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美國民主制度的缺陷弊端論文
美國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人民概念由民主和民眾組合而成的社會政治秩序和規(guī)則,但是民主制度也有一些缺陷。今天學習啦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美國民主制度的缺陷相關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美國的民主制度缺陷論文篇1
《淺談美國的民主制度缺陷》
談及美國,必然會談到它的民主制度,它包括三權分立,兩黨制和公民的自由權等方面。的確,美國讓權力的制約與平衡,社會契約,人民主權等政治哲學層面的理念第一次轉變?yōu)闉楝F實,并且在此基礎上帶領美國人民成為現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實現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國夢。
不過,即便如此,美國的制度也遠非完美。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從世紀之交的美國大選,后患無窮的伊拉克戰(zhàn)爭,舉步為艱的醫(yī)療改革,到不斷暴光的官員腐敗等等這些事例,都真實反映了美國政體中存在的弊病。這些問題的出現引起了人們的反思,似乎歷來以穩(wěn)定標榜自身的美國政治體制對時代發(fā)展的適應能力也越來越力不從心,政治體制在某些方面的變革計劃也被放到了國會的提案之中。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將試圖從三權分立,新聞媒體的監(jiān)督,利益集團的參政等幾個側面為例來論證美國式民主的一些問題。
1.三權分立:效率與穩(wěn)定的抗衡?
為了防止權力失控膨脹,制度設計者們將洛克和孟德斯鳩等政治哲學家的分權思想引入美國,使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部門彼此聯系分立并彼此制約。但是三權分立原則在具體施行過程中的制度設計要遠比理論層面上復雜得多。設計者必須充分考慮各種權力濫用的可能性,設計一系列復雜的程序,一方面要保證立法,行政,司法之間的相互牽制,哪一方都不能將自身的權力無限擴張,另一方面,又要保證它們之間能夠合作,不至于因過分制衡而阻礙政策的順暢運行。
美國的制度設計將這兩方面都考慮在內,力圖最大限度的調和制約與合作之間的矛盾。例如,美國憲法賦予國會以立法權,其他兩部門不得干涉,但與此同時,總統擁有對法案的否決權,聯邦法院擁有違憲審查權,這樣的安排使得行政和司法部門在不妨礙立法獨立的前提下事實上參與了立法過程并起到對立法機關的立法活動進行監(jiān)督的作用。但是,事實上,權力的分配不可能是均等的,當權力總量保持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范圍之時,各部門就存在著爭奪權力的博弈,這使得美國政治在“大國會”與“大總統”之間搖擺。
很多時候,這一鐘擺現象造成各部門該制約時不能發(fā)揮積極作用,該協作時效率又不高的功能錯位現象。這些現象反映了制度中的漏斗,一旦被有意的加以利用,影響將是巨大的。在制衡失效方面有很多例證。美國總統,作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雙重身份代表,一旦權力不能受到有力的限制,其影響力甚至能和專制君主相提并論,如果不是更大。布什總統顯然很善于發(fā)現和利用制度中的漏斗為己所用,在任命官員,財政投入,軍事國防等各方面推行自身的主張。至于合作的低效率,更是不勝枚舉。在外交領域,權力的失衡就更加明顯了。對此,美國學者比較隱晦的評價說“美國總統幾乎主導著美國對外事務的大政方針,而國會被看做實現美國國內多元化民主價值的政治平臺”
1中國學者則更加直截了當的評價“一旦涉及外交事物領域,國會所扮演角色幾乎千篇一律被描繪成無足輕重的沉默羔羊 ”
2 當然,近年來國會逐漸和總統爭權,想要在外交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的趨勢也是明顯的。不過其效果往往是負面的。在國際交往中,美國的雙重外交體制在很多時候導致外國的不信任,削弱了美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威爾遜總統懷著滿腔熱情呼吁國際聯盟的建立,卻因為國會反對而不能加入其中??偨y簽署的很多雙邊,多邊協議都得不到國會批準使得總統外交的效力大打折扣。在國內,以最近金融危機為例,國會與總統的分歧使得美國應對危機的反應不夠迅速,終于加重了危機的破壞程度。
美國的民主制度
《歷史的終結》一書作者,曾高唱民主與市場經濟凱歌的弗朗西斯.福山先生最近也開始重視中國式的“負責任的權威體制”發(fā)展模式,認同集中體制的高效性和巨大的動員能力。加之作為新保守主義勢力的代表,福山先生對“美國目前在強調武力推行民主過程中走火入魔3”的批評體現出美國學術界越來越多的對自身政治體制國內、外交兩個層面的反思。
2.新聞媒體:監(jiān)督的有效渠道?
