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為何頻繁上演“親情教育”
隨著“史上最長寒假”拉開序幕,不少大學也在開始給學生頻繁上演“親情教育”。近日,上海交大給學生布置的考題被稱為“世上最難期末考題:假設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每天一公里的路程,那么子女對父母的愛總共應該是多少?學生們經過復雜計算,父母對子女的愛是20805公里,而學生給父母的愛,被開了無數次平方后,最后只剩一公里,結論是——子女對父母的愛欠缺得太多。
無獨有偶,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也領到了一份“親情作業(yè)”:在大年三十晚上為父母洗腳并寫一篇心得體會。此外,武漢工程科技學院讓大一學生“算感恩賬”也算是一項比較有代表性的“親情作業(yè)”。
大學頻繁上演“親情教育”,讓學生知恩感恩,雖然出發(fā)點無可置疑,但總給人“越俎代庖”,大學做了家庭教育、乃至中小學事情的疑慮。不是說大學生不該回家陪父母說說話,給父母洗洗腳,甚至給父母發(fā)點紅包——相信如果我們的家庭教育和中小學教育到位,做到這一點理所應當——而是說,我們的大學教育理應超出“親情教育”,讓學生借此機會反思自己的社會使命和公民責任,從而走向社會實踐的大課堂——這才是大學應該擔起的教育使命。
事實上,大學生中不孝順、不知感恩的只是少數。新華網不久前做的一項調查發(fā)現,近八成的受訪者表示過年回家會給父母表達孝心。而對于父母而言,孩子平平安安無疑就是最好的禮物。不少受訪的父母表示,只要孩子自己過好日子就好。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也是增長知識才干、豐富人生閱歷的關鍵期,更是培育社會使命和人文情懷的重要時期。也正因為如此,每到大學寒暑假和臨近畢業(yè),許多知名大學都會邀請一些名人給學生做演講,鼓勵他們通過多做社會實踐尤其是公益活動,一方面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為真正走向社會人生做準備;另一方面也是通過培育“走出小我天地,培育大家情懷”的累積,明確自己人生奮斗的目標。
實際上,中國的教育和西方的比起來,真正的問題不是“親情教育”缺失或不足,而是泛濫和錯位,尤其是作為父母一方的“過度保護”,這直接導致了我們的學生自主能力弱、獨立性差、社會交往能力欠缺等致命缺點。
我們應該看到,大學生早已經不是孩童的年紀,因為受到過度保護,適應能力和融入社會的能力還是很差。有心理醫(yī)師表示,近年來,20多歲步入職場的病人增多,他們的困惑多是與同事發(fā)生沖突不知道怎么處理,甚至不知道怎么談戀愛,還要爸媽教。
臨近春節(jié),“?;丶铱纯?rdquo;不僅觸動社會的神經,也開始觸動了一些大學的神經,這對于常年在外打拼的職場人士而言,的確切中肯綮。但對于教育而言,尤其是對于大學而言,親情教育之外,還應該有更寬廣的視野,引領學生們的未來人生。說白了,親情教育更多是一種家庭的榜樣示范教育,一個知恩感恩的父母,斷不會教出一個忘恩負義的孩子,從這個個意義上講,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小學教育和大學教育理應有各自的側重和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