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襲勵志故事
逆襲勵志故事
咸魚會翻身,逆境也能逆襲,欣賞下面的勵志故事,給自己一些正能量吧,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逆襲勵志故事,供大家參閱!
逆襲勵志故事:屌絲逆襲
他的高中整整讀了7年,卻只拼進云南一所二流大學。他的大學剛剛上了1年,卻選擇輟學自謀生計。對此,老師、同學們評價“不靠譜”,父親恨鐵不成鋼揚言斷絕父子關系??删褪沁@樣一位喜歡白日做夢的“屌絲代言人”,一無人脈二無資金,卻在6年間打造了一家營業(yè)收入過1億元的在線培訓機構,他就是激勵無數草根夢想春天的草根明星——邢帥。
大二那年,邢帥23歲,捧著家里寄來的沉甸甸的8000元學費,他心里五味雜陳。一方面他深知鄉(xiāng)下的父母籌錢多么艱辛,他想早一點投身社會為家里減輕負擔;另一方面他責備自己太笨,課余時間去打工發(fā)傳單卻暈乎乎地發(fā)到城管手里,錢沒掙到一分反而被罰款;更重要的是學計算機專業(yè)的他,那一段時間迷上了平面設計,面對學校按部就班的課程表以及日益嚴峻的就業(yè)形勢,他常常唏噓自己看不懂未來。
思前想后,邢帥決定輟學。他將家人寄來的大學學費挪去配了一臺電腦,花大價錢參加了一個培訓班,集中學習利用photoshop軟件設計,然后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便宜的小房子。因為學費昂貴,邢帥學得十分用心,很快就能熟練操作,并獨立完成一些設計任務。盡管網絡上的設計任務比較零散,賺取的傭金也不多,但邢帥心里非常高興,因為那是一份充分發(fā)揮才智的自由職業(yè)。
然而好景不長,XX年的經濟危機來勢兇猛,幾乎吞噬了邢帥全部的業(yè)務訂單。沒有了收入來源,房東又三番五次催著交租,令他不得不走出門外,四處去尋找設計室應聘。遺憾的是,曾經引以為傲的軟件操作技能在招聘方眼中根本算不得敲門磚,應聘隊伍中比他有才華有資歷的設計人比比皆是,無論他怎樣降低薪資,就是沒有一家單位愿意錄用他。
回到出租屋,邢帥心情十分沮喪,他仔細清點了自己的資產。除了電腦運轉正常和身體健康外,錢包里的現金及銀行卡上余額合計已不足50元。怎么辦?難道真的要厚著臉皮回鄉(xiāng)尋求父母庇護 這時候,平面設計愛好者qq群里一個朋友發(fā)來求助信息,向邢帥咨詢一些photoshop軟件的操作技巧。耐心講完以后,他半開玩笑地對那位朋友說:“眼下處境艱難,作為這次輔導的報酬,需打50塊錢過來買水買方便面。”沒想到那位朋友挺仗義,立即給他銀行卡里轉了50元。看著手機信息中的這一筆額外收入,邢帥瞬間點燃了胸中醞釀多時的一個夢想:籌辦一個專門針對草根用戶的實惠培訓班,以他對photoshop軟件的認知,用熱情和耐心去傳道、解惑,幫助更多的人學會一技之長,彼此都獲得繼續(xù)前進的力量。
說干就干,他立即找來參加培訓時記錄的筆記本,結合實際操作軟件的重難點,整理出一份淺顯易懂的講義,并在qq群、論壇和貼吧里轟炸式地發(fā)布招生廣告,很快就招到了第一批學員。最開始邢帥每堂課只收10元,差不多是市場價的五分之一,并且他實行終身學習制。然而他有濃重的山東口音,學員們聽不懂就直接開罵,令邢帥備受打擊。為此,他每天留出一個小時來鍛煉普通話,以及上課時的動作和神態(tài)。可是不久,學員們又嫌他不夠活潑、不夠幽默,于是他專門背誦了一些幽默段子整理進講義,漸漸地摸索出邢氏脫口秀。還有很多學員進班時迷茫而憂傷,當學到一定階段之后信心過度膨脹,邢帥又隨時擔負起心理輔導員的重任。
在他起步的一年里,邢帥除了買書和去圖書館查閱資料偶爾上街外,他完全放棄了所有的節(jié)假日,完全忘記了自己處于戀愛的年紀。他整天宅在出租房里,早上醒來就打開視頻,從8點講課到晚上12點。下課后他堅持備課,常??磿搅璩克奈妩c鐘,囫圇休息兩三個小時又繼續(xù)上課。這樣一年下來,盡管邢帥僅收入3萬多元,但他開闊了視野,贏得一個好口碑,摸索出網絡培訓與傳統(tǒng)教育、線下培訓的截然不同,還找到了自己的第一個合伙人,合作組建了一個10多人的創(chuàng)始團隊,開始進駐yy語音頻道。