一個好的制度得以始終沿著正確的軌道,離不開監(jiān)督這一環(huán)節(jié)。在美國,新聞傳播媒體被形象的稱之為第四權力。美國憲法的第一條修正案就是關于保護新聞和出版自由的,足見新聞媒介在美國政治生活中的影響力。由于體制上的保障,美國媒體有著充分的言論自由,很多電視節(jié)目都敢于對政府的政策措施大膽直言,甚至對當政者進行直接批評。然而,是否可以由此說美國的媒體完全站在客觀的立場對政府作為進行監(jiān)督呢?答案是否定的。
顯然,媒體做不到完全的價值無涉。即使是不做任何評論的新聞節(jié)目,其播報內容選擇本身也帶有了主觀色彩,對觀眾的關注點起到導向作用,進而決定國會的議事日程。此外,媒體往往與政黨支持掛鉤。雖然媒體獲得了足夠的自由,美國的傳統媒體幾乎由ABC,CBS,NBC三大廣播公司完全掌控4,加之CNN,FOX兩家網絡傳播媒體,構建起新聞行業(yè)的主體。而這幾家公司都有鮮明的政治立場。以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為例,在這一美國人民心目中最大的民主盛世進行過程中,各大電視臺也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全力以赴對自己支持的候選人宣傳,而不惜不顧事實的抹黑另一方。
電視是美國人生活的一部分,對美國人的行為甚至價值觀都存在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舉一個較為極端的例子,由于競選期間收看不同電視臺的節(jié)目就可能導致選民手中那張神圣的選票上的名字不同。這就涉及到了代議制民主的一個困境。在對候選人情況不能完全知曉的情況下,究竟什么才能讓選民判斷出誰才能代表自己的利益?顯然在美國有相當一部分人以輿論的導向為最重要的參照標準。
另一方面,不管媒體被怎樣稱贊為社會的良心監(jiān)督政治體制的運行,作為盈利機構,其首要目的是利益最大化。在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里,各大媒體公司為了收視率往往刻意播出刺激人眼球的節(jié)目,而逐漸脫離普通人的真實生活。層出不窮的官員丑聞,犯罪案件不是加強了民眾對政治的關注,反而是對政治越來越失去信心,造成對政治的冷漠態(tài)度。美國各種選舉的投票率在所有西方民主制國家中位列后端。近些年來,開始有學者意識到對媒體的過分信任導致的問題。
如果說在內政方面,美國的媒體還發(fā)揮著重要的監(jiān)督作用,那么在外交方面,媒體則毫不猶豫的與政府保持了一致的立場,構筑起一道意識形態(tài)的銅墻,塑造著美國人的對外認知。在這個充滿優(yōu)越感的國度,民眾對外界一直知之甚少,僅有的一點認知,多半也是來自于媒體丑化了的他國形象。從某種程度上,美國媒體在外交方面配合政府實行了“愚民政策”。這對增加多元文化國家的政治凝聚力固然有好處,但剝離了民眾知情權的外交宣傳,將民主理念置于何處?
3.利益集團;民意表達與利益整和的有效渠道?
利益集團是多元民主所推崇的一種民眾參政方式。不同于一般民主制簡單多數原則,多元民主觀點認為為保證自由和個人財產所有權,必須防止多數人的暴政,在一個復雜的多元社會中,個人直接參政是不可能的,只能以其所在組織或機構的成員的身份出現,因此允許不同利益團體表達自己的訴求是民主的體現。最終的決策將是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相互妥協的產物,這就保證了政策的公平性。然而在實踐過程中,活躍的利益集團的競爭是否真的既防止了多數暴政又防止了少數暴政是值得商榷的。首先,各個利益集團也是由官僚體制模式組織起來的,每個利益集團都有自己的領導,一般是那些社會杰出人物,很少是普通民眾??梢哉f,“美國的社會現狀是知識界,媒體界,城市精英,自由派的聲音壓倒一切”
5這種組織模式實際上使政治精英壟斷了接近政府權力的途徑。各種利益集團的存在反而減少了普通民眾直接反映自身意志的機會。其次,各利益集團間的實力是不相等的,因此在角力過程中并不能保證公平。尤其是涉及到經濟利益的競爭上,往往那些實力雄厚,在總統競選中能夠提供大量“政治獻金”的組織能夠獲得對自己有利的地位。這是政黨政治的一大弊端,而美國大量的院外集團游說現象的存在加劇了這一弊端。
此外,利益集團,特別是工會等非盈利性,旨在促進公眾福利的組織對本團體的過分保護也會造成一系列過猶不及的后果。例如,始于60年代的平權運動,是對日益增多的婦女運動和黑人運動的回應。這一政策旨在照顧少數種族和女性,讓他們在歷史中遭受到的痛苦用現實利益加以補償。具體的措施包括擴大學校,公司等錄取黑人和婦女的比例。這一政策的出臺,當然得到了美國公民的支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fā)現這一政策實際上造成了一種“逆向歧視”
6,即對于除了這部分人外的大多數人來說,此政策使他們在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再比如美國的工會,作為保護工人權益的社會組織,美國存在著大大小小無數個工會組織,例如汽車工人工會,清潔工工會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工會編制成了一張網,將工人有機聯系起來。但是出于對民主的珍視和對弱視群體的保護,美國人對工會的縱容使其產生了很多問題。例如工會出于對工人基本權益的保障,不斷要求提高工人的工資水平,以至于塑造了一個高工資率,低效率的工人群體。
