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高清vr播放在线观看,欧美亚洲精品免费,欧美日韩天堂在线视频,午夜福利小视频

      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高中學習方法 > 高一學習方法 > 高一歷史 > 高一歷史必修一辛亥革命

      高一歷史必修一辛亥革命

      時間: 慧良1230 分享

      高一歷史必修一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的一件大事,小編在此整理了高一歷史必修一辛亥革命,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有了較迅速的發(fā)展。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預備立憲”,在客觀上為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準備了一些條件。

        革命思想的傳播

        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嚴重威脅,像一個可伯的陰影,籠罩著人們的心頭."在中國的民主革命運動中,知識分子是首先覺悟的成份."同舊式的舉人秀才不同,資產(chǎn)階級和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已經(jīng)懂得一些自然科學知識,對帝國主義的壓迫有敏銳的感受,有比較強烈的愛國心.

        1901年至1905年間,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廣泛傳播.那時候,到國外的不少留學生接受了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中國革命知識分子的隊伍迅速壯大起來.他們把西方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期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作為革命斗爭的思想武器.翻譯出版了盧梭的《民約論》、孟德斯鳩的《萬法精理》書籍,還創(chuàng)辦了《國民報》、《游學譯編》等進步報刊,大力宣傳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東京成為宣傳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鄒容、陳天華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傳家.

        引用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吳玉章的一段話:"在此以前,我還只知道康有為、梁啟超他們那一套改良主義的思想;到上海以后,我即開始接觸到孫中山、章太炎他們關于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宣傳;雖然知而不詳,但稍一比較,就覺得革命的道理更為充分.于是,我對康梁的信仰便一落千丈."

        隨著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和革命形勢的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革命團體在國內(nèi)相繼建立起來.

        二、辛亥革命的興起

        1、組織準備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團體。

        20世紀初,又出現(xiàn)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較有影響力革命團體,標志著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形成。但這些革命團體地域性很強,力量分散,容易被清政府各個擊破,于是為了加強革命力量的聯(lián)合,1905年在東京成立了中國近代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

        “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mdash;—同盟會的綱領

        同盟會并不是革命團體的組合而是由那些革命團體的主要成員與部分留日學生組成的。“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边@十六個字,這是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后來孫中山先生將它闡發(fā)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近代中國第一個比較完備的民主革命綱領?!膀?qū)除撻虜,恢復中華,對應的是民族主義,指的是反對民族壓迫,推翻清朝政府的統(tǒng)治,建立近代民族國家。“創(chuàng)立民國”對應的是民權主義,即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捌骄貦唷睂氖敲裆髁x,其目的在于防止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貧富分化與對立。

        同盟會的成立使中國民主革命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中國民主革命有了比較完備的民主革命綱領,有了一個公認的革命領袖,并由一個統(tǒng)一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來領導。

        2、武裝起義

        萍瀏醴起義,鎮(zhèn)南關起義,黃花崗起義

        三、辛亥革命的高潮

        1、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fā)動武裝起義。11日,起義軍攻克總督衙門,占領武昌,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新軍將領黎元洪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起義后十幾個省區(qū)宣布脫離清政府的統(tǒng)治而獨立。

        武昌起義勝利的原因

        1 20世紀初,武漢地區(qū)的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較快,民族資產(chǎn)階級力量不斷壯大。

        2 武漢是帝國主義較早入侵的地區(qū),受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雙重壓迫,反抗強烈。群眾基礎好。

        3 革命黨人在武漢長期準備,做了大量的組織宣傳工作。

        4 四川的保路運動,清政府就派出湖北新軍去鎮(zhèn)壓,這樣武漢地區(qū)兵力空虛。為革命黨人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時機。

        2、中華民國的成立

        民國的建立

        當各省宣布獨立之后,急需建立一個中央政府,于是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中華民國建立。

        1、政權建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

        (1)國旗:五色旗

        (2)紀年:改用公歷,以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

        (3)性質(zhì):南京臨時政府是一個以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為主體的政府。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時間:1912年3月

        (2)主要內(nèi)容:①主權在民②自由平等3三權分立

        (3)意義:①是中國第一部資產(chǎn)階級憲法②它從法律上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民主共和政體的確立,成為近代中國民主化進程的一座豐碑。