XX年10月,邢帥正式建立網絡教育學院,課程也從最早的軟件培訓擴展到影視后期制作、平面設計、插畫、網絡營銷等方方面面,用戶群鎖定在工作一到兩年需要提升自己的年輕人,以及剛剛從農村到大城市謀生的草根人群。接地氣的授課方式、因材施教的技能培訓、全天候的即時交流,令網絡教育學院滿足了許許多多草根青年渴望改變人生的愿望。從某種程度而言,邢帥所創(chuàng)辦的網絡教育學院賣的是一種勵志服務。
XX年末,數載不懈耕耘,邢帥的網絡教育學院發(fā)展到超過600名教師,付費學生超過15萬名,營業(yè)收入超過1億元,當初不看好兒子的父親,終于親自打電話對他說:“你的課講得很好,你出息了。”
有人問他:“為什么你能堅持下來實現屌絲逆襲?”邢帥說道:“沒有一個草根不夢想春天,只要心中有夢,只要堅持不斷提升自己,前方的路雖然不是每一條都能抵達羅馬,但一定通往春天。”
逆襲勵志故事:三年逆襲成高考第二
清華附中的郭雨齊有著90后女生特有的淡定,瘦瘦高高,話不多,但有自己的想法。今年高考,郭雨齊完成了從高一入學時排名墊底到高三畢業(yè)時高考成績排名年級第二的完美逆轉。她將自己的蛻變歸功于對清華的喜歡、同學的引導及師長的幫助。
高一考試班級墊底
郭雨齊高中考入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她形容自己從小學到初中的學習“還是以玩為主”,沒有在學習上下太大的功夫。她有個愛好是畫漫畫、插畫,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小有名氣。上初中時,老師還常常向郭雨齊的家長“投訴”她上課畫漫畫。
到了高中,郭雨齊進入了學校的“龍班”,很多“學霸”們匯集在一起,學習上以玩為主的郭雨齊在高一考試時遭遇了滑鐵盧。高一年級大考,她所在的班有40多人,她排名就在40多名。從初中“以玩為主”的學習方式,一下子過渡到高中緊張的學習狀態(tài),郭雨齊并不適應。她說,那時候的自己不會學習,特別是班里學霸云集,這讓她有了危機感。她從內心希望改變這種現狀,好好學習。父親決定給她報輔導班提高成績。
自主學習勞逸結合
郭雨齊說,經過了同學的“刺激”,她自己“想好好學習”的意愿特別強烈,但是苦于沒有找到方法,所以一對一的輔導對她來說幫助很大。
從高一開始,郭雨齊便在輔導班進行一對一的輔導,長達3年。她覺得自己的英語非常薄弱,便主攻英語。整個高中三年,她幾乎每個周末都會去輔導機構上課,即使沒課,她也愿意去上自習或者找老師答疑。最開始,她的英語成績屬于中等偏下,學校排名100名左右。在英語老師的幫助下,她的成績不斷提高并得以鞏固,20名、10名……在今年的高考中,她的英語分數為132分。郭雨齊的父親說,雖然沒有預想的那么高,但是經過幾年的學習,她的英語成績一直穩(wěn)定在一個高位。
學校為郭雨齊制訂了復習手冊,輔導老師則協(xié)助她尋找薄弱點,再進行針對性練習。郭雨齊覺得自己在詞匯量方面不足,在一些英語題上,因為世界觀不同,無法準確把握出題者的思路。英語老師便會重點在這方面給她講解,同時培養(yǎng)她的猜詞能力,讓她進步很大。
“我從不刻意背單詞,不會學習到很晚”,郭雨齊說,自己到了高二學習上才“開竅”,找到了方法,也沒有一門心思死讀書。在高三學習緊張的時候,她偶爾還會畫張漫畫調節(jié)情緒。
郭雨齊的學習效率很高,她說,班里的同學對她促進很大,她會充分利用上課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往往上課時學到的知識比課下能節(jié)省幾倍的時間”。同時,她也會利用輔導機構提供的答疑機會進行提高。
高考超常發(fā)揮鎖定清華
今年高考,郭雨齊的總分達到了700分,成為年級第二名,而年級第一則是今年的區(qū)理科狀元。她形容自己的高考是超常發(fā)揮。她在理綜上表現突出,考到了288分的高分。對于今年學生們普遍反映的數學難的情況,郭雨齊提前20分鐘就做完了題,她認為數學有些簡單,自己反而沒有太多優(yōu)勢。今年高考,她的數學取得了142分的高分。郭雨齊說,在以往的模擬考中,她總會有一門出現低級錯誤,這次表現反倒不錯。她的父親說,以郭雨齊平時在班里的成績沖擊清華還是有些懸,但今年北京實行平行志愿,于是父女倆決定試一次。
郭雨齊有個習慣,考試后不與同學對答案,“考試完了就不想了”,甚至連查分她都不想查。最后,還是學校告訴她,自己的成績是700分,被清華大學建筑專業(yè)錄取。
