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龍說趙太后知識點
《觸龍說趙太后》寫的就是在強敵壓境,趙太后又嚴歷拒諫的危急形勢下,觸龍因勢利導,以柔克剛,用“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說服趙太后,讓她的愛子出質于齊,換取救兵,解除國家危難的故事,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觸龍說趙太后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觸龍說趙太后知識
一、重點詞語解釋
1、趙太后新用事(新:剛剛)
2、老婦必唾其面(唾:吐唾沫)
3、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謝:道歉)
4、老婦恃輦而行(恃:依靠,依賴)
5、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殊:很)
6、為長安君約車百乘(約:置辦,配備)
二、通假字
1、必勿使反(反:返)
2、少益耆食(耆:嗜)
三、多義詞
1、質:
文質彬彬(本質)
質疑問難(詢問)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作抵押,……做人質)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質地)
2、及:
夫人之力不及此(到)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趁)
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和,以及)
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失此利也,雖悔之,亦無及也(用 )
3、甚:
若長安君主甚(厲害)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嚴重)
目似瞑,意暇甚(很)
好讀書不求甚解(仔細,深入)
4、異:
永州之野產異蛇(奇異)
太后笑曰:"婦人異甚"(特別)
漁人甚異之(以……為異,對……感到詫異)
曰:"姑俟異日觀"云爾(另外的)
5、少:
少時,一狼徑去(短時間)
太后之色少解(稍微,略微)
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年齡小)
6、為: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作為)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替)
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做,準備)
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做,治)
四、詞類活用
1、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侯:名作動,封侯;繼:動作名,繼承人)
2、日食飲得無衰乎(日:名作狀,每日)
3、沒死以聞(聞:使動,使……聽聞)
4、今媼尊長安君之位(尊:使動,使……尊)
五、古今異義詞
1、至于:至于趙之為趙
古義:到,上推到;今義:多作副詞,表示另提到一事
六、文言句式
1、趙氏求救于齊(狀語后置)
2、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賓語前置)
七、重點翻譯句
1、 日食飲得無衰乎?
譯: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
2、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
譯:我私下認為您喜歡燕后超過喜愛長安君。
3、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譯:難道這不是為他作長遠的打算,希望他生育子孫一代一代做國君嗎?
4、今三世以前,至于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
譯:從這一代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推算到趙氏建立趙國的時候,趙王被封侯的子孫,他的繼承人有在的嗎?
5、微獨趙,諸侯有在者平?
譯:不僅僅是趙王,其他諸侯的子孫繼承人有在的嗎?
6、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譯:這樣他們當中禍患來得早的就會降臨到他們身上,禍患來得晚的就降臨到他們的子孫身上。
7、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譯:父母愛惜自己的子女,就替他們作長遠的打算。
《觸龍說趙太后》讀后感
讀了《觸龍說趙太后》之后,我對愛的含義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愛,有時不是甜言蜜語;不是錦衣玉食;不是寵慣嬌縱;而是看似無情的磨練;無時無刻的培養(yǎng)、循循善誘的教導。也唯有這種無言的愛,才能鋪就我們更幸福的未來。
父母的愛是最偉大的愛,然而,馬卡連柯說過:“父母對自己子女的愛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的溺愛是一種偉大感情,卻會使子女毀滅?!睂幵缸约撼钥嗍芾?,卻不讓自己的孩子受一點罪,燒水做飯怕燙著,掃地拖地怕摔著,洗衣洗襪怕凍著……真是“捧在頭上怕飛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但是,不知道這些父母是否想過,他們不讓孩子做這做那,表面上是愛他,實際上卻害了他。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無非就是“小皇帝”“小公主”,如果有一天父母離開了他們,他們又會些什么呢?終究還是一事無成,猶如溫室里嬌艷的花朵,一旦遇到大自然的狂風暴風,便會一吹就倒。正如趙太后愛長安君,讓他處處養(yǎng)尊處優(yōu),享盡榮華富貴,但這樣的愛只會使孩子變得更脆弱,受不起打擊,父母總希望讓孩子幸福,但他們也總是忘記自己不可能陪孩子走完一生。
有些父母拼命地掙錢,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充裕的物質生活,以為這就是讓孩子幸福;然而現實卻恰恰相反,物質充裕的孩子更容易染上游手好閑、揮霍無度的惡習,這也更使一些不法分子想入非非,進而實施綁架、敲詐勒索錢財等犯罪活動,使孩子游離在危險邊緣。
雛鷹剛會拍打翅膀就被逼迫著學習飛翔,這不是什么虐待,只是為了讓雛鷹學會飛翔。香港首富李嘉誠教育孩子的方法很是獨特:讓孩子吃苦。他的孩子在美國學習的期間,除了基本的生活費用之外,其余的花費都要靠孩子自己打工賺來。李嘉誠最小的兒子曾在西餐廳當過服務生,在麥當勞當過洗碗工,而現如今卻被譽為“商界小超人”。這何嘗不是“讓孩子吃苦=讓他成長”的最好事例呢?
觸龍說趙太后知識點中心思想:
《觸龍說趙太后》一文記敘了趙國左師觸龍運用巧妙的方法說服趙太后,為挽救國家危難而讓少子長安君“質于齊”的經過,說明了封建統(tǒng)治者應該為子女“計深遠”,并“令有功于國”,以期能“自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