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高清vr播放在线观看,欧美亚洲精品免费,欧美日韩天堂在线视频,午夜福利小视频

      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高中學習方法 > 高三學習方法 > 高三地理 >

      高三地理考試的主要知識點解析

      時間: 贊銳20 分享

      興趣將成為學習的驅動力,并在學習過程中轉化成為學習動力,提升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但是地理的學習興趣如何培養(yǎng),我們要將地理的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就能使你感到興趣,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母呷乩砜荚嚨闹饕R點解析,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三地理考試的主要知識點解析1

      1、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巖石圈范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之上)

      3、巖石成因分類:巖漿巖(噴出巖和侵入巖)、沉積巖(層理構造、有化石)、變質巖。

      4、地殼物質回圈:巖漿冷卻凝固→巖漿巖-外力→沉積巖-變質→變質巖-熔化→巖漿

      5、地質作用:①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地震、變質作用)

      ②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

      6、地質構造的類型: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巖塊-地壘、下沉巖塊-地塹)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蝕(在外力侵蝕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8、地壘--廬山、泰山;地塹--東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

      10.外力作用與常見地貌:

      ①流水侵蝕——溝谷、峽谷、瀑布、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彎曲的河道--凹岸侵蝕,凸岸沉積(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積——山麓沖積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

      ③風力侵蝕——風蝕溝谷、風蝕洼地、蘑菇石、風蝕柱、風蝕城堡等

      ④風力沉積——沙丘、沙壟、沙漠邊緣的黃土堆、黃土高原。

      高三地理考試的主要知識點解析2

      水環(huán)境

      1、水回圈:①按其發(fā)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huán)、內陸回圈和海上內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有:蒸發(fā),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③它的重要意義在於: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tài)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②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②我國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

      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fā)(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

      7.洋流的分布(畫一畫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圖):

      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qū)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8.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③影響航海④影響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漁場: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秘魯漁場――上升流

      10.海洋漁業(yè)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①這裏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

      ②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yǎng)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11.海洋災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災害:海嘯和風暴潮。

      12.海洋環(huán)境問題指源於人類活動的海洋生態(tài)破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三地理考試的主要知識點解析3

      大氣

      1、對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②大氣對流運動(12km)顯著;③天氣復雜多變。

      2、平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溫度升高;②大氣平穩(wěn),以水準運動為主,有利於高空飛行。

      3、大氣的熱力過程:太陽輻射--地面增溫--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大氣保溫

      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陽輻射(光照)與天氣、地勢關系:晴朗的天氣、地勢高空氣稀薄,光照越強;

      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氣的保溫效應: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并通過大氣逆輻射把熱量還給地面。

      7、氣溫與天氣:白天多云,氣溫不高(云層反射作用強);夜晚多云,氣溫較高(大氣逆輻射強)。

      8、氣溫的垂直分布: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9、氣溫的水準分布:①緯度分布: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我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qū):海南島

      ②海陸分布:夏季陸地>海洋,冬季海洋>陸地;

      ③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

      10、氣溫年較差:①影響因素:海陸熱力性質;地表植被水分狀況;云雨多少。

      ②變化規(guī)律:內陸>沿海,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陰天。

      11、熱力環(huán)流的性質特點

      (1)水準方向相鄰地面熱的地方——垂直氣流上升――低氣壓(氣旋)——陰雨

      (2)水準方向相鄰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氣流下沉――高氣壓(反氣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氣溫氣壓分布:隨海拔升高,雖然氣溫降低,但是空氣變稀,氣壓降低。

      (4)來自低緯的氣流——暖濕(5)來自高緯的氣流——冷干

      (6)來自海洋的氣流——濕(7)來自大陸的氣流(離陸風)——干

      (8)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鋒面——陰雨、風

      12、水準方向氣壓與氣溫:近地面,氣溫高,空氣膨脹上升,地面形成低壓;反之,氣溫低,近地面的空氣收縮下沉,地面形成高壓。

      13.風的形成:大氣的水準運動叫風,水準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等壓線愈密風速愈大。

      14、風向:(1)風向-—風的來向;

      (2)根據(jù)等壓線的分布確定風向:以右圖為例畫A點的風向及其受力

      ①確定水準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壓線并且由高壓指向低壓

      ②確定地轉偏向力方向: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與風向相反)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斜交

      15、高空大氣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近地面的風,受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之間成一夾角。

      16、鋒面與天氣(冷暖不同氣團作水準運動并相遇)

      ①冷鋒過境雨區(qū)在鋒后,出現(xiàn)雨雪、降溫天氣。過境后,氣壓升高,氣溫驟降,天氣轉晴;

      ②暖鋒過境雨區(qū)在鋒前,多為連續(xù)性降水。過境后,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17、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鋒面是冷鋒: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國的寒潮、冬春季節(jié)出現(xiàn)的沙塵暴。

      18、氣壓系統(tǒng)與天氣(同一氣團作垂直運動):

      ①氣旋(低氣壓)垂直氣流上升,天氣陰雨。②反氣旋(高氣壓)垂直氣流下沉,天氣晴朗;

      19、三圈環(huán)流及氣壓帶風帶:

      ①三圈環(huán)流(垂直分布)

      畫出右面三圈環(huán)流回圈圖

      ②氣壓帶、風帶(水準分布)

      畫出右面氣壓帶、風帶分布圖

      (“北撇南捺”)

      ③長城考察站紅旗向西北飄,視窗要避開東南方向;

      黃河考察站紅旗向西南飄,視窗要避開東北方向。

      20、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

      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風環(huán)流:海陸熱力差異使亞洲、太平洋中心隨季節(jié)變化而變化的情況:

      夏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低壓,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壓;

      冬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壓。

      22、東亞、南亞季風環(huán)流:(如右圖)

      東亞:夏季東南風,冬季西北風;主要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

      南亞:夏季西南風,冬季東北風,由風帶和氣壓帶季節(jié)移動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國的旱澇災害、雨帶的移動與副熱帶高壓的強弱有密切關系。

      ①雨帶的移動

      春末(5月),雨帶在華南(珠江流域)(華北春旱,東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帶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梅雨(準靜止鋒)

      7--8月,雨帶移到東北和華北,長江中下游進入“伏旱”(反氣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結束,南方進入第二個雨季。

      ②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③旱澇災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風強),造成北澇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風弱),造成北旱南澇.

      我國水旱災害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風的強弱和進退的早晚。


      高三地理考試的主要知識點解析相關文章:

      高考地理考點分析

      高三地理必考知識點歸納

      高三地理重要知識點復習方法總結介紹

      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歸納

      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

      高三地理重點知識總結必背知識點

      高三地理考點整理歸納

      高中地理的考點的具體分析

      高三地理主要知識點歸納

      高考地理??贾R點梳理

      1072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