        四、辛亥革命的失?。涸绖P竊取勝利果實

        正當革命形勢蓬勃發(fā)展之時,在華擁有巨大利益的帝國主義列強,以中立作為幌子,積極物色新的代理人來取代清王朝,他們看中具有軍事實力的野心家袁世凱,一致要求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凱。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袁世凱復出,加緊了篡奪革命果實的活動。

        1、袁世凱能夠竊取勝利果實的原因

        第一、是袁世凱本人的軍事實力和兩面派手法。

        第二、帝國主義支持袁世凱,對革命黨人施加了強大壓力;

        第三、混入革命政權中的立憲派和舊官僚,也從內(nèi)部破壞革命,和帝國主義相呼應;

        第四、是革命黨人自己的軟弱和妥協(xié),對袁世凱抱有幻想;

        2、經(jīng)過

        第一步:袁世凱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統(tǒng)帝溥儀宣布退位,清朝覆滅;

        第二步:袁通電贊成共和,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職務;

        第三步: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這也標志著辛亥革命到此結束。

        3.辛亥革命的失敗原因.

        由于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領導辛亥革命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多數(shù)成員把這次革命的主要任務看成僅僅是"排滿",他們既不愿意同帝國主義完全決裂,也不敢發(fā)動和依靠廣大農(nóng)民群眾徹底摧毀封建勢力,實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因此,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zhì)沒有得到改變.

        五、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

        辛亥革命作為一場反帝反封建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國主義壓迫,鏟除封建制度,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為資本主義發(fā)展開辟道路;其直接目標是要推翻滿清政權,建立資產(chǎn)階級專政的共和國,以挽救民族危亡。

        從直接結果來看,辛亥革命達到了直接目標,推翻了滿清王朝的腐朽統(tǒng)治,結束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還頒布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憲法,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權利,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因而可以說革命是成功了。

        從最終結果來看,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大地主買辦階級的代表袁世凱所竊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zhì)沒有改變,沒能達到根本目標所以說辛亥革命是失敗了。

        其實,歷史事件本身具有無限復雜的多樣性,只有把它放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才能全面、辯證地認識它的本質(zhì)特征。因此,說辛亥革命成功了或者失敗了,都有一定道理,但我們在看待歷史事件時要從多個角度出發(fā),像辛亥革命,只有把它的成功和失敗統(tǒng)一起來看,才能正確看待它。

        1、性質(zhì)

        辛亥革命的性質(zhì)——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

        2、功績

       ?、偻品饲宄姆饨ńy(tǒng)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

        ②民主共和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③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權利,提高了人民參政議政的意識

       ?、艹林氐拇驌袅朔饨ㄖ髁x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tǒng)治。

       ?、菔侵袊鐣M程中顯著的里程碑。

        3、局限

        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zhì),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由于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三民主義也只完成了——民主主義,而且是其中的“驅(qū)除韃虜”一項,各帝國主義勢力原封不動的保存了下來。最后亥革命的勝利果實也被大地主買辦階級的代表袁世凱所竊取,)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未能徹底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zhì)。

        4、教訓

        資產(chǎn)階級不可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相關閱讀:為什么會爆發(fā)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發(fā)生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它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危機和社會矛盾尖銳的產(chǎn)物,是十分腐朽的清政府沒有能力領導國內(nèi)變革、沒有能力繼續(xù)引領中國前進、沒有能力抵御外國侵略的結果。

        首先,帝國主義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不斷加深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使中國陷入名存實亡的境地,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這是辛亥革命發(fā)生的政治原因。

        《辛丑條約》訂立后,列強采取以華治華政策,利用清政府作為其統(tǒng)治中國工具。因為利益關系,列強在華矛盾進一步激化,結果1904—1905年在我國東北地區(qū)發(fā)生日俄戰(zhàn)爭。這是兩個列強爭奪我國東北領土的侵略戰(zhàn)爭,清政府不顧國家主權和人民生命財產(chǎn),將遼河以東劃為戰(zhàn)場,自守局外中立。戰(zhàn)爭結果,日本戰(zhàn)勝俄國,雙方訂立《樸茨茅斯條約》,俄國將我國旅順、大連租借地及相關權利轉讓日本,沙俄勢力退到東三省北部。我國東北被日本和俄國瓜分了。這期間,英國于1903—1904發(fā)動了對中國西藏的侵略,強迫西藏地方政府簽定《拉薩條約》,陰謀分裂中國領土,而沙俄也想出兵控制西藏,我國邊疆危機又一次顯現(xiàn)。

