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高清vr播放在线观看,欧美亚洲精品免费,欧美日韩天堂在线视频,午夜福利小视频

      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高中學習方法 > 高一學習方法 > 高一物理 >

      高一物理必修1重難點整理(2)

      時間: 慧良21230 分享
        第四章力與運動

        第一節(jié)伽利略理想實驗與牛頓第一定律

        伽利略的理想實驗(見P76、77,以及單擺實驗)

        牛頓第一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為止。——物體的運動并不需要力來維持。

        2.物體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叫慣性。

        3.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與物體受力、運動狀態(tài)無關,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4.物體不受力時,慣性表現(xiàn)為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tài);受外力時,慣性表現(xiàn)為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難易程度不同。

        第二、三節(jié)影響加速度的因素/探究物體運動與受力的關系

        加速度與物體所受合力、物體質量的關系(實驗設計見B書P93)

        第四節(jié)牛頓第二定律

        牛頓第二定律

        1.牛頓第二定律: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a=k·F/m(k=1)→F=ma

        3.k的數值等于使單位質量的物體產生單位加速度時力的大小。國際單位制中k=1。

        4.當物體從某種特征到另一種特征時,發(fā)生質的飛躍的轉折狀態(tài)叫做臨界狀態(tài)。

        5.極限分析法(預測和處理臨界問題):通過恰當地選取某個變化的物理量將其推向極端,從而把臨界現(xiàn)象暴露出來。

        6.牛頓第二定律特性:1)矢量性:加速度與合外力任意時刻方向相同

        2)瞬時性:加速度與合外力同時產生/變化/消失,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3)相對性:a是相對于慣性系的,牛頓第二定律只在慣性系中成立。

        4)獨立性:力的獨立作用原理:不同方向的合力產生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彼此不受對方影響。

        5)同體性:研究對象的統(tǒng)一性。

        第五節(jié)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

        解題思路:物體的受力情況?牛頓第二定律?a?運動學公式?物體的運動情況

        第六節(jié)超重與失重

        超重和失重

        1.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大于物體所受重力的情況稱為超重現(xiàn)象(視重>物重),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小于物體所受重力的情況稱為失重現(xiàn)象(物重

        2.只要豎直方向的a≠0,物體一定處于超重或失重狀態(tài)。

        3.視重: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儀器稱值)。

        4.實重:實際重力(來源于萬有引力)。

        5.N=G+ma(設豎直向上為正方向,與v無關)

        6.完全失重:一個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為零,達到失重現(xiàn)象的極限的現(xiàn)象,此時a=g=9.8m/s2。

        7.自然界中落體加速度不大于g,人工加速使落體加速度大于g,則落體對上方物體(如果有)產生壓力,或對下方牽繩產生拉力。

        第七節(jié)力學單位

        單位制的意義

        1.單位制是由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組成的一系列完整的單位體制。

        2.基本單位可任意選定,導出單位則由定義方程式與比例系數確定的?;締挝贿x取的不同,組成的單位制也不同。

        國際單位制中的力學單位

        1.國際單位制(符號~單位):時間(t)~s,長度(l)~m,質量(m)~kg,電流(I)~A,物質的量(n)~mol,熱力學溫度~K,發(fā)光強度~cd(坎培拉)

        2.1N:使1kg的物體產生單位加速度時力的大小,即1N=1kg·m/s2。

        3.常見單位換算:1英尺=12英寸=0.3048m,1英寸=2.540cm,1英里=1.6093km。

        附:力學知識點歸納

        第一章..定義: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理解要點:

        (1)力具有物質性: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存在。

        說明:①對某一物體而言,可能有一個或多個施力物體。

        ②并非先有施力物體,后有受力物體

        (2)力具有相互性:一個力總是關聯(lián)著兩個物體,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說明:①相互作用的物體可以直接接觸,也可以不接觸。

        ②力的大小用測力計測量。

        (3)力具有矢量性:力不僅有大小,也有方向。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的形狀發(fā)生改變;使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

        (5)力的種類:

       ?、俑鶕Φ男再|命名:如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磁力、核力等。

       ?、诟鶕Ч喝鐗毫?、拉力、動力、阻力、向心力、回復力等。

        說明:根據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稱的力,性質可以相同;同一名稱的力,性質可以不同。

        重力

        定義: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

        說明:①地球附近的物體都受到重力作用。

       ?、谥亓κ怯傻厍虻奈a生的,但不能說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壑亓Φ氖┝ξ矬w是地球。

