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前預習論文(2)
語文課前預習論文篇三
一、指導學生泛讀課文
泛讀指導,就是讓學生通讀全文,初步熟悉課文。泛讀的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把握課文大意或主要內容,進而確定閱讀課文的基本態(tài)度和情感,使閱讀沿著一定的方向發(fā)展。這樣,指導的著眼點就應該放在對內容大意的把握上,而不是某個細節(jié)方面。如初讀《孔乙己》,有些學生就對“回”字的四種寫法分外感興趣。初讀《賣火柴的小女孩》,學生可能對小女孩的大拖鞋產生興趣。此時,教師就要及時把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到主要內容上來,而不至于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教師在指導泛讀時還應注意讓學生把對所學課文的閱讀同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以使在學習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經驗。例如,學習劉白羽的《日出》前,就可以利用學生見過日出的經驗,把他們引導到《日出》所描繪的情景中來。如果他們沒有深切的體驗,不妨在課前組織觀察,觀察時最好做記錄,記下觀察到的現象和想法。在課上,可要求學生用口頭或書面形式表達自己的觀察結果。
二、指導學生自學生字詞
預習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學習課文中的字詞,同時指導學生正確而熟練地使用相關的工具書。
每篇課文的預習,都可能有些生字新詞。不管哪類課文,生字詞多少,都要靠學生自己挑選,自己翻查字典或辭典,尋求解答,為了防止學生挑選時遺漏,也有必要給些提示性指導。另外,一字一詞,含義往往不至一個。指導學生索解生字詞,必須尋求它在本篇課文中的特定含義和讀音,順便也可以認清它的常用義。到了課堂上,可由學生試解,或舉出切合學生理解水平的實例。對于一些詞義比較抽象,含義深刻的詞語,可以在課堂上進行解釋。
查閱工具書的能力是語文自學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年級差別和知識層次的不同,對學生工具書的使用進行必要的指導,培養(yǎng)準確迅速地運用工具書的能力,提高自學能力,增強預習效果。
三、促進課前預習問題的思考
布置預習時,教師還應該給學生出一些思考題,讓他們參照課文注釋和編者的提示,邊閱讀邊思考,這對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即使學生有可能想錯了,也并不妨事,重要的是在進行思考鍛煉。這樣還可以使課堂上的精讀指導從學生的認識實際出發(fā),做到更有針對性。比如在《海燕》一課的預習中,讓學生思考:海燕象征什么?海鷗、企鵝等又象征什么?暴風雨又象征什么?提出這樣的思考題,不僅有利于理解課文內容,而且對理解本文的學習重點——象征手法也是十分必要的。有些時候,還要指導學生思考課文標題,這要在泛談的基礎上進行,主要目的在于促進對課文大意的把握。它的教育意義有三點:
一是能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思路方向去閱讀。文章的標題,通常概括一篇文章的內容范圍,多半是全文大意的集中體現,解題能幫助領會文意。
二是指導學生思考標題,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作文的擬題能力,把讀與寫兩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結合起來;
三是學生還可以在辨析文章標題的過程中受到思想啟迪。因為文章的題目往往會體現出作者的立場觀點和寫作意圖。
四、布置必要的預習性作業(yè)
保證預習獲得成功的另一必要措施,是布置適當的預習作業(yè)。作業(yè)要圍繞掌握課文大意這個中心目的布置。比如讓學生回答:全文大意是什么?什么地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文章的標題和內容是什么關系?你有什么不懂或疑問的地方等等。
預習作業(yè)的方式,應有口頭性,也應有書面作業(yè)。在泛讀的過程中,可讓學生采用標記法,指導學生標記生字新詞,標記印象深刻的地方,標記疑難的語句。標記的目的,在于熟悉課文,掌握大意,注意重點詞句,為后來的精讀奠定基礎。另外,學生通過查閱字典詞典和參考資料獲得的解釋,也應記在書本上。這樣做,一可以加深理解和記憶;二可以備日后查考。
猜你感興趣的:
5.如何做好課前預習
語文課前預習論文(2)
上一篇:語文近義詞辨析題帶答案
下一篇:語文就是生活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