美國的勞動者競爭力不足,美國傳統制造業(yè)的衰退都與工會對工人的過度保護有關。當一個群體的利益被置于社會整體利益之上時,原本對民主捍衛(wèi)的初衷也就隨之消逝了。在具體的政策選擇是,究竟是應該遵循“機會平等”還是”補償性平等”是民主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美國政治運作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反映了選擇時的困境。
美國的民主制度論文篇2
《試論美國式民主制度的成因》
摘要:美國式民主制度的形成與其獨特的移民政治文化、開國初期制憲者們的政治覺悟以及殖民地時期的契約勞動、自由經濟具有密切關系,因此,它的政治制度也是具有不可模仿性。
關鍵詞:美國式民主;政治文化;契約
美國的政治制度是在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中確立起來的,因而具有鮮明的民主意義。又經過無數調整與變革,已發(fā)展成為一種相對穩(wěn)定和成熟的國家管理體制,其中許多構成要素與變革經驗,對我們不乏啟示與借鑒作用。但如果就此認為美國式民主是世界上最完善的制度,是所有的國家必須模仿的榜樣,還有點兒言過其辭。因為美國式民主所以發(fā)展到今天這種狀況,是有其背后原因的。本文試圖從以下三點進行分析:
一、美國的移民政治文化對政治制度的影響
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美國居住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主要族裔群體,而且,美國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自認為是“熔爐”,“美國是上帝的坩鍋,一個偉大的熔爐,歐洲各種族得到冶煉和重鑄。德國人和法國人,愛爾蘭人和英吉利人,猶太人和俄國人——都來投入上帝的坩鍋中吧!上帝在制造美國?!痹谝泼窨癯钡奈?向往獨立、追求民主、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探險等具有上述性格的人來到了北美大陸,聚集在一起,在新的起點上開始了新的命運。
(一)個人主義與集團主義
富蘭克林最初提到了實用精神,就是提倡個人主義道德。他認為中世紀的封建教會道德束縛了生產力的發(fā)展,防礙了資本主義的自由成長,而個人主義正符合資本主義自由貿易的自由主義的經營方式。美國人相信個人競爭,承認每個人都有權利來滿足個人的意愿,個人奮斗的目標就是獲得成功。因此,美國人把這種價值取向又稱為個人主義價值觀念,認為個人競爭,滿足個人是美國人占主導地位的行動哲學。這種個人主義反映在政治制度上就是有意的造成多重性制度。美國的民主制度設計不是以效率為目標,而是以保障自由為目標。
共和國離不開關心公共利益和以參與公共生活為幸福的公民的存在,他們把責任與承諾放在個人利益之上,這就是一種集團精神。早在清教徒的圣約思想中,就意識到理想的、垂直的、與神之間的圣約重要性。如果做不到這些,就意味著圣約的破裂,上帝將會懲罰人們,如果人們做到了團結、相互關心,上帝就會實現他的賜福應許。因此,美國著名學者R·貝拉說,“提到一種超政治的權威,提到高踞政府之上,其目的成為判定政府的標準且惟有以其為根據政府只存在的正當性方能得到證明的上帝,便成為美國政治生活的一個永恒的特征?!?/p>
(二)多元主義與契約精神
美國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是一個不斷容納和整合外來文化的過程。美國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而印第安文化并沒有成為主流文化,美國的主流文化是外來文化與文明在在全新的大環(huán)境中釀成的,其文化的原精神具有鮮明的歐洲性,但絕非歐洲文化的翻版。美國文化是開放的文化,其間幾乎可以毫不費力地追尋到世界各種文化的因子。在這里,“融入”絕非完全失去原有的特性,從而消失了自己,而是在保持自己的傳統與文化的前提下,積極適應北美大陸,使自己成為北美大陸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由于美國沒有封建主義的羈絆,美利堅及時地從英殖民者手中解放出來,加之地處兩洋之間的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等,美國多元文化得以迅猛發(fā)展,現代美國神話才得以誕生。
多元文化必然帶來各民族間的分歧,而國家的穩(wěn)定必然要求人們思想認識上的統一,于是社會契約思想在美國得以上演:由自由獨立的十三個州的代表坐在一起,起草復雜的縱橫制衡機制,構建照顧人民權利和州權的立憲國家,然后和平地說服一個個州投票認可——在增加了確保人權的修正案后。這幾乎就是在歷史中唯一一次大規(guī)模地、成功地上演活生生的“訂立社會契約”事件。
