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農奴制改革的歷史意義
俄國農奴制改革又稱俄國1861年改革,是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推行的社會改革。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沙俄農奴制改革的歷史意義,一起來看看吧。
沙俄農奴制改革的積極意義
農奴制改革以后,俄國進入了資本主義階段??墒?,由于統治階級實行的這次改革是很不徹底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封建農奴制殘余。
首先,改革既沒有改變封建專制政權的階級實質,也沒有改變地主土地占有制。貴族地主繼續(xù)掌握著國家政權,照舊控制著大量土地。地主的土地占有制是農奴制殘余的經濟基礎。根據1877—1878年的統計,在歐俄49省的9,150萬俄畝私人土地中,有7,300萬俄畝以上的土地,即約80%的土地,是屬于貴族的。
改革沒有徹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相反,農民的土地被地主割去了1/5以上,有些省份甚至達40%以上。同時,地主霸占良田和整塊的土地,將零星土地和沙地分給農民,地主的土地還像楔子一樣楔入農民土地之中,致使農民不得不以高價租種地主的這種楔形土地。
其次,工役制農奴經濟是封建農奴制殘余的另一表現形式。八十年代中葉,在歐洲43省中,17個省是工役制農奴經濟占優(yōu)勢,7個省是混合制經濟占優(yōu)勢,另有19省是資本主義經濟占優(yōu)勢??梢?,工役制農奴經濟還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農民在缺乏土地的情況下,為了使用地主耕地.牧場和草地,被迫以最苛刻的條件向地主租佃,接受工役制剝削。
工役制剝削與資本主義剝削不同。它的基礎不是私有主的資本,而是土地;不是自由雇工,而是帶有高利貸性質的盤剝。工役制是徭役制的直接殘余,是從徭役制向資本主義的過渡形態(tài)。列寧在分析工役制時指出:“工役制的實質就是農民用自己的農具和牲口耕種地主的土地,從而得到一部分貨幣報酬和一部分實物報酬。”
封建農奴制殘余,使農民在改革后仍然處于十分悲慘的境地。他們政治上仍然受壓迫,經濟上照舊依附于地主。他們承擔著贖金.貸款利息和贖買手續(xù)費的盤剝以及土地稅.自治稅和村社捐稅等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的重壓。因此,廣大農民仍然常年在饑餓線上掙扎。
盡管如此,1861年農奴制度改革畢竟加速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使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使資本主義在國民經濟許多部門中得以確立。俄國開始出現了一個新的社會經濟狀態(tài)。所以列寧認為,“1861年2月19日標志著從農奴時代中成長起來的新的資產階級的俄國的開端”。
在農業(yè)方面,,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明顯地表現為農民階級的分化上。在農村,農民階級一方面分化出少數富農,他們擁有優(yōu)良的牲畜.農具和大量土地資金,是農村中的資產階級。他們不僅購買農民所出賣的份地,而且還買進地主所出售的莊園。另一方面是分化出了一大批破產的農民,他們不僅失去了土地,而且喪失了其他生產資料,淪為農村中的無產階級。這些農村無產階級和農奴制改革所造成的無地農民就形成了一支雇傭大軍,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十九世紀末,根據全俄人口調查材料,俄國雇傭工人大約已有1千萬。
農民的分化促進地主經濟循著資本主義道路演進。農民破產后,由于失掉了馬匹和農具,不能再為地主服工役了,這就迫使地主不得不采取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農民的分化進一步破壞了自然經濟,農村和市場的聯系也日益頻繁,這些都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在工業(yè)方面,資本主義也同樣得到了迅速發(fā)展。1861~1881年間,布匹的生產增加了兩倍,織布工廠排擠了手工織布業(yè)。1860~1890年,生鐵的產量由2,050萬普特增至5,660萬普特;鋼產量由1,250萬普特增至5,2000萬普特;煤的產量由1,800萬普特增至36,700萬普特。1866年俄國的工廠不到3千個,1903年已近9千個了。
隨著資本主義在工農業(yè)中的發(fā)展,國內市場的擴大,鐵路的修建也迅速增長。1865~1895年,俄國的鐵路已由3,374俄里增至31,728俄里。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初,俄國已基本完成工業(yè)革命。走上了西方列強殖民擴張的道路,成為了繼英法美之后的一大工業(yè)強國。
但此時,俄國的專制制度并沒有發(fā)生本質性的變化,廣大勞動群眾仍然缺乏基本的民主權利。沙皇俄國的近代化步伐依然沉重而緩慢。
沙俄農奴制改革的局限性
1.不徹底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2.剝奪性:農民可以購買土地,但是要交大量贖金。
3.欺騙性:當改革后,農民的剝削加重。
4.沒能從根本上改變封建的生產關系。
猜你感興趣:
沙俄農奴制改革的歷史意義
上一篇:普魯士農奴制改革的歷史背景是什么
下一篇:沙俄農奴制改革的內部背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