談及上清華,郭雨齊說這是自己的夙愿。上學時,她每天都要從清華經過,同學們也會結伴去清華的圖書館自習,學校的氛圍很好,她又對美術感興趣,因此報考了清華大學,并被最鐘愛的建筑專業(yè)錄取。她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來形容高中三年的生活。從班級40多名,一舉成為年級第二名,郭雨齊完成了逆襲。她說自己不是“學霸”,“我認為學霸都是死讀書的,我不是。”
逆襲勵志故事:差生逆襲高考
幾乎所有認識孫宇晨的人都覺得,他考入北大是個奇跡。
2007年2月,他因獲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而參加北大自主招生面試時,面試官甚至不知道他所就讀的惠州一中位于哪個省份。
在這所在他之前從未有人考入過北大的學校里,他原本是理科生,但因物理成績始終徘徊在二三十分間而不得不改學文科。此后,他的成績有所好轉,但直到高三上學期結束時,仍然排在全年級100名開外。
大一時,他在《萌芽》雜志寫下《一道論證題》,試圖向人們證明“高中可以用一年的時間彌補任何的遺憾,只要你下定了決心”。他在文末留下自己的通信地址,邀請中學生和他一道證明這道題目。文章發(fā)表后兩年多里,他收到了接近1萬封信件。
而如今,他即將以北大歷史系總分排名第一的成績結束4年的本科學業(yè)。
沉浸于文學世界不可自拔成績在全班穩(wěn)居倒數前十
整個中學階段,孫宇晨從來都不是老師和同學們眼中的“好學生”。初中時他就讀于一所寄宿制學校,他對3年初中生活的記憶,大多與網游有關。為了玩網游,他常常裝病回家休息,晚上趁父親熟睡后溜去網吧,再在清晨父親睡醒之前趕回家。
中考前他突然“覺醒”,用功學習了半年,跌跌撞撞地考入了惠州一中。
進入高中后,他對網游的熱情驟減,因為他發(fā)現了新的興趣點小說。受在大學中文系任教的父親影響,他接觸了王小波的作品,并因此開始瘋狂閱讀各類小說。他說:“沉溺于小說的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有一個引誘者,我的引誘者就是王小波。”
在王小波“時代三部曲”的“引誘”之下,他整日沉浸于文學的世界中不可自拔。他如此形容自己的高一生活:
“將課表里的中英數政史地全部改成小說或者是文學;整天待在圖書館不出來;考語文的時候,花半個小時做作文的題目,然后花兩個小時寫一篇3000字的作文交上去,然后就被打了個10分;花一個星期的時間蹲在圖書館寫實驗小說,寫好交給大家評判,只要有一個人說不喜歡就燒掉,如果大家都喜歡就投稿,然后石沉大海;早上的早讀全部改成詩歌朗誦,在全班嘈雜的背古文環(huán)境下,舉起白話詩的大旗……”
與這種率性灑脫相伴隨的,是考試成績的紅燈高掛。這其實在所難免除了班主任的英語(論壇)課不方便逃課外,其他大部分時間他都在圖書館看小說。全班48個人,他的成績“穩(wěn)居倒數前十”,老師們對他的期望是“?;荽?惠州大學)、沖汕大(汕頭大學)”。
那時的孫宇晨認為,應試教育和文學理想是對立的,因為二者的根本性質不同,一個是以機械的速度訓練為根本,一個要以才華為根本。在他看來,接受“全面平庸”的應試教育近乎“奇恥大辱”,“有限的時間與精力無法覆蓋諸多不擅長的學科,數學對于一個專于文史的人來說,真可謂是慘痛的悲劇。”他因此而并不在乎考試成績,即使全科掛紅燈也無所謂,只是害怕讓父母知道,“因為他們已經不好意思打我了,畢竟我已經長得比他們還高”。
必須縱身跳入應試教育的河水中盡管也許會將棱角沖刷干凈
帶著二三十分的數學、物理成績,孫宇晨在高二時不得不選擇轉為文科生。此時的他發(fā)現自己已不再像高一時那樣不帶任何功利性地“為了看書而看書”,而已經開始渴望得到別人的承認。他堅信自己有著過人的才能,而身邊的很多同學卻“不知道這世界上除了做題還有何物”。
但現實卻不斷地給他挫敗感,“400多分的成績,我連自我安慰的理由都找不出”。
他覺得應試教育總有些使他“備感恥辱”的等級化儀式和細節(jié):按照學校規(guī)定,考試時的座位順序要按照上次考試的排名依次排定,他所在班級的教室是第一考場,而他每次考試都要提著書包“灰頭土臉”地挪至第三甚至第四考場。
一次考試時,他看到以往一直排在年級前五的同班女生也到了第三考場,他便有點幸災樂禍地去譏諷她,但那個女生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我上次考試期間生病了,英語沒考。”
