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談新課程理念下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論文
簡談新課程理念下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論文
開設信息技術課是我國在基礎教育階段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作為一門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課程,備受廣大研究者與實踐者的關注與重視。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簡談新課程理念下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簡談新課程理念下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全文如下:
摘 要: 本文從高中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改進教學方法,增強信息技術課堂效率和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教師信息修養(yǎng)三方面對高中信息課堂教學進行探討,旨在增強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果,提升學生信息技術能力。
關鍵詞: 信息技術課 課堂效率 信息修養(yǎng)
信息技術課是近年學校新開設的課程,很多學生未上信息技術課時表現(xiàn)出很強烈興趣,但在課堂上大失所望,覺得很乏味。如何才能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興趣,搞好這門學科教學呢?以下談談自己對信息技術課的幾點看法。
一、高中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
1.綜合性。
從“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實驗2003年)”中可以看到,信息技術課程是為實現(xiàn)學生全面發(fā)展而設置的,既有充實的技術內涵,又突出豐富的文化價值,具有人文特性。還涉及許多其他學科,如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具有綜合性特點。
2.發(fā)展性。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無論是硬件領域還是軟件領域都在不斷創(chuàng)新,提出了許多新觀點,使中學信息技術課程具有明顯的時代發(fā)展性特點。同時使信息技術課教師不斷獲取新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以適應不斷發(fā)展的教學需要。
3.實踐性。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作為技術領域內容的信息技術其性質就是“一門立足于實踐的課程” (新課標(實驗)2003年)。信息技術學科中有很大一部分應用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充分、有效的上機操作是學好這一學科的前提。如何科學合理地組織好課程、管理好學生成為擺在信息技術課教師面前的難題。
4.基礎性。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基礎性表現(xiàn)在關注全體學生全面發(fā)展,“為造就高素質勞動者、數(shù)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奠定基礎”。通過信息技術課程,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為在各門學科乃至全部教育活動中應用信息技術打下牢固基礎。
5.工具性。
“信息技術不僅是學生的學習內容,還是學生的學習工具(新課標(實驗)2003年)”。是信息時代公民終身學習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環(huán)境。掌握好這一工具,有利于學生把信息技術應用于其他科目內容的學習中,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有利于提升學生今后在信息社會中的工作與生活質量。
6.層次性。
信息技術學科的層次性表現(xiàn)在:學生基礎水平與學習特質的層次性,教學內容的層次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了解學生,關注學生學習特點、個性發(fā)展需求等方面差異,采取分層教學策略,對不同教學內容靈活設計,采用分班教學或同班異步分層教學等教學法,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地發(fā)展。
二、改進教學方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效率
1.聯(lián)系生活,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幻燈片PowerPoint的學習應用,學生也想自己制作幻燈片;通過桌面屬性的設置,學生會想方設法把自己的桌面弄得漂亮一點、個性化一點;通過學習Flash、Photoshop等軟件,學生會自己想畫或制作自己喜歡的東西及動畫。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包括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性計劃組織與實現(xiàn)某種活動的能力。學生對計算機有了興趣,解決了“為什么”之后,就會想要“怎么做”。通過教師的課堂簡單演示和分析,學生會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多方尋求答案。
2.巧用不同教學策略,活化課堂教學。
怎樣才能滿足學生需要呢?蘇聯(lián)教育家巴班斯基說:“沒有任何一種最好的教學方法能適應教學情境,唯有符合師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要使學生對信息技術課感興趣,除了提高教師信息修養(yǎng)外,就是改進教學方法,提高信息技術課的藝術性與多樣性,使它“符合師生實際情況”。
(1)運用趣味法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友好的學習環(huán)境。
開展趣味性教學,使學生學習充滿樂趣和情趣,優(yōu)化課堂教學,增強課堂魅力,開發(fā)學生智力,提高學生能力。
(2)小組協(xié)作,培養(yǎng)學生協(xié)作學習能力。
將全班學生依照信息技術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等方面差異組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小組4-8人)。由于小組學習介于班集體教學和個別學習之間,因此較容易發(fā)揮集體學習和個別學習的長處。小組學習將班級學生和個別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系改為“組內合作”、“組際競爭”的關系,將傳統(tǒng)教學與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交流改變?yōu)閹熒⑸g的多向交流,不僅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提高教學效率,而且促進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
(3)設置問題,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思維能力。
課堂上以完成某一個具體主題任務為線索,由教師設置分支任務,把教學內容融入實際主題任務中,讓學生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經(jīng)過自主探索和教師點撥,自主解決問題。在完成任務的同時,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造能力及自主學習習慣得到培養(yǎng)。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指導學生如何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完成任務,并適時向學生介紹需要了解或把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通過若干有目的、分層次的題目設置,讓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摸索,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增強,又讓學生在探究中完成學習任務,收獲成功的喜悅。建議采用以下四個步驟:根據(jù)內容設置主題任務――學生自主或協(xié)作完成主題任務――學生成果展示交流――教師合理又充滿激情地評價。
三、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教師自身信息修養(yǎng)
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取決于教師的寬闊視野和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的目的是培養(yǎng)中小學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養(yǎng)。信息技術課要上好,教師是關鍵,是導演,不僅要有責任心,更要努力使自己知識廣博、多才多藝,熟悉信息技術等多方面的知識。因此,教師要認真加強自身理論學習,提高信息修養(yǎng)。只有提高信息修養(yǎng),上起課來才能左右逢源、駕輕就熟、旁征博引、視野開闊,使課堂充滿活力,學生才既感到上信息教育課是一種精神享受,又增長知識,提高能力。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