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邵逸夫的從影之路
在簡陋的廉租房里,邵逸夫和其他幾個兄弟在昏暗的燈光下,整理片子,制作海報。白天,他們?在一輛租來的馬車上,車上還放著放映機、影片以及其他需要的東西,浩浩蕩蕩地向各市鎮(zhèn),甚至鄉(xiāng)村、園林、礦場進發(fā),一路飽受顛簸之苦。
夜晚,他們就頂著星星、冒著露水露天放映電影。這便是邵氏兄弟剛到新加坡時艱苦生活的縮影。邵逸夫出生在上海,在這個富商家庭中有兄弟8人,他排行老六。早在上中學(xué)的時候,邵逸夫就對戲劇和電影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
1924年,邵逸夫的大哥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天一電影公司”,3個弟弟都在公司從事電影工作,其中邵逸夫負責攝影。1926年,邵逸夫中學(xué)畢業(yè),他決定跟著三哥南下新加坡,去開拓南洋電影市常這可以?是邵逸夫通往電影事業(yè)的路途上邁出的第一步??墒牵龊跎垡莘虻囊饬?,第一步走得如此艱辛,如此困難。
在20 世紀20 年代的東南亞,人們很少能看到電影,因為只有大城市才有戲院,加上交通不便,人們很少有機會能夠進城。當時電影發(fā)行工作之艱難可見一斑。出生在富裕家庭,成長在大都市,哪兒受過這樣的苦,邵氏兄弟很多時候都會產(chǎn)生“不干了”的念頭。
但是,他們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南洋的華僑十分喜愛來自祖國的電影,當他們看到觀眾的興奮與滿足時,便忘掉了白天長途跋涉的辛勞,繼續(xù)夜以繼日地工作著。他們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度待了4 年,結(jié)識了很多華僑朋友,也看到了南洋廣闊的市場前景。后來在新加坡,邵逸夫和他的哥哥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建造了很多游藝場和電影院。
隨著邵氏兄弟事業(yè)的蒸蒸日上,原有的設(shè)備已不能滿足需要,于是他們決定淘汰無聲放映機,去美國購買有聲電影器材。然而從他們作出決定的那一刻起,磨難就悄悄降臨到了他們身上。
1931 年的一天,邵逸夫乘坐一艘輪船漂洋過海,可他萬萬沒想到,他們的輪船竟然觸礁沉沒了,游客紛紛落水,邵逸夫也未能幸免。他死死地抱著一小塊木板,在茫茫大海中漂泊了一天一夜,最終獲救。經(jīng)過這一次死里逃生,邵逸夫?qū)ι辛巳碌母形?,并加倍珍惜來之不易的事業(yè)。
邵逸夫最終從美國好萊塢買回了有聲電影機,之后第一部有聲片《白金龍》在香港拍攝完成,自此中國電影從無聲進入有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經(jīng)過努力奮斗,到抗日戰(zhàn)爭前夕,邵氏兄弟已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地開辦了110 多家電影院和9 家游樂場,建立了完整的電影發(fā)行網(wǎng),雄踞東南亞影業(yè)市常
“天一”與邵氏兄弟分居上海和南洋,相互呼應(yīng),共同為打造邵氏家族的電影王國努力奮斗。就在他們的事業(yè)如日中天時,災(zāi)難又一次降臨了。1931年秋天,一場無情的大火吞噬了香港天一制片廠所有的廠房和影片拷貝,多年的奮斗付之一炬。
然而邵逸夫一點也沒有灰心喪氣,他重新在廢墟上搭起了事業(yè)的舞臺,以圖東山再起。10 年之后,經(jīng)過不懈努力,他又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爪哇和婆羅洲等地建起了139 家電影院,建立了完整的電影發(fā)行網(wǎng),再次成為東南亞影業(yè)市場的龍頭老大。
不久,隨著“二戰(zhàn)”的爆發(fā),厄運再一次降臨到邵逸夫的頭上。1941 年,日本侵略者攻陷香港地區(qū)和新加坡,邵氏兄弟100 多家電影院在戰(zhàn)火中化為灰燼,而邵逸夫本人也被投入地牢,扣上了“拍攝反日電影”的帽子。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邵逸夫兄弟一邊制作新電影,一邊在南洋各地重建游藝場和電影院。經(jīng)過整整10年的努力,沖破重重困難,邵氏兄弟創(chuàng)造了又一個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