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高清vr播放在线观看,欧美亚洲精品免费,欧美日韩天堂在线视频,午夜福利小视频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哲學論文 > 思想哲學 >

      淺論老子的“無”與“有”的二元辯證思想(2)

      時間: 若木620 分享

        “有”是天地萬物的本源,“無”則是“有”的本源,“無”是本源之源,是產生“有”的精神本原,是作為有形之物而存在的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據。因而,在這一階段,“無”是高于“有”的,“無”成為了老子思想的最高原則。引用《哲學大辭典》中的說法,老子認為,“無(名)”比“有(名)”更能反映“道”的性質。[23]

        “無”作為老子哲學最根本的范疇,其最明顯之處則在于老子對“無為”的極大推崇。在這一階段中,老子的思想是崇無抑有的(這和西方哲學中的崇有抑無的觀念恰好相反),從老子對“無為”與“有為”的態(tài)度上 即可窺其一斑。

        下面,我們轉入對老子“無為”思想的討論中,從側面來對老子在這一階段中表現出來的“崇無抑有”的思想進行更為深入的說明。

        那什么又是“無為”呢?在談論“無為”之前,先來討論一下“為”。

        “為”字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母猴也,引伸遂為凡有所變化曰為。[24] 就是說,“為”是引起事物變化的行為。任繼愈先生說,“無”具有“有”所不具備的“ 實際存在”,號稱“無”,并非空無一物, 而有總括萬有的特點。[25]因而,“無”并不是消極的存在,在老子的《道德經》中“無”不僅具有日常生活中的功用,而且還是指導政治生活和處理人際關系的原則。

        《辭?!分嘘P于“無為”的解釋是:老子認為宇宙萬物的根源是“道”,而“道”是“無為”而“自然”的,人要效法“道”,也應以“無為”為主,順應自然的變化。老子的“無為”是從“道”出發(fā)的,因而與其后的孔子的“無為而治”大不同矣。[26] 可見,老子的“無為”是合乎“道”的,要順應自然的變化。

        在筆者看來,老子的“無為”指的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指不妄為,不胡作非為。不僅要順應自然的變化,還要在遵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下,認識規(guī)律,運用規(guī)律,對于能夠提升人類福祉的事有所作為。也就是說,“無為”不是毫無作為,它強調的是要有作為,但是統(tǒng)治者的作為不能超出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總的來說,還是要從“道”出發(fā),在“道”的基礎上有所作為。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為無為,則無不治。”(第三章)

        如果人的行為是出于“無為”,就沒有什么是治理不了的,只有統(tǒng)治者按照自然規(guī)律地有所作為,才能治理天下。即是倡導“無為而治”[27],就是要讓按照自身的規(guī)定性而發(fā)展,使其處于符合道的自然狀態(tài),不妄加干涉。萬物的生化是道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在展現自身、檢視自身, 但萬物最終要“復歸于無極”。[28] 老子教導我們應以自然無為為本而不妄為。因此,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中說:“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擁有“上德”的人,即思想崇高者(圣人),常常是“無為”,是無所表現,不是為了表現而表現

        又曰: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三十七章)

        道常常是“無為”的,它總是順應自然,而天地萬物無不由“為”生成。正因為順應自然,虛靜恬淡,道的“無為”才能無所不為,才能生出天地萬物。不僅天道是如此的,而且人事也是如此。[29] 因此,老子說:

        “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好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第五十七章)

        魏朝王弼注曰;此四者(指“無為”“好靜”“無事”“無欲”),崇本以息末也[30] 。

        僅就“無為”來說,“統(tǒng)治者”做到“無為”,民眾則可以得到教化。老子建議統(tǒng)治者要順從民意,不能因一己之私而棄民意于不顧。

        “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 (第六十四章)

        在此,“無為”與“無執(zhí)”并舉,而勞思光先生認為“無為”所包含的意義更廣,應包括“無執(zhí)”,自覺心駐于無為,遂無所執(zhí),無所求。[31] 要想成為圣人,就要通過不斷地改正自身,以身作則,“正己而物自正”,這樣做了,雖不主動去取得天下,天下也是莫之能屬,天下將自歸于為“無為”者。

        總而言之,從“無為”這一哲學范疇中,更能清晰地窺視老子在此階段對“無”這一哲學最高原則的推崇。

        在這一階段,老子哲學思想中的“無”與“有”的關系是“無”高于“有”,“有”是從“無”中產生出來的,“無”上升為老子哲學的最高本源,“無為”也成為了包括統(tǒng)治者在內的所有人的行為規(guī)則與做事規(guī)范。如果說,從第一個階段來看,“無”與“有”有些許相似性,例如復旦大學的聶中慶認為道是“無”“有”的統(tǒng)一體, 兩者同處于一個哲學層面, 也就是從宇宙之本原、本體之形上層面詮釋“道”的, 從另一個角度講, “無”即是“有”; “有”也即是“無”, 兩者“異名同謂”, [32] 而在這第二階段,“無”與“有”則是有根本不同之處的,因此聶老師的辦法過于偏激,不足取也。

        【結論】

        綜上所述,從“有”與“無”的關系即可看出,老子的哲學思想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在第一階段(“有無相生”),“有”與“無”的關系是平等的,“有”與“無”相互形成,相輔相成。在第二階段(“有生于無”), “有”是從屬于、根源于“無”,“有”從“無”中生成,“無”優(yōu)于“有”,高于“有”,這恰好與西方哲學傳統(tǒng)中崇有抑無的觀念相反。

        “有”與“無”的關系的變化發(fā)展啟示我們:要用一種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老子的哲學思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老子為我們鋪就的陽關道路上不斷地向前邁進。

      5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