        ④在兩極時重力等于物體所受的萬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時不相等。

        (1)重力的大?。篏=mg

        說明: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體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緯度越高,同一物體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體在兩極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個物體的重力不受運動狀態(tài)的影響,與是否還受其它力也無關系。

       ?、墼谔幚砦锢韱栴}時,一般認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變。

        (2)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

        說明:①在兩極與在赤道上的物體,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谥亓Φ姆较虿皇芷渌饔昧Φ挠绊?,與運動狀態(tài)也沒有關系。

        (3)重心:物體所受重力的作用點。

        重心的確定:①質量分布均勻。物體的重心只與物體的形狀有關。形狀規(guī)則的均勻物體,它的重心就在幾何中心上。

       ?、谫|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的重心與物體的形狀、質量分布有關。

        ③薄板形物體的重心,可用懸掛法確定。

        說明:①物體的重心可在物體上,也可在物體外。

        ②重心的位置與物體所處的位置及放置狀態(tài)和運動狀態(tài)無關。

       ?、垡胫匦母拍詈?,研究具體物體時,就可以把整個物體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個力來表示,于是原來的物體就可以用一個有質量的點來代替。

        彈力

        (1)形變: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說明:①任何物體都能發(fā)生形變,不過有的形變比較明顯,有的形變及其微小。

        ②彈性形變:撤去外力后能恢復原狀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簡稱形變。

        (2)彈力:發(fā)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彈力。

        說明:①彈力產生的條件:接觸;彈性形變。

       ?、趶椓κ且环N接觸力,必存在于接觸的物體間,作用點為接觸點。

        ③彈力必須產生在同時形變的兩物體間。

       ?、軓椓εc彈性形變同時產生同時消失。

        (3)彈力的方向:與作用在物體上使物體發(fā)生形變的外力方向相反。

        幾種典型的產生彈力的理想模型:

       ?、佥p繩的拉力(張力)方向沿繩收縮的方向。注意桿的不同。

       ?、邳c與平面接觸,彈力方向垂直于平面;點與曲面接觸,彈力方向垂直于曲面接觸點所在切面。

       ?、燮矫媾c平面接觸,彈力方向垂直于平面,且指向受力物體;球面與球面接觸,彈力方向沿兩球球心連線方向,且指向受力物體。

        (4)大?。簭椈稍趶椥韵薅葍茸裱硕蒄=kx,k是勁度系數,表示彈簧本身的一種屬性,k僅與彈簧的材料、粗細、長度有關,而與運動狀態(tài)、所處位置無關。其他物體的彈力應根據運動情況,利用平衡條件或運動學規(guī)律計算。

        摩擦力

        (1)滑動摩擦力: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相當于另一個物體滑動的時候,要受到另一個物體阻礙它相對滑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說明:①摩擦力的產生是由于物體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谀Σ亮哂邢嗷バ浴?/p>

       ?、』瑒幽Σ亮Φ漠a生條件:A.兩個物體相互接觸;B.兩物體發(fā)生形變;C.兩物體發(fā)生了相對滑動;D.接觸面不光滑。

       ?、⒒瑒幽Σ亮Φ姆较颍嚎偢佑|面相切,并跟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說明:①“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與運動方向相反”

       ?、诨瑒幽Σ亮赡芷饎恿ψ饔?,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瑒幽Σ亮Φ拇笮。篎=μFN

        說明:①FN兩物體表面間的壓力,性質上屬于彈力,不是重力。應具體分析。

        ②μ與接觸面的材料、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無單位。

       ?、刍瑒幽Σ亮Υ笮。c相對運動的速度大小無關。

        ⅳ效果: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但并不總是阻礙物體的運動。

       ?、L動摩擦: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滾動時產生的摩擦,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要小得多。

        (2)靜摩擦力:兩相對靜止的相接觸的物體間,由于存在相對運動的趨勢而產生的摩擦力。

        說明:靜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ⅰ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A.兩物體相接觸;B.相接觸面不光滑;C.兩物體有形變;D.兩物體有相對運動趨勢。

       ?、㈧o摩擦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并總跟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說明:①運動的物體可以受到靜摩擦力的作用。

       ?、陟o摩擦力的方向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同,可以相反,還可以成任一夾角θ。

       ?、垤o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動力。

       ?、lo摩擦力的大?。簝晌矬w間的靜摩擦力的取值范圍0

        說明:①靜摩擦力是被動力,其作用是與使物體產生運動趨勢的力相平衡,在取值范圍內是根據物體的“需要”取值,所以與正壓力無關。

        ②最大靜摩擦力大小決定于正壓力與最大靜摩擦因數(選學)Fm=μsFN。

        ⅳ效果: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的趨勢。

        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是研究力學的重要方法,受力分析的程序是:

