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語文知識點歸納
學習從來無捷徑。語文學科同其它學科一樣,有自身的知識系統(tǒng)和復習規(guī)律。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熟記這些知識系統(tǒng)和復習規(guī)律,然后熟練的運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三語文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初三語文必考知識點
1.潛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和習慣,因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無形中起了變化。
2.白駒過隙:形容時間過得飛快,像白色少壯的馬在縫隙前飛快地越過。駒,少壯的馬。
3.談笑風生:有說有笑,興致高。形容談話談得高興而有風趣。風,風趣。生:生動。
4.茅塞頓開:原來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著,現(xiàn)在忽然被打開了。比喻閉塞的思路,由于得到啟發(fā),忽然開通了。
5.出謀劃策:謀,計謀;劃,籌劃。指為人出主意,制定計謀策略。
6.賞心悅目: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愉快。
7.海納百川:大海容得下成百上千條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東西廣泛,數(shù)量巨大。
8.無欲則剛: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為它沒有世俗的欲望。借喻人只有做到沒有世俗的欲望,才能達到大義凜然的境界。
9.物華天寶:物有光華,天有珍寶,指各種珍美的寶物?!稌x書?張華傳》記載了這樣的傳說:晉武帝時,牛、斗兩宿之間常有紫氣照射,張華請南昌人雷煥來看,雷煥說那是寶劍的光芒上通于天。后來雷煥做豫章鳳城縣令,掘監(jiān)獄地基,得到兩把寶劍,一名龍泉,一名太阿。寶劍出土后,兩宿間的紫氣也消失了。后來兩劍沒入水中,化為雙龍。
10.人杰地靈:人有俊杰,地有靈秀之氣。在《滕王閣序》中指東漢時南昌名士徐稚(字孺子),家貧,常親自耕種。他品行高潔,為人所景仰。
2、文學常識。
1.重點作家:魯迅、沈從文、朱自清、老舍、安徒生;蘇軾、泰戈爾、韓愈、孔子、蒲松齡。
2.重點作品:《湯姆?索亞歷險記》、《社戲》、《聊齋志異》、《論語》、《水經注》、《安徒生童話選集》。
3、古詩文默寫篇目。
1.王灣《次北固山下》(唐)
2.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唐)
3.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唐)
4.劉禹錫《秋詞》(唐)
5.杜牧《赤壁》(唐)
6.蘇軾《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宋)
7.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
8.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
9.《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南朝梁)
10.《論語》八則
11.酈道元《三峽》
4、文言文閱讀。
重點篇目:《三峽》、《以蟲治蟲》、《梵天寺木塔》。
初三語文知識點歸納
曹劌論戰(zhàn)
一、文學常識
1、《左傳》,舊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認為是戰(zhàn)國時人所編,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
2、出處:選自《左傳?莊公十年》
二、注釋
(1)伐:攻打(2)間(jiàn):參與。(3)鄙: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4)何以戰(zhàn):即“以何戰(zhàn)”,憑借什么作戰(zhàn)。以:憑,靠。
(5)衣食所安,弗敢專也:衣服食物這類養(yǎng)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用。安,這里是“養(yǎng)”的意思。弗,不。專,個人專有。
(6)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7)彳扁:通“遍”,遍及,普遍。
(8)犧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玉,玉器;帛,絲織品。
(9)加:虛報。(10)信:實情。
(11)小信未孚(fú):(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孚,為人所信服。
(12)福:名詞作動詞,賜福,保佑。
(13)獄:案件。(14)察:明察(15)情:實情。
(16)忠之屬也: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忠,盡力做好分內的事。
(17)可以一戰(zhàn):就是“可以之一戰(zhàn)",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
(18)戰(zhàn)則請從:(如果)作戰(zhàn),就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19)公與之乘:魯莊公和他同乘一輛戰(zhàn)車。之,指曹劌。
(20)鼓:名詞作動詞,擊鼓進軍。
(21)馳:追趕。(22)轍(zhé):車輪軋出的痕跡。
(23)軾:古代車廂前邊的橫木,供乘車人扶手用。此指車前的橫木
(24)既克:已經戰(zhàn)勝。既,已經。(25)盈:滿,充滿。這里指士氣旺盛。
(26)測:估計,預料。(27)靡(mǐ):倒下。(28)雖:即使。
(29)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作:振作。
(30)遂:于是,就。(31)敗績:大敗(32)屬:類
三、課文理解
1、文章的題目是《曹劌論戰(zhàn)》,論戰(zhàn)的雙方是曹劌和魯莊公,但文章開頭卻寫寫了曹劌與其鄉(xiāng)人的對話,目的何在?
(1)用鄉(xiāng)人對肉食者和國事的冷淡與曹剛形成鮮明對比,反襯曹劌的愛國熱情和責任感,同時用民不愿與官謀說明當時的統(tǒng)治者不得民心。(2)曹劌的答話是全文的總綱,下文就是圍繞“鄙”來寫魯莊公,圍繞“遠謀”為刻畫曹劌的(為下文作鋪墊)。
2、曹劌在戰(zhàn)場上鎮(zhèn)定自若、從容不迫、胸有成竹的基礎是什么?
