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高清vr播放在线观看,欧美亚洲精品免费,欧美日韩天堂在线视频,午夜福利小视频

      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初中學習方法 > 初一學習方法 > 七年級地理 > 初一地理下學期優(yōu)秀教學設計

      初一地理下學期優(yōu)秀教學設計

      時間: 陳哲凡673 分享

      初一地理下學期優(yōu)秀教學設計

        每一堂課的教學設計都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流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您帶來的初一地理下學期優(yōu)秀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一地理下學期優(yōu)秀教學設計:亞洲和歐洲
        ●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jié)《亞洲及歐洲》是世界區(qū)域地理的第一節(jié),也是大洲地理中最重要的一節(jié)。學習內容較多。因此,教學中注重教會學生利用地圖、數(shù)據(jù)、圖片等資料分析問題,并掌握分析大洲自然地理特征方法。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思。本節(jié)教材安排的特點是“學習亞洲,練習歐洲”,關于歐洲的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作為練習題,本節(jié)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關于“西歐氣候的成因”,作為練習題,本節(jié)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2.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yǎng)學生簡單的時區(qū)和日期換算能力。
        3.通過分析亞洲氣候特征,使學生掌握氣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閱讀地圖和分析資料的基礎上總結出歐洲氣候的特點。
        4.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亞洲境內著名的湖泊。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征,了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5.讀“亞歐人口分布圖”說明亞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學會閱讀亞歐政區(qū)圖。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分析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及表現(xiàn),讓學生結合已學的氣候知識,分析并解答出有關歐洲氣候的思考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歸納、對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對國家和人口的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qū)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3.亞洲的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
        (二)教學難點
        1.學會簡單的時區(qū)和日期換算。
        2.亞洲和歐洲的氣候及成因。
        3.亞洲及歐洲河流特點的成因。
        ● 教學方法
        復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 教學媒體
        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 課時安排
        4課時。
      課題 第一章 第一節(jié) 亞洲和歐洲
      教學目標 ⑹通過咸海以及亞歐人口問題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環(huán)境理念教育。
      ⑺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yǎng)學生簡單的時區(qū)和日期換算能力。
      教學重點 亞洲高原山地為主的地形和復雜多樣的氣候。
      教學難點 分析歐洲的氣候特征。
      課時安排5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 相關地圖、課件、區(qū)時計算FLASH
      學生 復習七大洲的相關知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復習導入 (活動一)
      分四組抽簽完成任務復習七大洲
      ①畫七大洲簡圖②標出大洲大洋名稱③標出重要緯線④標出分界線
      各組學生按順序完成任務
      互相評價打分
      引入新課 (講)今天我們共同去巡游那些大洲。
      在我們的圖中找到亞歐大陸。(5000多平方千米)
      學生在圖中標出
      課件展示資料:亞洲和歐洲名稱的來歷。 學生閱讀了解
      亞洲的地理位置 (活動二)
      讀圖分四組學生比賽描述亞洲的位置,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小結)地理位置的描述
      ①半球位置
      ②經緯度位置
      ③海陸位置
      (讀圖1-1)
      各組學生分別在黑板上寫出,每種正確的描述加十分。
      ①北半球、東半球
      ②西經170度,東經25度
      南緯20度,北緯70度
      ③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臨北冰洋
      陸:西與歐洲相連,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西南以蘇伊士運河為界與非洲相接
      歐洲的地理位置 (活動三)
      學生各自讀圖按上述方法完成歐洲地理位置的描述。

      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互相評分。
      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講)同樣是亞洲當東端的白令海峽已沐浴晨暉,而西端的地中海之濱還是昨夜的星辰。這是什么原因呢?
      (課件)展示地方時的原理
      利用書上4頁圖1-2講解時區(qū)的劃分規(guī)律。
      利用4頁活動2推算各地的地方時

      地球的自轉產生地方時
      閱讀3頁資料了解
      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作業(yè) ①到賓館觀察鐘表,試試計算是否符合地方時規(guī)律。
      ②看世界其他國家體育賽事,推算當?shù)氐臅r間。
      可以小組合作完成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復習導入 分層設色地形圖如何讀?
