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中國教育政策的論文(2)
淺論中國教育政策的論文
淺論中國教育政策的論文篇二
《當前中國教育政策的價值取向探析》
[關鍵詞]教育政策;價值取向;教育公平
[摘要]教育政策是為提高國民綜合素質而制定和實施的有關引導教育發(fā)展、規(guī)范教育活動的戰(zhàn)略和一系列方針、原則和措施。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經濟、政治、文化背景下制定和推行的教育政策所蘊含的價值取向和價值選擇有所不同。在當代中國變化了的政策背景下,中國教育政策的價值選擇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
構建和諧社會既是當前中國制定各類公共政策的大背景,同時也是目標本身。在這樣一種大環(huán)境下,中國教育政策的價值取向無疑會更偏重公平。本文將以黨的十七大報告和國家教育事業(yè)十一五規(guī)劃綱要為參考基礎,來分析當今中國教育政策所體現出來的新特點。
一、教育的特殊屬性和教育政策的價值觀
對于任何國家來說,教育都是一個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它對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世界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伊始,教育的重要性更是不可言喻。教育本身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它的這種特殊性體現在:首先,它以學校、個人和家庭為活動主體;其次,它以教育領域的公共利益為其活動目標或宗旨,為社會提供教育服務,滿足公眾的教育需求。因此,教育活動具有公益性和非贏利性。教育活動的特殊性體現得尤為明顯的一點在于其所提供的公共服務具有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的雙重屬性。也就是說,這種特殊的公共服務既具有公共性,同時又具有排他性。就我國的情況來說,教育的公共性只在九年義務教育的限度內具有。超過這個限度,教育便產生了排他性。因為一個國家的教育資源是有限的,而公眾對教育的需求是無限的,這對矛盾在任何國家都是無法避免的。所以,當公眾人數超過教育資源所能容納的范圍時,個人和家庭之間就會產生競爭。教育本身所具有的這種雙重屬性就決定了國家針對不同的政策調適對象所實施的教育政策具有不同偏向的價值取向。“在非義務教育階段往往更注重效率,義務教育階段往往更關注公平”。
教育政策是政府為適應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為提高國民綜合素質而制定和實施的有關引導教育發(fā)展、規(guī)范教育活動的戰(zhàn)略和一系列方針、原則和措施。教育政策的價值觀包括三個方面:公平、質量、效益。教育政策的根本價值目標之一是通過有效的政策工具解決教育領域的公共問題,促進每個受教育者的全面發(fā)展。教育政策所包含的最核心的應然價值是以人為本和教育公平。教育要著眼于滿足人的需要,實現人的完善與發(fā)展。促進教育公平、追求教育的質量,是現代教育政策的基本價值取向。然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必須和一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fā)展相協調。由于這個原因,不同的歷史階段,面對不同的經濟文化背景,教育政策制定者的價值取向還是會有所偏向。“在經濟社會發(fā)展轉型時期,偏重于效率,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則會更關注公平”。
二、當前中國教育政策的政策背景
任何一項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推行,都有它相應的政策背景。構建和諧社會是當前中國各類公共政策制定和實施的大背景,但是,針對不同的公共問題,又有不同的具體背景。就教育領域來說,當前中國的教育政策制定和推行的具體政策背景主要有以下方面:
經濟背景:中國經歷了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fā)展,生產力大幅提高,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社會發(fā)展的主要任務已不再是基本解決溫飽,而是隨之轉向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文化背景:隨著中國對外開放與交流的進一步深入,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不斷涌入中國,構成了與中國傳統文化共存和沖突的局面。中國在世界多元文化與其傳統文化沖突和共存的激蕩下,在文化上追求包容與和諧。
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背景:經過多年的發(fā)展研究,教育科學采用了新的研究范式,同時順應教育實踐發(fā)生的劇烈變革而取得了新的進展。“基本普及義務教育”、“基本掃除清壯年文盲”的“兩基”攻堅工作得已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取得跨越式發(fā)展。
制度背景: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協調、相適應的教育、經濟、政治、文化制度,提供了進一步深刻改革、創(chuàng)新的制度保障。
三、當前中國教育政策的價值取向分析
黨的十七大報告對教育事業(yè)進行了提綱挈領式的闡述,既概述了十六大以來所取得的教育成就,又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的教育藍圖,更論述了新時期的教育使命。在黨的十七大報告第八部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用較大篇幅集中論述了新時期的教育使命。其中值得我們特別關注的是這樣的論述:“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加大財政對教育投入,規(guī)范教育收費,扶持貧困地區(qū)、民族地區(qū)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在這一論述中,我們把最核心的詞語提取出來,就是“基石、教育公平、公益性質”。
