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成立天文系,為清華整體的學科發(fā)展注入活力
4月21日上午,清華大學天文系成立大會在主樓接待廳舉行。天文系的成立是清華大學在“雙一流”建設中邁出的堅實一步,標志著清華完成“數(shù)理化天地生”完整的理科布局。下面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北京市政協(xié)原副主席陳建生院士,清華大學天文學科創(chuàng)始人李惕碚院士,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上海交通大學景益鵬院士,中科院國家天文臺黨委書記趙剛研究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數(shù)理學部常務副主任董國軒,清華大學天文系主任毛淑德,來自國內外天文學領域的院士、專家,相關部委、企業(yè)、高校代表,以及校內各院系單位師生、校友代表等160余人出席成立大會。大會由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院士主持。
儀式上,薛其坤宣讀了《關于成立清華大學天文系的決定》,陳旭、薛其坤、陳建生、董國軒、趙剛、景益鵬、李惕碚、毛淑德共同為天文系揭牌。
消息提到,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指出,天文系的成立是清華天文學科發(fā)展的一個里程碑,壯大了清華基礎學科的力量,為清華整體的學科發(fā)展注入活力,為跨學科協(xié)同創(chuàng)新提供更多可能,也為清華的人才培養(yǎng)提供了新的平臺。
上述官方消息證實,清華大學教授、天體物理研究中心主任毛淑德已經確定出任清華大學天文系首位系主任。
據(jù)清華大學物理系網(wǎng)站介紹,毛淑德本科畢業(yè)于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后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天體物理系獲博士學位,曾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天體物理中心擔任教授。2010年起,毛淑德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星系宇宙學部主任科學家、中國三十米望遠鏡項目科學家。2014年10月起,毛淑德受聘清華大學教授。
毛淑德自1988年以來從事理論天體物理研究,涉及領域有:星系動力學、引力透鏡、星系形成、系外行星尋找和伽馬射線爆等。目前,毛淑德主要研究興趣為星系動力學、引力透鏡、星系外行星尋找。毛淑德主要教學領域為恒星物理學、星系和星系動力學。榮譽方面,毛淑德于2007年獲得德國洪堡基金會頒發(fā)的貝塞爾研究獎(Bessel Research Award)。
清華大學方面提供的資料顯示,清華大學天文系的前身——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成立于2001年,經歷十多年的穩(wěn)步發(fā)展,為國內外天文界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的青年人才,形成了一支以致密天體和高能天體物理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小而精的學術隊伍。
2014年,清華大學批復了天體物理學科建設發(fā)展規(guī)劃要點,提出用五年的時間依托物理系快速發(fā)展,爭取過渡期之后成立天文系。五年來,中心新增了星系宇宙學和系外行星兩大前沿方向,引進了多位“__”學者和一批優(yōu)秀的青年人才,形成了一個學科布局合理、中青年結合的學術梯隊;建立了低溫探測器實驗室,借助清華大學理工結合的優(yōu)勢開展下一代空間天文探測設備的研發(fā)和相關科學準備;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研究生課程體系和培養(yǎng)方案,并逐步開設了一批天文課程;參與了多項國際大規(guī)模天文觀測項目,與多所國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提升了清華天文學科的國際影響力。
2019年3月19日,經過清華大學黨委常委會和校務會議審議通過,清華大學天文系正式成立。
清華大學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