      陸地地形分幾種類型,如何讀?
      自由發(fā)言
      亞洲地形的特點 教師在黑板上繪制亞洲簡圖
      ①在圖中填出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西西伯利亞平原、死海
      ②填出地形區(qū)的海拔
      ③算出相對高度
      ④地勢有何特點
      ⑤主要的地形區(qū)(從中間向四周讀)
      ⑥地形區(qū)的分布特點
      小組探究
      讀圖1-1完成
      (活動一)
      分組總結亞洲地形的特點
      ① 地勢起伏狀況: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
      ② 主要地形類型、海拔和相對高度: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
      ③地形分布: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活動二)
      說說如何利用地形圖總結一個地方地形的特點。
      自由發(fā)言
      歐洲地形的特點 教師列出提綱
      ① 主要地形及分布
      ② 地勢特征
      ③ 相對高差
      ④ 平均海拔
      ⑤ 特色地形及其表現(xiàn)
      小組探究
      讀圖1-1、
      利用6頁活動1資料
      練習 指導完成6頁活動2表格
      課后反思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
      亞洲氣候的形成原因
      亞洲氣候的特點
      大陸性氣候的特點
      季風氣候的特點
      歐洲氣候的特點和成因
      作業(yè)
      課件展示亞洲不同地區(qū)的景觀
      是什么引起各地景觀的不同,亞洲的氣候有什么特點,我們共同探究.
      (活動一)
      指導學生復習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活動二)“讀圖專家”
      結合復習內容,出示相關地圖,利用分析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推測亞洲的氣候特點
      (總結)推測結果是亞洲氣候復雜多樣。證實一下吧!
      (活動三)讀圖1-7
      ①圖中亞洲共有幾種氣候類型,分別是什么?
      ②分布面積最廣的是哪種?
      ③圖中亞洲有哪幾種季風氣候?
      ③ 總結特點?
      (讀圖1-10)
      通過讀鹿特丹和赤塔的氣溫降水圖說明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的差異。
      (課件)季風氣候的形成
      講解亞洲季風氣候的形成原因和特點
      (探究活動)
      利用上面的方法歸納總結歐洲氣候的特點和成因。
      ①從歐洲的緯度位置可知?
      ②從歐洲的海陸位置可知?
      ③從歐洲的地形特點可知?
      ④從圖1-10可以看出?
      (利用9頁活動4)
      分析海洋性氣候特征顯著的原因
      (利用9頁活動5、6)
      分析溫帶海洋性氣候與地中海氣候的異同。
      完成9頁活動2、3

      (學生集體回憶復習)
      氣溫和降水
      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
      (小組探究完成)
      ①緯度:跨寒、溫、熱三帶
      ②海陸:臨海洋,又有距海遠的地方有接受濕潤氣流的地方,也有干旱的地方。
      ③地形:起伏大,氣溫降水差異大。
      ① 9種
      ②溫帶大陸性氣候
      ③溫帶、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
      ④復雜多樣,季風氣候、大陸性氣候顯著。
      氣溫年較差大,降水季節(jié)差異大。
      學生觀察理解
      四人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
      ①溫帶氣候為主
      ②海洋性特征顯著
      ③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典型
      ①溫帶海洋性:冬季溫和,夏季涼爽,全年降水分配均勻
      ②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
      課后反思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復習
      河流與地形和氣候的關系
      亞洲的河流特點
      亞洲的湖泊
      歐洲河流的特點
      河流的形成需要具備什么條件?
      水源主要來自于哪?
      (討論)
      河流與地形和氣候有什么關系?
      (活動一)
      結合亞洲地形的特點和亞洲氣候的特點推測一下亞洲的河流特點?
      (讀圖1-1)
      ①在圖中找出亞洲主要的河流?
      ②找找它們的異同之處?
      ③總結亞洲河流的特點?