國家在宏觀政策中強調教育對于國家發(fā)展和民族振興的基礎作用已經不是第一次,然而明確提出“教育公平”并強調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卻是第一次。如果說黨的十六大以來,在“堅持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指導下,國家采取的諸如“兩免一補”、農村義務教育完全免費政策背后折射出來的價值取向還只是向促進公平傾斜的話,那么在十七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的分配原則指導下,公平則已經成為了新時期教育事業(yè)與發(fā)展并重的任務之一。把“發(fā)展和公平”作為當前中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兩大任務在《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一五”規(guī)劃綱要》中有明確的體現?!兑?guī)劃綱要》指出:“科學發(fā)展觀是‘十一五’時期教育的根本指導思想,發(fā)展和公平是‘十一五’時期教育的兩大根本任務或者是目標。也就是說,我們要在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下,一方面要抓發(fā)展,一方面要抓公平,這是兩個根本任務,也是科學發(fā)展觀和和諧社會對教育的兩項根本要求。如果用一句話來表述,‘十一五’時期,我們要在中央領導下,努力推進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科學發(fā)展、公平發(fā)展。”在任何社會,教育都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和途徑,教育公平是檢驗社會公平的重要尺度。受教育的權利平等是人與人平等的起點。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是每一個公民最基本的權利。在以人為本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日,呼喚機會均等,要求教育公平是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具體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教育公平也是民生問題,是社會公平的起點,它與青少年的成長發(fā)展息息相關。教育公平雖然是人類的一種教育理想,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內的反映,但教育同時又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需要通過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完善的過程。建立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對貧困地區(qū)和民族地區(qū)教育實行特殊政策、建立學生資助體系來保障貧困家庭學生接受教育,這些具體的政策都是針對現實經濟社會條件下存在的不公平而提出的解決辦法。在十七大報告中還提出了諸如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內容方式、考試招生制度、質量評價制度等改革的要求,提出這些要求的目標所在,也就是要通過不斷改革逐步接近教育公平的目標。
堅持教育公益性質是十七大報告中對教育定位的一個新的表述,一方面表明了黨和政府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和不斷加大財政對教育投入的力度和決心,另一方面說明教育是一個惠及大眾的奉獻愛的事業(yè)。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教育的公益性質,加大財政對教育的投入。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根本指導思想,貫徹十七大精神的《規(guī)劃綱要》中的思路一節(jié)作了更具體的論述:“以辦好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為宗旨。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公益性原則……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
《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一五”規(guī)劃綱要》的總思路是以素質教育為主題。“以素質教育為主題。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將素質教育貫穿于各級各類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努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素質教育”是與“應試教育”相對應的一對概念范疇。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現實教育實踐中教育價值觀的偏差扭曲了我國的教育。在“應試教育”的教育生態(tài)下,“教育的功能似乎就是在學校教育的不同階梯上,通過所謂的考試,將一批批學生淘汰掉。”錯誤的價值觀扭曲了教育這一神圣的功能,助長了帶有功利主義色彩的“應試教育”。正是這種教育模式導致了我國學生“高分低能”的顯著特點,這種教育模式本身就是教育最大的不公平。教育的根本原則是“有教無類”,很明顯,“應試教育”是無法實現這一原則的。只有素質教育才能實現教育的這一根本原則。在國家強調社會和諧、社會公平、教育公平的今天,以面向全體學生的成功教育為其性質的素質教育才是教育公平的最大體現?!兑?guī)劃綱要》的總思路從根本上體現了教育堅持以人為本、滿足人的需要、實現人的完善與發(fā)展的核心價值觀。
四、小結
由于各個方面的政策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當前中國教育政策的價值取向出現了較之以前不同的新特點,這一新特點主要表現在教育公平上,即把公平作為今后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根本任務、根本目標、根本要求之一;其次,還表現在對教育所應遵循的原則的準確定位上,即要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則,堅決反對教育產業(yè)化;最后,還表現在發(fā)展思路以素質教育為主題上。明確的教育主題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防止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也就是實際教育實踐中功利主義價值觀的復歸與泛濫??梢哉f,當前中國的教育政策已是盡可能地考慮周全,兼顧各個群體的。我們期待這些政策在實踐中能夠得到順利而又全面的執(zhí)行,期待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在這些政策的指引下迎來新的成就與輝煌。
[參考文獻]
[1]蔡軍.當代中國教育政策的價值選擇[J].教育學刊,2009(1).
[2]張志勇.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價值觀的全面回歸[J].教育研究,2009(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一五”規(guī)劃綱要[S].2007.
淺論中國教育政策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