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學習的數字法(2)
高中地理學習的數字法
(4)遷移法數字顯示的內容生疏,可以遷移到一個比較熟悉的數字上類比。如講“一千克鈾
235通過裂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相當于25000噸標準煤釋放的能量”時,學生對“標準煤”比較生疏,影響了這個數字的信息度,可遷移為:如果這些熱量全部轉化為電能,相當于2000萬度電,這樣則有熟悉可知,易于接受。
(5)換位法若遇數字內涵模糊,難以感知,可采取換一方位、變一視角的辦法處理。如“天體間的距離”用。光年”度量,學生不易感知,可換成用火箭、飛機、甚至步行所需要的時間去度量,使學生感知其“遙遠”,進而認識到恒星的“恒”是有相對性的。
(6)窺斑法
這種方法適用于處理課文中不一定要求記憶但又要知道有定量的數量。如講黃河泥沙之“多”,可形象地說“一碗水半碗泥”;如講我國西北某些地區(qū)氣溫日較差,可用“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來形容。這樣雖不反映總體數,但以局部示全部,以現(xiàn)象顯特征,同樣可起到生動有趣,強化印象的效果。
采用上述方法應注意幾點:一是數字的“加工”要注意科學性,不能無根據地將課文中的數字夸大縮小;二是不能節(jié)外生枝,故意引進些新的數字,混淆視聽加重學生負擔;三是此法要適度,并且強調課文中必要的數據要記憶,不能以此法免去記憶。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有大量的地理名稱、地理數據、地理事物和地理現(xiàn)象要求學生了解或掌握,教材中需要識記的份量很大,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運用識記規(guī)律,探究識記方法,才能提高識記效果。其基本指導原則如下:
一是:變機械識記為意義識記。識記的效果對理解材料的程度有很強的依存性。教師可以在若干個機械識記的材料中,幫助學生尋找出它們的內在聯(lián)系,成為有某種意義的識記的材料。以有關長江的幾組地理數據為例:
長江干流流程是6300千米。在學東非裂谷帶和世界另外三大河流時,它們的長度和長江的長度組成一個數字組:6000千米(亞馬孫河)、
6600千米(東非裂谷帶),6200千米(密西西比河)、6400千米(尼羅河)。這幾個數字中百位數可組成類似等差數列的順序,而其它各位數字均相同。
歐洲最長的河流、世界最長的內流河——伏爾加河流程是3600千米,其前兩位數正好與長江的相反。
二是:變抽象識記為形象識記。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地圖是運用最多的模象直觀形式。地圖具有方位準確、數據直觀、表現(xiàn)鮮明、地理要素內在聯(lián)系外顯等特點,是學習地理的第二語言和不可缺少的工具,讀圖、填圖、分析圖,不僅可以“索象于圖”,還可以“索理于圖”,以至“規(guī)劃于圖”。地圖是獲取知識的信息源,又是儲存知識的信息庫,是識記、分析、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藍圖。教師要具備邊講邊畫板圖的基本功,并引導學生邊聽邊看邊畫邊填,養(yǎng)成自己動手畫地圖,用圖學習、用圖識記的習慣,變文字、聲波識記為文字系統(tǒng)和圖像符號系統(tǒng)的綜合識記,調動耳、眼、手多種感官對大腦進行多方位刺激,從而提高識記效果。
三是:從部分識記到綜合識記。綜合識記具有部分識記的分散材料的優(yōu)勢,在區(qū)域地理教學中,把知識結構概括為:“位地氣水生,資農工交城”十大要素組成的系統(tǒng),使學生在新課進行前就對區(qū)域地理知識結構有了整體的認識,再把整體教材分解成各部分要素,隨著教師把各地理要素的具體內容逐次分析,并展繪在底圖上,最后畫出一張本地域的綜合性的地圖,再配以必要的文字材料,這不僅對各地理要素的有關名稱、特點和分布規(guī)律有具體了解,又能從各要素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整體上,在地圖點、線、面符號組成的知識網絡上,識記所學材料,進而挖掘知識內在聯(lián)系和規(guī)律性,也便于用“變式”和比較的方法,使知識得到遷移,從而提高學生解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