        20世紀初,列強從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加緊對中國進行侵略和掠奪。經(jīng)濟上主要是擴大對華商品輸出和資本投資,加強對中國民族工業(yè)的壓迫。1895-1913年18年間,各國在中國開設的資本在10萬元以上的廠礦136家,投資總額達10315.3萬元,為甲午戰(zhàn)爭前50多年間外國投資總額的13倍多。列強在華爭奪鐵路、礦山等利權,開設銀行,榨取巨額利潤,干預地方行政,基本上控制中國經(jīng)濟命脈,操縱中國的軍事和政治。列強還通過在中國傳教、辦學校、辦報刊和吸引留學生等辦法,推行文化侵略,進行奴化教育,從精神上奴役中國人民。

        其次,清政府已到了內(nèi)外交困的境地,社會矛盾空前尖銳,這是辛亥革命發(fā)生的另一政治原因。

        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已徹底放棄了抵抗外國侵略者的念頭,甘當“洋人的朝廷”;同時也使國人對清政府更為失望,國內(nèi)要求改革的呼聲日漸高漲。為了擺脫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辦政務處,宣布實行“新政”。1906年又宣布“預備仿行憲政”。但由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延續(xù)其反動統(tǒng)治。 “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nèi)亂可弭”是清政府立憲的指導原則,所以遲遲不答應資產(chǎn)階級立憲派提出的關于立即召開國會的要求,還鎮(zhèn)壓了立憲派的國會請愿運動,同時卻不斷借改革之名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皇權。這不僅使立憲派大失所望,也使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因滿、漢矛盾和中央與地方矛盾的尖銳而分崩離析。事實表明,清政府已陷入無法照舊統(tǒng)治下去的境地。革命已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fā)。

        再次,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和革命團體的紛紛建立,是辛亥革命得以發(fā)生的思想和輿論基礎。

        1894年11月興中會在檀香山的成立,標志著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派開始形成,隨后革命派發(fā)動的多次起義,如廣州起義、惠州起義等,產(chǎn)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中國新式知識分子群體形成后,因為他們接受了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不滿中國現(xiàn)狀,仇恨列強侵略,憤恨清王朝腐敗,痛感民族危亡,積極尋求救國真理,使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廣泛傳播,最終成為清王朝的掘墓人。在這些青年知識分子中,值得一提的是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警世鐘》和《猛回頭》等。20世紀初,革命報刊的紛紛建立,章炳麟、鄒容、陳天華等杰出革命宣傳家的涌

        現(xiàn),各種革命讀物的廣泛流傳,使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進一步促使資產(chǎn)階級革命團體的建立,軍國民教育會、華興會、科學補習所、光復會等一批革命小團體紛紛成立,他們的目標是排滿復漢,建立新的共和國,這為建立全國性的統(tǒng)一政黨奠定了基礎。

        第四,1905年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及其政綱的提出,為辛亥革命的發(fā)生做了組織上的準備,進一步推動革命高潮的到來。

        1905年8月,各革命團體300多位代表在日本東京開會,正式成立中國同盟會,會議通過了《中國同盟會章程》和《軍政府宣言》,推舉孫中山為總理,同盟會在國內(nèi)設東西南北中5個支部,支部下各省區(qū)設立分會,國外設南洋、檀香山、美洲、歐洲4個支部,以《民報》為機關報。中國同盟會的成立,使中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克服了原來分散的缺點,從此有了全國統(tǒng)一的機構和完整明確的斗爭綱領,它已具有近代資產(chǎn)階級政黨的性質(zhì)和規(guī)模,壯大了革命派的力量,標志著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孫中山在《民報》發(fā)刊詞中進一步把“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16字綱領闡發(fā)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舊三民主義。同盟會的建立和三民主義的提出,為武裝起義和思想論戰(zhàn)的廣泛開展,準備了有利條件,使民主革命運動迅速走向高潮。

      3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