      (資料講解)
      長江;湄公河;錫爾河;阿姆河
      (讀圖1-1)
      在圖中找出亞洲主要的湖泊
      (資料講解)
      里海;死海;巴爾喀什湖;貝加爾湖
      (活動二)
      回憶歐洲地形、氣候、海陸輪廓特點分析歐洲河流的特征。
      (活動三)
      利用11頁活動題2、3理解河流與經濟的關系。
      水源、地勢
      降水
      小組活動
      (水往低處流,降水豐富)
      小組探究完成
      ①長江、黃河、湄公河、恒河
      ②發(fā)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
      東長,西短。
      ③呈放射狀。內流區(qū)面積廣大。
      閱讀了解
      閱讀書10頁資料
      ①、平原地形:河網稠密,水流平緩
      ②、海洋性氣候:河流水量豐富,徑流量季節(jié)變化小,利于航運。
      ③海陸輪廓:河流短小
      小組探究完成
      課后反思
      第五課時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導入新課
      放一段錄像資料,反映亞洲人種、民族的特色,用人口攢動的亞洲東部或歐洲的繁華的街景以及青藏高原無人區(qū)等具有人口分布特色的景觀,有這些資料引入亞洲的人口。
      板書。七、亞洲的人口與國家
      二、講授新課
      (一) 亞洲
      指導學生讀圖1-14,亞歐人口密度圖,回答人口分布的特點。
      1、人口最多的大洲
      2、人口分布不均勻
      3、亞洲的人種和民族
      學生自學閱讀14頁亞洲的民族小材料。

      學生看書回答問題。列舉。
      (占世界百分之60,超過1億人口的國家占十分之六)
      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
      4、亞洲的國家
      在13頁地圖1-15上找到與我國在陸地上相鄰的國家。
      學生閱讀12頁材料,歐洲的人口與國家。
      教師總結。
      (二)歐洲
      1、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
      2、城市文化水平高
      3、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大洲
      4、人口老齡化現(xiàn)象較嚴重。
      搜集亞洲和歐洲的世界之最。 放錄像。 學生看錄像,回答看到的是哪里。
      中國陸上鄰國有: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克什米爾、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老撾、越南共15個。
      課后反思
        初一地理下學期優(yōu)秀教學設計:東南亞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東南亞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及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了解東南亞主要農作物和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
        (3).了解東南亞人口稠密、華人眾多的特點,了解華人、華僑在開發(fā)東南亞和支援我國經濟建設中做出的貢獻。
        (4).了解東南亞的旅游資源和社會風貌。
        2、過程與方法
        (1).會讀東南亞地形圖、馬六甲海峽圖,會利用地圖來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2).會用比較的方法來分析東南亞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區(qū)內差異,培養(yǎng)學生的區(qū)域分析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進一步樹立各國發(fā)展應該因地制宜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世界的優(yōu)良品質。
        二、教學重點
        1.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
        2.熱帶氣候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3.人口稠密,華人分布集中。
        三、教學難點
        1.馬六甲海峽和中南半島的地形特征。
        2.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分布、氣候特征和主要區(qū)別。
        四、課型
        新授課
        五、教學方法
        觀察、比較、演示、討論、歸納等方法。
        六、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詩歌方式引入:讀陳毅贈緬甸友人的一首詩: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連,依山復靠水。這首詩所描述的就是與我們國家山水相連的東南亞。
        [講授新課]
        1.課件展示:圖7.17“東南亞在世界中的位置”和“東南亞政區(qū)圖”,圖7.18“東南亞的地形”,明確東南亞的范圍,主要國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2.學生回答,教師引導。
        (1)范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因位于中國之南而得名,北部與中國相連;我國有時稱南海為南洋,故習慣上常把馬來群島稱為南洋群島。
        (2)國家:共11國,其中東帝汶為新建的國家。教師指圖讓學生說出:與中國相鄰的國家(越南、老撾、緬甸);內陸國(老撾);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尼),也被稱為“千島之國”。
        (3)重要的地理位置
        教師指圖讓學生說出:緯度位置(10°S~25°N),這就決定了東南亞主要位于熱帶。
        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和島國,受海洋影響比較大。
        交通位置:位于南北兩個大洲(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于“十字路口”,這種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來成為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著名的馬六甲海峽。
        3.課件展示:圖7.19“馬六甲海峽的航線”,看圖后請大家思考:日本稱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為什么?
