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的生活知識科普
全世界馬的品種約有200多個,五花八門,花樣大全,馬是草食性動物。在4000年前被人類馴服,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馬的生活知識科普,希望能幫到大家!
馬的特點
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厘米,所謂矮馬僅高60厘米。
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fā)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跡的附蟬(俗稱夜眼),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奔馳。毛色復雜,以騮、栗、褐色、青和黑色居多;皮毛春、秋季各脫換一次。汗腺發(fā)達,有利于調節(jié)體溫,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huán)境。胸廓深廣,心肺發(fā)達,適于奔跑和強烈勞動。食道狹窄,單胃,大腸特別是盲腸異常發(fā)達,有助于消化吸收粗飼料。無膽囊,膽管發(fā)達。牙齒咀嚼力強,門齒與臼齒之間的空隙稱為受銜部,裝鞍時放銜體,以便駕御。根據牙齒的數(shù)量、形狀及其磨損程度可判定年齡,聽覺和嗅覺敏銳。兩眼距離大,
視野重疊部分僅有30%,因而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jié)力弱,對500米以外的物體只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頭頸靈活,兩眼可視面達330°~360°。眼底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的物體,馬是站著睡覺的。
與一些擁有驚人智商的嚙齒類動物一樣,馬也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動物,擁有驚人的長期記憶力。根據《動物行為》雜志刊登的最近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與馴馬師等它們熟悉的人有過愉悅經歷的馬——尤其是那些受到鼓勵的馬——在分開幾個月后更有可能記住這些人,同時也對這些人表現(xiàn)出更大的喜愛。
此外,這些馬也更有可能親近它們并不熟悉的人,所表現(xiàn)出的行為就是用鼻子嗅和用舌頭舔。研究人員表示這種行為說明馬會形成與人有關的積極記憶,也是一種高智商動物。
馬的生活習性
嗅覺
馬的嗅覺是很發(fā)達的,是信息感知能力非常強的器官,這使它能在聽覺或其他感知器官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很容易接收外來的各樣信息,并能迅速地做出反應。發(fā)達的嗅覺與靈敏的聽覺以及快速而敏捷的動作完美結合,是千萬年來馬進化成功之處,也是馬為人類貢獻的主要生理特征。
1. 馬識別外界事物主要靠的是嗅覺
馬認識或辨別事物信息,特別是近距離的陌生物品或動物,首先表現(xiàn)為使用嗅覺的行為。有時會主動接近物品,鼻翼扇動,作短淺呼吸,力圖吸入更多的新鮮氣味信息,加強對新鮮事物的辨別或進行探究。然后進行相應的休憩或躲避等行為。馬能根據嗅覺信息識別主人、性別、母仔、發(fā)情、同伴、路途、廄舍和飼料種類。例如,已經證實發(fā)情母馬的氣味可以遠距離吸引公馬,當然,公馬靠嗅覺可以確定一定距離內的發(fā)情母馬。公馬在遇到母馬發(fā)情時常有翻唇嗅天行為(性嗅反射)。
2. 馬依靠嗅覺適應環(huán)境
群牧馬或野生馬依靠嗅覺,辨別大氣中微量的水汽,借以尋覓幾里以外的水源和草地。所以野生的馬群能夠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馬根據糞便的氣味,可以找尋同伴,避開猛獸和天敵。
馬對不同的嗅覺信息會有不同的條件反應。馬在嗅到生疏或危險的信息時,還會發(fā)出短促的噴鼻聲(打響鼻),以示警備,并把這一信息通知同伴。馬對同伴排泄的氣味有著極強的反應,據觀察,公馬愿意在發(fā)情母馬曾經排過尿的地點排尿。馬駒要是聞到新鮮的排泄物,將被激起高度的排泄反應,引起排糞和排尿。因此,馬能根據嗅覺信息,改變馬在群體中的生活和定向活動。
3. 馬能靠嗅覺鑒別污水或有害的飼草飼料