        1.根據題意選取適當的研究對象,選取研究對象的原則是要使對物體的研究處理盡量簡便,研究對象可以是單個物體,也可以是幾個物體組成的系統(tǒng)。

        2.把研究對象從周圍的環(huán)境中隔離出來,按照先場力,再接觸力的順序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并畫出物體的受力示意圖,這種方法常稱為隔離法。

        3.對物體受力分析時,應注意一下幾點:

        (1)不要把研究對象所受的力與它對其它物體的作用力相混淆。

        (2)對于作用在物體上的每一個力都必須明確它的來源,不能無中生有。

        (3)分析的是物體受哪些“性質力”,不要把“效果力”與“性質力”重復分析。

        力的合成

        求幾個共點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1)力是矢量,其合成與分解都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一條直線上兩力合成,在規(guī)定正方向后,可利用代數運算。

        (3)互成角度共點力互成的分析

       ?、賰蓚€力合力的取值范圍是|F1-F2|≤F≤F1+F2

       ?、诠颤c的三個力,如果任意兩個力的合力最小值小于或等于第三個力,那么這三個共點力的合力可能等于零。

       ?、弁瑫r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共點力才能合成(同時性和同體性)。

        ④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也可能等于某一個分力。

        力的分解

        求一個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同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已知兩分力求合力有唯一解,而求一個力的兩個分力,如不限制條件有無數組解。

        要得到唯一確定的解應附加一些條件:

        ①已知合力和兩分力的方向,可求得兩分力的大小。

       ?、谝阎狭鸵粋€分力的大小、方向,可求得另一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垡阎狭Α⒁粋€分力F1的大小與另一分力F2的方向,求F1的方向和F2的大?。?/p>

        若F1=Fsinθ或F1≥F有一組解

        若F>F1>Fsinθ有兩組解

        若F

        (3)在實際問題中,一般根據力的作用效果或處理問題的方便需要進行分解。

        (4)力分解的解題思路

        力分解問題的關鍵是根據力的作用效果畫出力的平行四邊形,接著就轉化為一個根據已知邊角關系求解的幾何問題。因此其解題思路可表示為:

        必須注意:把一個力分解成兩個力,僅是一種等效替代關系,不能認為在這兩個分力方向上有兩個施力物體。

        矢量與標量

        既要由大小,又要由方向來確定的物理量叫矢量;

        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物理量叫標量

        矢量由平行四邊形定則運算;標量用代數方法運算。

        一條直線上的矢量在規(guī)定了正方向后,可用正負號表示其方向。

        思維升華——規(guī)律·方法·思路

        一、物體受力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物體的受力情況不同,物體可處于不同的運動狀態(tài),要研究物體的運動,必須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正確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是研究力學問題的關鍵,是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主要是根據力的概念,從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及其與周圍物體的接觸情況來考慮。具體的方法是:

        1.確定研究對象,找出所有施力物體

        確定所研究的物體,找出周圍對它施力的物體,得出研究對象的受力情況。

        (1)如果所研究的物體為A,與A接觸的物體有B、C、D……就應該找出“B對A”、“C對A”、“D對A”、的作用力等,不能把“A對B”、“A對C”等的作用力也作為A的受力;

        (2)不能把作用在其它物體上的力,錯誤的認為可通過“力的傳遞”而作用在研究的對象上;

        (3)物體受到的每個力的作用,都要找到施力物體;

        (4)分析出物體的受力情況后,要檢查能否使研究對象處于題目所給出的運動狀態(tài)(靜止或加速等),否則會發(fā)生多力或漏力現(xiàn)象。

        2.按步驟分析物體受力

        為了防止出現(xiàn)多力或漏力現(xiàn)象,分析物體受力情況通常按如下步驟進行:

        (1)先分析物體受重力。

        (2)其研究對象與周圍物體有接觸,則分析彈力或摩擦力,依次對每個接觸面(點)分析,若有擠壓則有彈力,若還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則有摩擦力。

        (3)其它外力,如是否有牽引力、電場力、磁場力等。

        3.畫出物體力的示意圖

        (1)在作物體受力示意圖時,物體所受的某個力和這個力的分力,不能重復的列為物體的受力,力的合成與分解過程是合力與分力的等效替代過程,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時認為是物體所受的力。