        4.學生討論,教師作適當點撥: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從波斯灣進口石油,向西歐等國出口工業(yè)產品,都要途經該海峽,因此日本才會把馬六甲海峽稱為它的“海上生命線”。
        5.承接過渡:東南亞主要位于熱帶地區(qū),熱帶氣候與農業(yè)生產的關系密切。
        6.課件展示:圖6.10“亞洲的氣候”,看圖并思考:
       ?、贌釒в炅謿夂蛑饕植荚跂|南亞的哪些地區(qū)?
        ②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的哪些地區(qū)?
        7.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結論。
        ①從地區(qū)看,馬來半島的南部及馬來群島的大部位于赤道附近。從國家看,印尼、馬來西亞、文萊、新加坡和菲律賓南部都位于赤道附近,這些國家和地區(qū)應屬于熱帶雨林氣候。
       ?、趶牡貐^(qū)看,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的北部、菲律賓群島的北部,緯度相對較高,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從國家看,主要是緬甸、泰國、老撾、越南、柬埔寨等國。
        而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8.課件展示:①圖7.25“曼谷年內各月氣溫與降水量”,歸納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及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然后,讀圖7.27“熱帶雨林氣候區(qū)一天中的天氣示意”,由學生說出熱帶雨林氣候區(qū)一天中降水出現(xiàn)的時間(午后兩點左右),以加深學生對東南亞高溫多雨氣候的印象。
       ?、趫D7.26“新加坡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歸納出熱帶雨林氣候的特征,分析這種氣候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9.列表對比:兩種熱帶氣候的差異(課件展示)
        [課堂小結]
        結合板書,概括知識要點:十字路口的位置、熱帶氣候與農業(yè)生產。
        板書設計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1.范圍: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2.國家:11國
        3.重要的地理位置:馬六甲海峽
        二、熱帶氣候與農業(yè)生產
        1.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分布區(qū)
        2.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
        3.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教學反思:略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
        1.東南亞包括哪兩大部分,為什么稱東南亞為“十字路口”?
        2.東南亞有哪兩種熱帶氣候,它們分別有什么特征,與農業(yè)生產有什么關系?
        在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東南亞位置、氣候的基礎上,這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東南亞的地形和居民。
        [講授新課]
        1.課件展示:圖7.28“中南半島河流與城市的分布”,從圖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東南亞的河流眾多,請同學們在圖中依次找出:紅河、湄公河、湄南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
        2.提出問題:
        (1)這些河流大部分發(fā)源于哪里?
        (2)這些河流之間的黃顏色代表什么地形?
        (3)這些河流的流向和山脈方向有什么特點?
        3.學生討論,代表發(fā)言,教師講評,得出結論。
        (1)這些河流大部分發(fā)源于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qū),如湄公河在我國境內稱為瀾滄江,薩爾溫江在我國境內稱為怒江。
        (2)這些河流之間的黃顏色表示山脈和高原。
        (3)這些河流的流向和山脈方向的特點是:南北縱列,山河相間。請同學回顧復述老一輩革命家陳毅贈緬甸友人的一首詩(詩略)。
        4.提出問題:繼續(xù)讀圖7.28“中南半島河流與城市的分布”,思考:
        (1)這些河流上、下游的地形有何差異?
        (2)中南半島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何處,為什么?