馬鼻腔很大,鼻腔下篩板和軟腭連接,形成隔板作用。因此,采食時仍可以通過鼻腔吸入嗅覺信息,既可選擇食物,又可警惕敵害,兩者互不干擾。馬能利用嗅覺去攝食體內短缺的營養(yǎng)物質,并能在草原上辨別有毒植物或牧草,馬很少誤食毒草。馬能靠嗅覺鑒別受污染的水和飼料并拒絕飲用。在馬匹日常管理中應注意水源、料池、水槽、飼槽的衛(wèi)生,這對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4. 馬對嗅覺熟悉的事物容易接收
因此,接近馬或調教馬時,讓它學習新事物,最好先以嗅覺信息向它打招呼。例如,配戴挽具、鞍具,先讓馬嗅聞,操作上會更順利。有時需要對孤駒尋找另外的母馬寄養(yǎng)時,用該母馬的乳汁對幼駒進行涂抹,則會增加母馬對孤駒的接收程度。飼料的改變,馬舍環(huán)境的改變,馬是最容易感覺到的,這需要漸漸適應。管理上應注意飼槽、水源等方面的衛(wèi)生,這可以減少環(huán)境對馬匹的不良刺激。
5. 利用馬的嗅覺也能建立后效行為
馬的嗅覺是非常敏銳的,利用馬的嗅覺也能建立馬的后效行為。舍飼馬匹稍加調教可以建立在固定位置排糞尿的習慣。調教方法是,首先將廄內清掃得非常干凈,只在指定位置堆上糞便,并在埋罐內放入少量尿液。將馬放入廄內任其自由嗅聞,在氨的刺激下會引起馬排糞、排尿的行為。如位置稍不適宜,可以用小桿驅趕,經幾天調教,即可固定,以后馬匹在排泄時會尋找有糞尿的原位置。對于賽馬要調教它在賽前15分鐘排糞、尿,這對保證賽馬發(fā)揮較好的水平也是至關重要的。
總之,馬的嗅覺非常敏銳,馬憑借嗅覺來鑒定自己的.環(huán)境和所接觸的事物,并能根據判斷做出相應的行為。認真觀查馬的嗅覺行為,如對飼草飼料、水源、周邊環(huán)境的反應,就能發(fā)現(xiàn)那些對于馬匹來說不適宜的條件和因素,及時改進以保證馬匹的建康。利用馬匹嗅覺建立相應的行為,也是一個優(yōu)秀的飼養(yǎng)管理人員優(yōu)先考慮的手段。
馬的毛色識別
馬的毛色是識別馬匹的重要標志,也是外貌鑒定的重要內容。馬體毛分為被毛、保護毛(即鬃、鬣、尾毛、陀毛)和觸毛,顏色眾多,主要的有以下十多種顏色。
黑色:馬的全身被毛及長毛(鬃、鬣、尾毛)均為黑色。在這些黑色毛中又有純黑毛、淡黑毛和銹黑毛等三種。
栗毛:馬的全身被毛為栗殼色,這些栗毛中又可分紅栗毛、黃栗毛、全栗毛和奶栗毛等四種。
騮毛:馬的全身被毛為紅色、黃色、褐色,長毛及四肢下端為黑色,根據不同色澤又可分為紅騮毛、黃騮毛、黑騮毛和褐騮毛等四種。
青毛:馬的全身被毛為黑白混生,根據白與黑毛比例的不同又可分為鐵青、紅青、菊花青、白青(即全身被毛為白色的白馬)和蠅點青等五種。
兔褐毛:馬的全身被毛為紅色、黃色,青白色,長毛為黑色,根據不同色澤又可分為紅兔褐、黃兔褐和青兔褐等三種。
海騮毛:馬的全身被毛為草黃色或深黃色。
黑克栗毛:馬的全身被毛為栗色,長毛近似黑色,而口眼周圍及腹下近于灰白色。
沙色:馬的全身被毛在栗毛、騮毛、兔褐毛或黑色的基礎上散生白色毛,所以根據不同底色可分栗沙毛、騮沙毛、兔褐沙毛和黑沙毛等四種。
銀鬃:馬的全身被毛為暗赤色或栗殼包,長毛為白色、灰白色或混生有黑色毛的叫銀鬃或花尾栗毛。
銀河與白銀河:馬的全身被毛及長毛為污白色或略帶紅色的叫銀河。而皮膚呈淡紅色,蹄質為黃白色的叫白銀河。
花毛:在暗色毛的基礎上有大小不一的白色斑塊,按基礎毛色的不同又可分為黑花毛、騮花毛和栗花毛等。
鼠灰毛:馬的全身被毛為鼠灰色,頭部為深灰色,長毛及四肢下部近似黑色,這種毛色又稱作老鼠皮毛。
馬的習性
1.馬的性情比較溫順;它從不主動地去攻擊人類和其他動物。人之所以能馴服馬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馬的視力不好,馬的兩眼視線重疊的部分只有30度,看東西立體感很差,對人和物體容易產生錯覺,所以人利用了馬的這一弱點。
2.馬在后退時對距離毫無判斷能力,馬的后踢是因為恐懼。所以人站在一匹馬的后面是很危險的。但由于人與馬的親近,許多馬改變了這一習性。
3.馬的聽沉和嗅覺是十分出色的。 馬的耳部位于頭的最高點,轉動角度很大,過高的音量或音頻對于馬都是一種逆境刺激,使馬感到很痛苦。 它的嗅覺神經非常敏銳,馬主要根據嗅覺信息識別主人、性別。
馬,馬科馬屬的一種草食性動物。在4000年前被人類馴服。普氏野馬(66個染色體),家馬(64個染色體)可以雜交有可育的后代,馬在古代曾是農業(yè)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
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厘米,所謂矮馬僅高6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