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教學設計
高一生物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教學設計,歡迎參考!
高一生物《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1 嘗試用化學試劑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2 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準確推斷待測樣液來自的生物材料。
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認同生命是物質性這一科學世界觀。
(二)教學內容
1.教材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實驗是高中生物必修模塊1《分子與細胞》第2章第1節(jié)的一個實驗,通過對有機物的檢測,小組間比較檢測結果,了解同種生物組織中各種有機物含量的差異,以及不同生物組織間有機物含量的差異,認同生物的物質性。
2.教材的編排特點、重點和難點
教材在編排上先安排學生實驗,增強學生對大分子有機物的感性認識,再來學習蛋白質等知識,利于學生接受。
教學重點: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原理和方法。
教學難點:
1、實驗所用材料多,試劑多,方法多,應合理有序地組織教學。
2、顯微鏡下觀察花生子葉細胞內脂肪的染色。
(三)教學對象
1.學生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
生物組織中的有機物種類;必要的實驗操作技能,如徒手切片和臨時裝片的制作。
2.學生學習方法和技巧
高二學生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對高中生物的第一個檢測實驗充滿興趣,如果單純上成一個驗證性實驗,學生的興趣會大打折扣,而且不利于學生探究能力的發(fā)展。但同時學生對高中生物課程的內容、實驗方法和過程還很陌生,所以也不適合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本實驗設計力求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能引起學生探究興趣的同時使學生在實驗方法和技能上得到訓練。
3.學生個性發(fā)展和群體提高
本實驗設計為按教師預定的方法,學生分組探究實驗,通過實驗,觀察、比較實驗現(xiàn)象和分析、交流實驗結果,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關注學生差異,以達到共同提高。
3.1指導學生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探究能力。
3.2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培養(yǎng)學生尊重事實,善于反思的科學態(tài)度。
3.3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敢于置疑,講出自己的觀點,指導學生規(guī)范表達,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
(四)教學策略
1.教學設計思路
實驗室制備四種生物組織的提取液作為待測樣液,學生在未知情況下任選其中一種檢測其中有機物的種類,嘗試比較各種有機物的含量,并據(jù)此推測待測樣液取自哪知生物材料(此時告知生物材料有馬鈴薯、豆?jié){、豬肝和梨)。之后分組介紹實驗現(xiàn)象及結果。
1.1學生分組檢測不同的待測樣液,共享實驗結果,提高課堂效率。
1.2每個學生都練習使用了四種試劑,選擇的待測樣液不同,實驗現(xiàn)象和結果就各不相同,通過比較、分析,推斷待測樣液取自哪知生物材料,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較之于每組學生用一種試劑檢測不同生物材料,學生更感興趣,而且也更符合以生物為研究主體的學科特點。
1.3各組展示實驗結果,全班同學對比不同生物材料在同一試劑處理后的異同,擴大視野,增長知識。
1.4各組同學報告實驗中與自己預測不同,或與大家的實驗不同的現(xiàn)象,共同找出原因,讓學生學會反思。
2.教學方法
分組探究實驗,合作學習。
3.教學媒體的選擇與運用
利用數(shù)碼顯微鏡拍下花生子葉細胞內的脂肪照片,以突破顯微鏡下觀察這一難點。
4.教學流程
(五)教學評價
本實驗依據(jù)學生實際情況設計教學,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探究,課堂容量大,但教學秩序井然,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學有所獲。
二.教學反思
1.把握探究尺度,保證探究活動順利進行。
根據(jù)學生實際,由于還不具備設計實驗所需的“對照原則”,“單因子變量原則”等知識,所以沒有安排學生完全自主探究,而是教師指導下的探究,打好基礎,利于將來探究活動的逐步深入。
2.正視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養(yǎng)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
學生提出的問題鼓勵學生自己解決:所選的待測樣液加碘液后變藍,說明其中有淀粉,應該是馬鈴薯;但加入斐林試劑有磚紅色沉淀出現(xiàn),那就應該是梨,到底是什么呢?(馬鈴薯中的淀粉分解出還原糖)。又如肝臟研磨液在加入雙縮脲試劑后出現(xiàn)的紫色和示范的紫色不同,為什么?(肝臟研磨液的原色影響)。還有肝臟研磨液中應該有脂肪,為什么加蘇丹III染液后,看不到顯色?(從液面漂浮的一層可觀察到)。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學生自己解決的。
學生不提的問題教師提:有同學的待測樣液加入斐林試劑后加熱變黑了,為什么?斐林試劑和雙縮脲試劑成分相似但作用不同,為什么?通過這些問題給學生更大的思考空間,鼓勵學生課后尋找答案,使課內探究延伸到課外。
不應回避的問題:有些同學不敢記錄真是的實驗現(xiàn)象,總是想改成“標準答案”,我告訴學生實驗現(xiàn)象只有真假之分,沒有對錯之分,合理地分析結果是實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這些在實驗中出現(xiàn)的問題如果讓它在課堂上一閃而過就很可惜,抓住這些問題,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思維碰撞,產(chǎn)生火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真正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3.體驗探究過程,共享實驗結果
這次實驗,每位同學都學習使用了四種試劑,兩種檢測脂肪的方法。由于不指定實驗材料,而是要求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對材料進行篩選,嘗試設計實驗,這就為學生的選擇提供了較大的空間,突出了對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并通過小組匯報共享實驗結果,更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養(yǎng)成。
4.傳統(tǒng)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教師演示斐林試劑和雙縮脲試劑的正確使用方法,輔以多媒體課件演示實驗原理及顏色反應現(xiàn)象,利用數(shù)碼顯微鏡拍下花生子葉細胞內脂肪被染色的照片,幫助學生辨認顯微鏡下的圖像,突破了指導學生顯微鏡下觀察這一教學難點,取得較好效果。
5.個性化評價學生,關注學生的發(fā)展
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發(fā)言、置疑都及時肯定和評價,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在肯定的同時適當補充修正,使學生學會用生物學的科學名詞準確表達。
看過"高一生物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教學設計 "的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