        5.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1)這些河流的上游流經山區(qū),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有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游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縱橫、地勢低平而土質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2)中南半島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因為河流沿岸的沖積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勢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是東南亞人
        口稠密、農業(yè)發(fā)達的重要農業(yè)區(qū),也為城市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同東南亞情況相似,世界上大多數(shù)城市都沿河分布,特別集中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上(如我國長江沿線的重慶、武漢、宜賓、上海等城市),這是世界城市分布的一般規(guī)律。
        6.承接過渡: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區(qū)之一,有5億人生活在東南亞,絕大多數(shù)屬黃種人,其中華人和華僑占了相當?shù)谋壤?,是世界上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qū)。
        7.學生朗讀:閱讀材料“外籍華人與華僑”,了解華人和華僑的區(qū)別(中國人旅居國外,取得所在國國籍的,稱為華人;仍保留中國國籍的,稱為華僑),了解華人和華僑的祖先在解放前由中國的廣東、福建漂洋過海,“下南洋”謀生的歷史。
        華人和華僑對所在國家的經濟建設和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們應當學習他們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精神。
        8.課件展示:圖7.29“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比重”和“吉隆坡唐人街”等相關圖片,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9.課件展示:圖7.30“東南亞的旅游勝地”,東南亞豐富的熱帶自然景觀、眾多美麗的沙灘和島嶼,以及許多名勝古跡和獨特的風土人情成為該地區(qū)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特別是近些年來,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國,采取了一系列具體有效的措施,使東南亞的旅游業(yè)迅速發(fā)展。在我國,“新馬泰”已成為國際旅游熱線之一。
        [課堂小結]
        課件展示:本課知識要點與檢測,引導學生共同進行歸納小結。
        第二節(jié)知識要點與檢測(見下表)
        板書設計
        三、山河相間和城市分布
        1、地形特點:山河相間、南北縱列
        2、城市分布: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四、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qū)
        1、華人、華僑
        2、蓬勃發(fā)展的旅游業(yè)。
        教學反思(略)
        初一地理下學期優(yōu)秀教學設計:歐洲西部
        重點與難點
        重點:歐洲西部畜牧業(yè)發(fā)達的原因和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優(yōu)勢。
        難點:自然環(huán)境對歐洲西部畜牧業(yè)的重要影響。
        過程與方法
        教學環(huán)節(jié)一:觀看視頻 導課激趣
        情景導入:多媒體呈現(xiàn)歐洲西部景觀視頻。
        教師引領:大家知道在哪里可以領略到這些美麗的風光嗎?
        生生互動:你還知道有關歐洲西部的哪些內容?
        設計意圖:導入部分歐洲西部景觀視頻,沖擊力強,較好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興趣。生生互動,在了解學生已有知識基礎的同時為學生展現(xiàn)自己提供了平臺,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為下一部分學習作鋪墊。
        課堂評價:對主動分享自己知識的同學要予以贊揚。并將學生介紹的知識總結歸類,以便為下一部分的學習打基礎。
        教學環(huán)節(jié)二:觀歐洲西部全景
        教師引領:根據(jù)區(qū)域學習的一般方法,要了解一個區(qū)域,首先要了解它的哪一方面?
        學生活動一:結合教材P53圖8.16。
        (1)在空白圖上畫出歐洲西部與歐洲其他地區(qū)的界線,描出主要緯線,填寫出歐洲西部瀕臨的海洋。說出歐洲西部的位置。
        “數(shù)”說歐洲西部
        歐洲西部面積約500萬平方千米,占歐洲面積的一半左右,人口5億多,人口密度約每平方千米100人,而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約每平方千米42人。歐洲西部有36個國家,大約占世界國家總數(shù)的1/5。世界36個發(fā)達國家中,歐洲西部有23個。
        歐洲西部發(fā)達國家分布圖
        (2)找出瑞典、芬蘭、英國、法國、瑞士、德國、西班牙、意大利,并將它們的首都填寫到教材表8.3中。
        學生活動二:閱讀資料“數(shù)”說歐洲西部、“圖”示歐洲西部,了解歐洲西部概況。
        問題引領:(1)根據(jù)材料“數(shù)”說歐洲西部,從這些數(shù)據(jù)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2)閱讀教材P52第二段及圖8.15,說一說歐洲西部經濟發(fā)展概況如何。
        (3)根據(jù)材料“圖”示歐洲西部,歐洲西部經濟發(fā)達國家分布有何特點?
