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發(fā)表學術論文(2)
高中生發(fā)表學術論文篇二
學術英語寫作研究述評
摘 要: 近年來,國內和國外的學術英語寫作研究發(fā)展迅速,國外的研究面主要表現(xiàn)在界定重要概念,創(chuàng)建新的并修正分析舊框架;考察的對象范圍趨向完整;研究視角從宏觀到微觀。相比之下,國內的研究多數(shù)注重關注學術文本特征,缺少關注寫作者的認知過程。本文研究該領域當前面臨研究范式的接口問題、如何運用理論闡釋數(shù)據(jù)的問題及國內缺乏人本研究和跨學科創(chuàng)新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 學術用途英語 英語寫作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 學術語言能力
學術英語寫作研究作為寫作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考察的對象主要是學術語篇與相關寫作實踐活動。最近,根據(jù)Coffin和Donohue,以及Gardner的歸納,這些年學術用途英語(EAP)的研究與教學總體在兩個理論模式下開展,分別是澳大利亞的系統(tǒng)功能理論(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以下簡稱SFL)和英國的學術語言能力理論(Academic Literacies,以下簡稱AL)。SFL理論范式主要采納客位視角,先進行系統(tǒng)描述,再解釋這些描述特征,AL理論范式主要采納主位視角,觀察他們如何進行學術英語寫作的實踐,怎樣找出新的寫作教學方法。
本文傾向于研究學術英語寫作,分為三大路徑和六個子路徑。三大路徑是:(1)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域下的學術英語寫作研究;(2)學術語言能力理論視域下的學術英語寫作研究;(3)對自身理論范式和研究方法的探討。六個子路徑是:學術語篇的語類(genre)結構潛勢研究、語域(register)特征研究、人際意義研、寫作的認知過程研究、有關非英語國家學者在國際主流英文期刊上發(fā)表論文的問題、學術英語寫作的教學研究。
1.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閾下的英語學術語篇研究
SFL視閾下的學術研究表明了學術文本的語言使用特征和人際意義功能。三個子路徑的研究結果表明,這些文章結構特征和語言形式的使用特點有學術話語社團的共性,以及學科差異、語體差異、體裁差異和語類差異。例如if條件句式在寫作中得到高頻使用,表明體裁差異的特點;中國學生的本科畢業(yè)論文中濫用大量虛詞,這些詞不屬于常規(guī)學術用詞;學生經(jīng)常把小句和主句倒置,使得很多學生的文章看不懂。
2.學術語言能力理論視閾下的寫作實踐研究
從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國外寫作研究導向由結果轉變?yōu)檫^程,然后強調后過程導向,與文本研究一同發(fā)展起來。第一個子路徑是學術英語寫作的認知過程研究。過程研究主要包括寫作過程個案分析、撰文過程,以及探究學者的學術寫作策略。第二個子路徑是國際發(fā)表問題,研究朝兩個方面發(fā)展。一方面揭示了EAL學者的論文質量問題及其應對策略,另一方面非英語國家英語作為附加語言(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EAL)的研究者國際發(fā)表的復雜性及他們采取的應對策略。第三個子路徑,學術英語寫作的教學研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EAP寫作教學策略、教學資料手段的開發(fā)運用,以及課程項目設計與評估。研究表明,EAP教學理念在實踐中得到較好的應用,而且在批評和實驗中不斷更新與發(fā)展。這些教學研究應用在寫作文本和寫作實踐中,可兼具兩個視角,因此三個子路徑之間的融合存在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3.論范式與方法研究
雖然該路徑研究論文的不如其他兩個路徑的數(shù)量多,但意義重大。研究內容包括界定重要概念、構建分析框架、評價研究方法、闡釋教學原則、反思存在的問題或爭議,以及探討理論視角和梳理發(fā)展脈絡與趨勢。研究進展主要體現(xiàn)于六個方面:首先是一系列重要概念得到界定,包括學術用途英語、學術英語能力、言語體裁、話語團體、學術英語的使用者、論文作者等。第二是構建和修訂一些描述性分析框架。第三是評價研究方法。第四是在該領域高級學者運用各類理論視角,闡釋和思辨學術寫作教學理念、原則和ESP學習模型。第五是反思部分概念的理解問題,或者探討研究與教學中有爭議的話題。最后是梳理現(xiàn)有研究對書面話語、學術英語寫作、語類體裁等領域的發(fā)展脈絡,包括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學術語言能力理論、跨文化修辭、社會認知理論等。
4.國內研究進展
我國研究迅速發(fā)展是在2003年,前23年(1978-2002)僅11篇,后11年(2003-2013)共103篇,特別是從2003年起,論文從未間斷地發(fā)表。從三大路徑的研究成果來看,在SFL看來,國內研究主要考察英語的學術文本特征。其中,語類結構研究發(fā)表不多,主要是對學術語篇的宏觀結構分析,對論文的摘要部分考察較多,但是對引言、綜述、致謝等部分的語類結構研究較少。從發(fā)展看,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研究的視角在不斷深入,科技的語篇特點得到進步與發(fā)展。
5.當前學術英語寫作研究面臨的問題
第一,研究范式的接口問題,包括理論和方法兩個層面。理論層面上,SFL視角下的學術英語寫作研究過于關注文本,忽視社會語境對寫作實踐的影響;而AL視角缺乏對文本的關注。如何開展對社會語境和文本的接口研究,并將兩方面應用于教學,國內外研究目前都停留在初級階段。方法層面上,語料庫和話語分析的界面研究同樣存在如何接口的問題。語料庫研究注重描述,難以提供系統(tǒng)的理論解釋。話語分析雖然能夠進行細致的分析,但無法統(tǒng)計大規(guī)模樣本的頻率。第二,如何運用理論闡釋數(shù)據(jù)的問題。該問題在研究文化差異對語言使用是否存在影響的過程中可能最典型。受到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學者在學術寫作過程中避免明確談到自己的研究價值,使得中國學者的思維模式受到禁錮。第三,國內少見人本研究和跨學科創(chuàng)新研究。中國學者需要在研究人本價值、揭示寫作者和寫作過程的復雜性中發(fā)出中國的聲音,需要用多元的視角和學科間的融合,促進當前研究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徐國.非英語國家學者國際發(fā)表問題研究述評[J].外語界,2014.
[2]徐國.學習者英語學術寫作格式規(guī)范的認知調查報告[J].外語教學,2012.
[3]楊惠中.科技英語的教學與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1978.
看了“高中生發(fā)表學術論文”的人還看:
3.高中化學學術論文
4.科研學術論文
5.理科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