強烈的碰壁感使他開始考慮與常規(guī)的升學之路徹底決裂,他開始想辦法給自己找一條出路,一條不是高考(微博)的出路。那時的他覺得,參加高考是對應試教育的妥協(xié),“是一種相當可恥的行為”。他堅信自己的才華能讓自己通過一條不用參加高考的路徑,進入理想的大學。
帶著極高的期望,他先后報名參加了第八屆新概念作文大賽和北京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結果卻黯然落選。這對他產生了極大的打擊,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必須縱身跳入應試教育的河水中,盡管它也許會將我這塊石頭的棱角沖刷干凈”。
他為自己定下五項要求:第一是把所有與應試無關的書全部搬回家,只留下一本胡適的晚年談話錄;第二是絕對不進圖書館,所有課程一堂都不能缺;第三是收起對老師的愛憎,以獲得應試的知識為目的;第四是保證晚自修的時間,3小時積極進行應試訓練;第五是制定每天的計劃,并嚴格完成。
帶著450分左右的模擬考試成績和上述五項對自己的要求,孫宇晨進入了高三。他給自己偷偷定下沖刺目標:中山大學,“極限的非分之想”,則是中國人民大學,王小波的母校。
一年時間成功完成從三本到北大的沖刺
孫宇晨執(zhí)行五項要求的初始階段,成效并不明顯。他覺得在應試教育體系之中,“壞學生”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比“好學生”更多的代價,“眾所周知,這年頭老師都不怎么愿意幫助后進生。”但他覺得自己已經沒有選擇,“就像一個人臨死的時候,他只想活,沒有其他的目的了。”在他看來,到了高三的沖刺期,方法已經是次要的,最關鍵的是態(tài)度和堅持。
漸漸地,他的成績逼近了600分,但增長勢頭也就此放緩。他的成績在590分至600分之間徘徊了很久,他意識到,自己陷入了瓶頸期。在廣東省,600分左右的高考成績將意味著他很有可能無法考上重點大學。
而就在此時,他獲得了第九屆新概念作文大賽的復試資格。當時距離高考,還有6個月。
老師和父母都勸他不要去上海參加復試,因為這將讓他缺課至少兩周,對于一個成績正處于瓶頸期亟須突破的高三學生而言,兩個星期的意義似乎不言自明。但孫宇晨覺得自己“理想主義開始重新萌動”,拋下所有顧慮,前往上海參加復試。
事實證明,他作出了正確的選擇。他順利拿到一等獎,隨后的高校見面會上,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程郁綴和招生辦公室主任劉明利看中了他身上的理想主義,給予了他參加北大自主招生的資格,可在高考時于錄取分數線下20分錄取。而這意味著,若想考入北大,他還需要在剩下的5個月內將成績再提高50分。
此后令他感到神奇的是,他此前最頭疼的英語,從參加完“新概念”后的第一次考試起就徹底沖破了瓶頸此前他的英語成績從未上過100分,而自那次考試起,就從未下過110分。而其他科目的成績,也都在穩(wěn)步提升。
他后來如此解釋這種“完完全全的飛躍”:每個人的潛能其實往往是被過低的自我預期所壓抑,而過低的自我預期則源于外在制度壓迫。他覺得,應試教育的深層次問題在于分數崇拜,強調全面平庸。“在應試教育話語體系中,所謂好學生皆是成績好的,壞學生皆是成績壞的,分數評價變成了道德價值判斷,人格被分數體系不斷否定,破罐子破摔也不足為奇了。”在他看來,恰如其分的“新概念”一等獎肯定,是成功的關鍵性因素。
在他前進的腳步中,高考如期而至。他最終考出語文115分、數學132分、英語130分、綜合146分、歷史127分、總分650分的出色成績,成功完成了從三本向北大的沖刺。
在北大相對更加寬松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中,他如魚得水。他先習中文,后學歷史,成績穩(wěn)居歷史系第一。他擔任北大西學社社長,代表北大赴荷蘭海牙參加世界模擬聯(lián)合國大會,還曾獲演講十佳稱號。
在那篇引來近萬封回信的《一道論證題》的結尾,他如此寫道:“我相信自己的才華從來沒有被應試教育的河水沖刷殆盡,而是我真正成功地挑戰(zhàn)了應試教育。最后,我僅僅有兩點希望:一是希望有理想的人不要向現實低頭;二是希望大家一起幫我做這道題目,我希望它在你們每個人身上都成立。”
逆襲勵志故事相關文章:
3.勵志逆襲故事
5.高三逆襲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