        設計意圖:學生活動一,采用學生動手的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通過描緯線,填海洋讓學生意識到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讀取方法。學生活動二,利用數(shù)據(jù)和圖片給學生以直觀認識。由“圖”讀出歐洲西部經濟發(fā)達國家的分布特點,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體現(xiàn)地理學科從圖中提取信息的特點。
        課堂評價:能準確表述歐洲西部的位置特點,掌握描述某一地區(qū)地理位置的方法。能準確閱讀“歐洲西部發(fā)達國家分布圖”并獲取信息,進行描述。
        教學環(huán)節(jié)三:探歐洲西部畜牧業(yè)
        學生活動一:閱讀圖片“圖”示歐洲西部之飲食,“數(shù)”說歐洲西部之畜牧業(yè)。
        “圖”示歐洲西部之飲食 “數(shù)”說歐洲西部之畜牧業(yè)
        問題引領:(1)歐洲西部的人飲食習慣與我們有什么不同?
        (2)為什么歐洲西部人以牛羊肉和乳制品為主食?
        合作探究:歐洲西部農業(yè)以畜牧業(yè)為主的原因。
        問題引領:(1)在歐洲西部,人們?yōu)槭裁捶Q牧草為“綠色金子”?
        (2)影響歐洲西部牧草生長的最主要的自然條件是什么?
        (3)讀教材圖8.21,指出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分布范圍;讀教材圖8.21,結合伯明翰、漢堡多年平均各月氣溫和降水量,描述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點;簡述溫帶海洋性氣候對發(fā)展畜牧業(yè)的有利影響。
        (4)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形成與哪些自然條件有關?
        (5)讀教材圖8.22,說明本區(qū)的地形有何特點,并請你分析本區(qū)的位置和地形對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范圍的影響。
        (6)請將下列短語按因果關系排列好。
        (7)談談你對“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句俗語的理解。
        展示資料:多媒體呈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畜牧業(yè);約翰家的乳畜農場。
        問題引領:(1)你認為歐洲西部畜牧業(yè)現(xiàn)代化程度如何?
        (2)約翰家的農場用籬笆隔成圍場有什么好處?
        (3)歐洲西部的畜牧業(yè)有哪些我們可以借鑒的地方?
        設計意圖:合作探究部分,采用倒敘的方法,啟發(fā)推理:主要飲食—畜牧業(yè)—牧草—氣候、地形—位置(人文地理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由表及里。分析原因時,讓學生說出確切的自然要素名稱,形成條理的知識體系,并能舉一反三,認識到自然環(huán)境之間,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之間的影響。分析閱讀材料并談談歐洲西部的畜牧業(yè)有哪些我們可以借鑒的地方,讓學生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課堂評價:合作探究能準確描述本區(qū)地形、氣候特點,闡述本區(qū)發(fā)達的畜牧業(yè)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并形成條理的認知結構。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
        教學環(huán)節(jié)四:析歐洲西部旅游業(yè)
        展示資料:“圖”示歐洲西部之旅游,展示歐洲西部景觀照片。
        教師引領:你認識這些景點嗎?
        小組合作:(1)將教材P58~59圖8.23照片所示景點的代號,標注在地圖相應的位置上。
        (2)小組成員間簡單描述照片風景、所在國家、城市。
        (3)每組派一代表從老師這里選一張照片貼在地圖相應的位置上并思考如何介紹所貼的景觀(所在國家、城市及其內容),模擬導游依次介紹景觀。先到先選,開始。
        展示資料:“數(shù)”說歐洲西部之旅游業(yè)
        “數(shù)”說歐洲西部
        2009年,法國總共接待了7420萬國際游客,居世界第一位,西班牙為5220萬,居世界第三位。2011年全球9億8000萬人次的國際旅游人次中,有51.3%到歐洲。
        問題引領:(1)從數(shù)據(jù)中,你認為歐洲西部旅游業(yè)發(fā)展如何?
        (2)請將歐洲西部的景觀進行分類,看看哪些屬于自然景觀,哪些屬于歷史文化,哪些屬于現(xiàn)代文化事業(yè)。
        (3)說說歐洲西部發(fā)展旅游業(yè)的資源優(yōu)勢。
        (4)結合教材P58第二段、P59材料《申根協(xié)定》,你認為歐洲西部旅游業(yè)繁榮的原因還有哪些?
