄心勃勃,蓄有兼并諸侯之志。楚懷王對此缺乏認識,“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終兵挫地削,自己亦客死于秦,楚國從此由盛而衰,直至滅亡。
垂沙之戰(zhàn)的歷史背景
戰(zhàn)國中期,齊與楚,本來堅持“合縱”,但是楚懷王改變聯(lián)齊抗秦政策,轉(zhuǎn)而與秦昭王聯(lián)合。齊國便伺機報復楚國。齊在孟嘗君執(zhí)政時,繼續(xù)采用“合縱”之策,并遠交近攻,聯(lián)合魏、韓兩國結(jié)為同盟。韓、魏兩國迫于秦國的威逼,也需要投靠齊國尋求支援,齊、魏、韓三國有了較牢固的聯(lián)合。
齊、秦兩強對峙。秦東向中原擴展,進占韓、魏部分土地。兩國因連年受秦國進逼,倒向齊國,以借強齊之力抗秦。齊為拓地,與楚訂約,欲聯(lián)韓、魏抗秦。秦為離間四國合縱,于公元前305年(周赧王十年)與楚懷王聯(lián)姻,并送厚禮與楚。次年,又以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還楚為條件,與楚盟于黃棘(今河南南陽南)。于是齊以楚負約為借口,于公元前303年(周赧王十二年)聯(lián)合韓、魏共同攻楚。楚以太子橫為質(zhì)于秦,秦派客卿通率軍救楚。三國聯(lián)軍聞訊后,當即退兵。次年,太子橫因私斗殺死秦大夫而逃回楚國,秦楚聯(lián)盟又告破裂。
垂沙之戰(zhàn)的歷史評價
《荀子·議兵》說: 楚人鮫革、犀、兕以為甲,堅如金石;宛鉅鐵 ,慘如蜂蠆;輕利[亻票速,卒如飄風;然而兵殆于垂沙,唐蔑死,莊]?起,楚分而為三四。是豈無堅甲利兵也哉?其所以統(tǒng)之者非其道故也。
又說:齊之田單,楚之莊]?,秦之衛(wèi)鞅,燕之繆蟣,是皆世俗之所謂善用兵者也,是以巧拙強弱則未有以相君也,若其道一也,未及和齊也;掎契司作,權謀傾覆,未免盜兵也。
從這一記載看,由于楚懷王“統(tǒng)其者非其道”,對外遭垂沙之敗,國內(nèi)又發(fā)生莊?領導的“盜兵”暴動,也即《呂氏春秋·介立)所稱之“莊豪
之暴郢”(歷史上的莊?有各種說法。楚懷王時的莊?,一是楚國人民起義領袖,亦稱企足。二作楚將,亦名莊豪,楚頃襄王時率軍入滇,后在滇稱王,號莊王(有人以為此即楚莊王的后裔)。亦有人認為此兩人實為一人。從《荀子》記載看,由于楚懷王內(nèi)政外交失誤,在垂沙之役后,引起國內(nèi)暴動,應是符合歷史實際的。至于因此而使楚國“分而為三、四”(《荀子·議兵》),或“分為五”(《商君書·弱民》),楚國因而一度動亂,統(tǒng)治不穩(wěn)。
垂沙之戰(zhàn)的影響有什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