二、美國制憲者們的政治覺悟
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獨立之后,各自形成一個獨立的共和國,而非一個真正的統一的國家。但是隨之而來的社會動蕩、通貨膨脹及1786年爆發(fā)的謝司起義,使聯邦政府一無錢,二無兵,束手無策。這種情況引起當時美國的政治精英們的憂慮與思考。在華盛頓、富蘭克林、漢密爾頓和麥迪遜等人推動下,各盟國的代表決定集會討論如何建立一個統一的、強大有力的中央政權的問題。在這些人中值得一提的有以下幾人:
獨立戰(zhàn)爭時擔任北美陸軍總司令的華盛頓被推舉為會議主席,他是作為弗吉尼亞的代表出席會議的,時年55歲,正當年富力強。他盡管講話不多,但對維持會議的正常進行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最長者富蘭克林來自賓夕法尼亞,當時已是81歲高齡,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享有盛名。他善于用充滿哲理又幽默詼諧的語言打破僵局,在調和不同意見的分歧,促成最終達成妥協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被譽為“美國憲法之父”的麥迪遜,畢業(yè)于新澤西學院,學習哲學、歷史和希伯來語。1776年弗吉尼亞宣布獨立時他才25歲,就參加了起草弗吉尼亞憲法工作,并開始研究憲法和法律問題,后成為大陸會議代表,出席制憲會議時也只有36歲。漢密爾頓是作為紐約的代表參加會議的,年僅30歲,他原從西印度群島來到北美,獨立戰(zhàn)爭期間他擔任華盛頓的秘書,《邦聯條例》通過不久,漢密爾頓就極力主張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是制定新憲法的最積極鼓吹者。
總之,這些人才華過人,富有創(chuàng)造精神,思想敏銳,其中許多人做過律師,熟諳法律,對啟蒙時代以來的政治思想和法律理論有深刻的理解,洞察邦聯政府的積弊,積極主張修改《邦聯條例》,制定新憲法。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美國制憲者們在制定憲法時,很清楚他們自己是當權者,他們制定的憲法實際上是制約他們自己。因為他們深知“人人都不是天使”,重重的權力束縛是他們自己強加給自己的,這種精神在當今也不能不令人感慨。
三、殖民地時期的契約勞動、自由經濟
在獨立戰(zhàn)爭之前,北美應屬殖民地是以公司殖民地和契約殖民地為主要形式的。1606年,倫敦弗吉尼亞公司由英王詹姆士一世特許成立,目的在于開發(fā)北美東海岸北緯34°至41°之間的殖民地,其股東都是倫敦人。公司成立不久,1606年12月就派出了120名殖民者,分乘3只船前往北美。1607年5月,他們到達弗吉尼亞,并在詹姆斯河口建立了詹姆斯鎮(zhèn),這里就成為英國在北美的第一塊殖民地。1620年,一批在荷蘭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國分離派教徒乘“五月花號”船來到科德角(今馬薩諸塞州普羅文斯敦),于圣誕節(jié)后第一天在普利茅斯地方上岸,他們在抵達北美大陸之前,由41名成年男子共同簽署了一份契約,其內容為:組織公民團體;擬定公正的法律、法令、規(guī)章和條例,奠定了未來殖民地的政治基礎。1620年的《五月花號公約》也被看作美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政治契約。這種契約勞動不大可能形成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即使美國南部的經濟是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它也不同于古代的奴隸制經濟,因為,這些莊園的產品也是面向世界,暢銷海外。這樣的一個經濟基礎,對美國的政體設計具有深遠的影響。
美國式民主既是美國先哲們精心設計的產物,也是北美殖民地當時所處歷史條件的必然結果。美國的社會發(fā)展歷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它的政治制度也具有不可模仿性,所以,試圖在世界范圍內推廣美國民主,終究是徒勞無益的。
參考文獻:
[1]鄧蜀生.世代悲歡美國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2]王昭.實用主義在美國文化中的價值體現[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2,(7).
[3]貝拉.宗教與美利堅共和國的正當性[M].134-135.
[4]孫仲.美國政治中的理想契約[J].浙江學刊,2002,(3).
[5]譚君久.當代各國政治體制——美國[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
[6]張定河.美國政治制度的起源與演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