(1)戰(zhàn)前魯國政治上取信于民,有廣大人民作后盾;(2)在作戰(zhàn)中曹劌避敵鋒芒,養(yǎng)我軍銳氣;詳察敵情,做到知己知彼;有軍事指揮才能,克敵制勝的本領。
3、文中哪些地方表現(xiàn)了曹劌的遠謀?
戰(zhàn)爭之前,曹劌預見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主動請見,使魯莊公認識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戰(zhàn)爭勝利的先決條件,這是他在政治上的遠謀;在作戰(zhàn)的過程中,他不爭于進攻和追擊,避敵鋒芒,養(yǎng)我銳氣,詳察敵情,知己知彼,把握戰(zhàn)機,大敗齊師;戰(zhàn)后總結條分縷析,入情入理表現(xiàn)了他在戰(zhàn)略上遠謀。
學生如何學習初三語文
認真疏理一下自己多年來語文學習中獲得的知識和學習中的得失,是初三開學前后必做的功課。那些平時學得較為牽強的部分,那些至今仍然感覺不甚了了的內容,就應該對之做一番整理,并予簡單摘錄,以便在初三階段重點攻克、全面解決。
我們知道,語文和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知識點和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分析的要求,在不同的階段均呈螺旋形上升的態(tài)勢。這也就意味著,以往自己在語文學習中的缺陷,完全可能在新的學習階段有多次彌補和徹底解決的機會。學生的疏理工作做得越是全面細致,缺陷補救、能力提升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般來說,閱讀方面那些屬于語文基礎部分的內容,如文言課文常識、文言實詞的理解、文句中別字的辨認改正、修辭方法的識辨、說明方法的理解、文章中相關詞語和句子的搜尋等等,是大多數(shù)學生掌握得比較好的;而文章中某些環(huán)境或情景的理解、文中人物或者作者感情的把握、主題的理解及概括、觀點的提煉和表達、對論證或者說明過程的分析等,就不那么容易透徹、深入地予以掌握了。這些,也往往是不少學生語文學習中的軟肋,需要花大力氣去努力掌握的。因此,如果能在事先充分了解好自身的弱點,從而在初三階段的語文學習中進行有的放矢的、有針對性的訓練,就必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語文學習中,積累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這里所說的積累,包含兩層意思。
其一,是指語文學習重視日積月累。語文知識的豐富、充實,情感的體驗和分析水平的提升難以一蹴而就,要靠平時的積累,使這些一點一滴地滲入心中,逐漸轉化為自己的東西。久而久之,積累的東西多了,它們就會反反復復在腦中縈回激蕩,進而形成蓄勢待發(fā)的形態(tài)。比如,語文學習中極為重要的一塊——寫作,其材料就只有靠自己時時注重生活中的積累;因為,只有材料的不斷豐厚,才能使思想也豐厚起來,才具備了寫好文章的基本條件。
其二,是指積累的面要廣一些。對語文學習而言,必需的積累包括課內和課文學習中重要內容的積累,也包括我們補充閱讀和課外閱讀時對書籍、報章雜志等某些內容所做的積累,甚至可以廣義地包括許許多多其他的內容,諸如影視欣賞、廣告宣傳、同學討論、家庭閑聊、詩句歌詞等等,舉凡可能和語文學習相關者,都值得我們去注目、去傾聽,并有意地作一些積累。積累的面廣一些,理解、分析時心中可以比照的人、事、物就會多一些,你的思路相對也會拓寬一些,聯(lián)想也會豐富一些。
語文學科又是一門知識性、認知性和社會綜合性都很強的學科,它十分重視對觀察和思維能力的訓練。有一位的教師說過:“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這種說法的本質,在于語文和生活是密切相聯(lián)的。對社會現(xiàn)象,尤其是那些與中學生的生活有較多聯(lián)系的事和物,能否做到仔細觀察;對社會和生活中一些問題的思考和分析能否做到深刻入理,都將會直接關系到你的理解、分析水平;如果把這些轉移到語文學習上,毫無疑問就會直接對你的閱讀理解和表達水平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
所以,如果生活中勤于觀察,善于用正確的思想做指導多思考、多分析,并且時刻注意把這一過程轉化為語言,有時哪怕這一過程只是口頭的,或者僅僅是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大致的輪廓,都將對提高你的語文水平有很大的幫助。由此可見,在思想深處把語文學習和平時勤觀察、多主動思考聯(lián)系起來,乃是非常重要的。
人教版初三語文知識點歸納相關文章:
★ 九年級語文知識點
人教版初三語文知識點歸納
上一篇:初三語文知識點蘇教版
下一篇:九年級人教版語文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