        (2)作物體是力的示意圖時,要用字母代號標出物體所受的每一個力。

        二、力的正交分解法

        在處理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復雜問題上的一種簡便的方法:正交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是把力沿著兩個選定的互相垂直的方向分解,其目的是便于運用普通代數運算公式來解決矢量的運算。

        力的正交分解法步驟如下:

        (1)正確選定直角坐標系。通常選共點力的作用點為坐標原點,坐標軸方向的選擇則應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原則是使坐標軸與盡可能多的力重合,即是使需要向兩坐標軸分解的力盡可能少。

        (2)分別將各個力投影到坐標軸上。分別求x軸和y軸上各力的投影合力Fx和Fy,其中:

        Fx=F1x+F2x+F3x+…… ;Fy=F1y+F2y+F3y+……

        注意:如果F合=0,可推出Fx=0,F(xiàn)y=0,這是處理多個作用下物體平衡物體的好辦法,以后會常常用到。第2章的...高中物理‘加速度’,一般都是指‘勻加速度’,即,加速度是一個常量

        1、加速度a與速度V的關系符合下式:V==at,t為時間變量,

        我們有a==V/t

        表明,加速度a,就是速度V在單位時間內的平均變化率。

        2、V==at是一個直線方程,它相當于數學上的y=kx(V相當于y,t相當于x,a相當于k)

        數學知識指出,k是特定直線y=kx的斜率,

        直線斜率有如下性質:

        (1)不同直線(彼此不平行)的斜率,數值不等

        (2)同一直線上斜率的數值,處處相等(與y和x的數值無關)

        (3)直線斜率的數值,可以通過y和x的數值來求算:

        k==y/x

        (4)雖然k==y/x,但是,y==0,x==0,k不為零。

        仿此,

        (1)不同運動的加速度,數值不等

        (2)同一運動的加速度數值,處處相等(與V和t的數值無關)

        (3)運動的加速度數值,可以通過V和t的數值來求算:

        ==V/t

        (4)雖然a==V/t,但是V==0(由靜止開始云動),t==0,但a不為零。

        .變加速運動中的物體加速度在減小而速度卻在增大,以及加速度不為零的物體速度大小卻可能不變.(這兩句怎么理解啊??舉幾個例子?

        變加速運動中加速度減小速度當然是增大了,只有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一致那么速度就是增加的,與加速度大小沒有關系,例如從一個半圓形軌道上滑下的一個木塊,它沿水平方向的加速度是減小的,但速度是增加的。

        加速度在與速度方向在同一條直線上時才改變速度的大小,

        有加速度那么速度就得改變,如果想讓速度大小不變,那么就得讓它的方向改變,如勻速圓周運動,加速度的大小不變且不為0,速度方向不斷改變但大小不變。

        剎車方面應用題:汽車以15米每秒的速度行駛,司機發(fā)現(xiàn)前方有危險,在0.8s之后才能作出反應,馬上制動,這個時間稱為反應時間.若汽車剎車時能產生最大加速度為5米每二次方秒,從汽車司機發(fā)現(xiàn)前方有危險馬上制動剎車到汽車完全停下來,汽車所通過的距離叫剎車距離.問該汽車的剎車距離為多少?(最好附些過程,謝謝)

        15米/秒加速度是5米/二次方秒那么停止需要3秒鐘

        3秒通過的路程是s=15*3-1/2*5*3^2=22.5

        反應時間是0.8秒 s=0.8*15=12

        總的距離就是22.5+12=34.5

        原先“直線運動”是放在“力”之后的,在力這一章先講矢量及其算法,然后是利用矢量運算法則學習力的計算?,F(xiàn)在倒過來了。建議你還是先學一下這這章內容。

        要理解“加速度”,首先要理解“位移”和“速度”概念,位移就是物體運動前后位置的變化,即由開始位置指向結束位置的矢量。

        速度就是物體位移(物體位置的變化量)與物體運動所用時間的比值,如果物體不是勻速運動(叫變速運動),速度就又有瞬時速度和平均速度之分,平均速度就是作變速運動的物體在某段時間內(或某段位移上),位移與時間的比值;瞬時速度就是物體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速度。

        加速度就是物體速度的變化量與物體速度變化所用時間的比值,如果物體不是勻加速運動(叫變加速運動),加速度就又有瞬時加速度和平均加速度之分,平均加速度就是作變速運動的物體在某段時間內(或某段位移上),速度變化量與時間的比值;瞬時加速度就是物體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加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1重難點整理相關文章:

      1.高一物理必修一筆記整理

      2.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3.高一物理必修1知識點匯總

      4.高一物理必修1難不難?知識點有哪些?

      5.高一物理必修1知識點

      7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