        課外延伸:濟南作為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現(xiàn)代化行政中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把旅游業(yè)作為重要支柱產業(yè)來抓,濟南發(fā)展旅游業(yè)有哪些優(yōu)勢?請你對濟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提些建議。
        設計意圖:采用先到先選的方式,將歐洲西部的景觀照片貼在圖上,激發(fā)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并對小組學習的結果進行驗證。說明歐洲西部發(fā)展旅游業(yè)的資源優(yōu)勢時,層層深入降低難度,歸納其他原因,訓練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拓展延伸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從地理的角度看身邊的事物,引導學生關注社會。
        課堂評價: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不僅要關注小組整體的速度和準確度,還要關注個體的參與度,能夠主動提出自己的意見,互相聽取意見。通過閱讀課文,能說出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優(yōu)勢。對主動完成課外延伸部分的同學要予以贊揚。
        板書設計
        教學與反思
        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以課標為靈魂,將教學目標落在實處。采用“圖”示歐洲西部,“數(shù)”說歐洲西部作為學材,體現(xiàn)了地理學科的特點,認識歐洲西部的位置強調讓學生動手操作,復習鞏固了確定區(qū)域位置的方法。解釋歐洲西部畜牧業(yè)與位置、地形、氣候的關系時,一是強調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二是強調形成條理的、完整的知識結構,三是強調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知識方面能舉一反三,思想方面樹立正確觀念,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說明歐洲西部發(fā)展旅游業(yè)的優(yōu)勢時,對于學生較為陌生的知識,力求降低難度。
        整堂課的趣味性上還有待探討,有關旅游業(yè)內容的深度上還有待斟酌。
        課堂學習評價
        一、慧眼識圖
        讀圖,完成第1~2題。
        1.下列對歐洲西部位置的描述錯誤的是( )。
        A.大部分在北溫帶 B.大部分在中緯度地區(qū)
        C.大西洋西岸 D.南臨地中海
        2.歐洲西部畜牧業(yè)發(fā)達和下列哪個因素無關?( )
        A.地理位置 B.氣候 C.旅游資源豐富 D.地形
        3.下面幾種山脈的走向利于歐洲西部溫帶海洋性氣候形成的是( )。
        4.下列屬于歐洲西部發(fā)展旅游業(yè)的自然條件的是( )。
        二、圖說地理
        5.2010年5月20日凌晨,2012倫敦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公布了倫敦夏季奧運會吉祥物文洛克。吉祥物以富有激情的薩羅普羊為原型。在吉祥物的頭上還有黃燈標志。據(jù)稱象征倫敦的標志性出租車,他們的大眼睛事實上還有照相功能,目的是見證他們每一個去過的地方和見過的人。據(jù)此完成下列問題。
        圖1 奧運會吉祥物文洛克 圖2 歐洲西部略圖
        圖3 歐洲西部地形圖 圖4 該國氣候圖
        (1)請將2012年奧運會舉辦國家的名稱填寫在圖2中。
        (2)奧運會吉祥物以羊為原型,可見羊——畜牧業(yè)在該國十分重要。請從位置、地形、氣候三個方面分析該國畜牧業(yè)發(fā)達的原因。
        (3)請選擇該國能夠見到的景觀并予以介紹。并說明該國發(fā)展旅游業(yè)的優(yōu)勢。
        答案:
        一、1.C 2.C 3.A 4.B
        二、5.(1)略。
        (2)英國地處中緯度大陸西側,氣候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又因地形以平原為主,所以牧草多汁,草場廣布,因此畜牧業(yè)發(fā)達。
        (3)(任選倫敦塔橋、大本鐘、巨石陣進行介紹)。發(fā)展旅游業(yè)的優(yōu)勢:英國有豐富的自然風景旅游資源和人文景觀旅游資源;游憩是本國和周圍其他國家人的生活方式之一;接待服務水平高,設施完善;作為歐盟的成員國,國際協(xié)定為旅游業(yè)提供便利的政策支持等。
      83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