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高清vr播放在线观看,欧美亚洲精品免费,欧美日韩天堂在线视频,午夜福利小视频

      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各學科學習方法 > 歷史學習方法 >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及答題技巧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及答題技巧

      時間: 夢熒0 分享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及答題技巧總結

      應該要知道一些歷史的必背知識才能更好的掌握歷史知識。那么關于高考歷史知識點應該怎么學習呢?以下是小編準備的一些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及答題技巧,僅供參考。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及答題技巧

      高考歷史重要知識點匯總

      中國古代史的歷史沿革:

      一、原始社會(二三百萬年前——公元前21世紀)

      過渡時期(皇帝堯舜禹時期大約4000——5000年前)

      二、奴隸社會(公元前21世紀——春秋時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會(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75年——鴉片戰(zhàn)爭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40年——1949年)

      五、過渡時期(新民主主義社會)(1949——1956年)

      六、社會主義社會(1956年——今天)

      一、奴隸社會的發(fā)展史:

      1、夏(統(tǒng)一的奴隸制國家建立)(前21世紀——前16世紀)

      2、商(奴隸制社會的發(fā)展時期)(前16世紀——前11世紀)

      3、西周(奴隸制社會的鼎盛時期)(前11世紀——前8世紀即公元前771年)

      4、東周(奴隸制社會的衰落時期)

      (春秋時期(奴隸制社會的瓦解時期)(前770年——前476年)

      (戰(zhàn)國時期(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會的歷史沿革:

      1、秦漢時期(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會形成時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東漢)

      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大分裂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公元220年魏國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國時期(大分裂時期)(907年唐滅——960年北宋建立)

      4、遼宋夏金元時期(少數(shù)民族政權并立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時期(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記方法:以奴隸社會為例:

      夏(前21世紀)減去5個世紀——就是商(前16世紀)

      再減去5個世紀——就是西周(前11世紀)——減去3個世紀(就是東周即春秋時期開始(前8世紀前771年)——再減去3個世紀(就是戰(zhàn)國時期開始(前5世紀前475年,進入封建社會)

      理解記憶: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權部分淪喪,區(qū)別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經濟上資本主義開始興起,但是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

      如何運用政治學原理分析歷史問題:

      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經濟基礎)——導致了“分封制無法維持下去”(上層建筑)——標志著奴隸制社會開始瓦解

      例二: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先進的生產力)的發(fā)展緩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

      例三:戰(zhàn)國時期,鐵器、牛耕的推廣(先進的生產力)——推動社會進步,要求建立新的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于是,封建性質的改革運動風起云涌。什么是中央集權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意義?

      (1)定義:指全國的軍政財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執(zhí)行中央政令。

      (2)特點:官僚機構組織嚴密,分工明確,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最終使最高統(tǒng)治權集皇帝于一身。

      (3)意義:

      (A)有利于鞏固封建統(tǒng)治,為歷代統(tǒng)治者繼承和發(fā)展。(歷代統(tǒng)治者都要加強中央集權)

      (B)有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保障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國家的獨立。

      主義與中央集權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中央集權是君主的前提和基礎,君主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目的都是為了保證中央和君主的絕對權利。

      秦始皇的功與過:

      功:(1)統(tǒng)一全國,建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

      (2)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3)政治經濟軍事思想上采取的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過:(1)大興土木,加重人民負擔,激化階級矛盾

      (修長城、酈山陵、阿房宮)

      (2)刑法嚴苛,賦稅沉重,暴政而亡

      (3)焚書坑儒

      郡縣制和分封制的不同點?

      1、基礎并不同:一個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一個按地域劃分。

      2、權利不同:一個是世襲,地方的小王國,一個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沒有封地有俸祿

      3、作用不同:一個容易形成地方割據(jù)勢力,一個能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

      皇權和相權之爭的原因和過程:

      原因:皇帝為獨裁統(tǒng)治歷代都采取削弱相權,分化相權直至廢除宰相的方法,以實現(xiàn)君主________。

      漢武帝——頻繁更換宰相,用“中朝”對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權一分為三

      宋代——參知政事,繼續(xù)分散相權

      明代——廢宰相,權分六部

      清朝——軍機處(標志________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頂峰)

      評價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亂

      2、東南——收復臺灣,設臺灣府

      3、西北——平定噶爾丹叛亂

      4、東北——收復雅克薩之戰(zhàn),簽定《尼布楚條約》

      5、漢化政策,

      6、加強蒙藏民族團結

      評價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勵精圖治,使唐朝社會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階級矛盾緩和,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的局面,這就為“開元盛世”的出現(xiàn)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民族關系上:唐太宗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加強了同周邊各族之間的聯(lián)系,加強了民族團結,促進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使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進入了鼎盛時期。

      3、對外關系上:唐太宗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對外來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針,這使中國文化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現(xiàn)了

      繁榮的局面,并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4、個人品質上: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納諫,具有很強的自我反省能力,成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對以后歷朝的治國策略產生了深遠影響。

      唐太宗的評價的采分點

      1、政治上:納諫、用人、貞觀之治、三省六部制、

      科舉制。

      2、經濟上:休養(yǎng)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調制、輕徭薄賦、“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則

      4、民族關系:“戰(zhàn)而后和”策略、“羈縻府州”設置、安西都護府、和親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團結政策

      5、對外關系:開放政策、大都會、鴻臚寺卿、玄奘取經、兼收并蓄方針、對日本朝鮮影響

      科舉制的“利”

      1、政治上: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于擴大和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

      2、教育上:促進了教育發(fā)展,尤其是文學的發(fā)展

      3、社會風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

      4、制度建設上:作為一種選官制度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公平公正的原則

      科舉制度的“弊”

      1、學科結構看:以儒教思想為核心、為重點,實際上這等同讓一個民族“偏科”近千年?!翱婆e”偏文舍理,這一點是很明顯的。假如沒有科舉制度設置的獨木橋,或許中國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會一樣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終發(fā)展出豐富多彩的自然科學。導致了近代科學落后于西方。

      2、考試內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嚴重束縛了

      學生的思想和創(chuàng)造意識,選拔出來的多是死讀書

      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擴大了統(tǒng)治階級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和他們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進教育發(fā)展,社會重學風氣形成。

      3、社會風尚:促成社會上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

      4、制度建設上:考試選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對公正公平

      弊:

      1、明清時期,八股取士,被選舉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讀書人成了統(tǒng)治者的奴仆。

      2、阻礙了近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學而優(yōu)則仕的人生觀和偏重社會科學,忽視自然科學的考試制度)

      “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和影響?

      原因:1、政治上;社會大變革大動蕩時期,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招賢納士。

      2、經濟上,鐵器牛耕推廣,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發(fā)展,提供物質條件

      3、科技上,天文學,醫(yī)學等科技取得較大進步

      4、文化上,私學興起,形成許多學者和思想流派

      影響:1、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2、諸子百家的學說在政治思想文化領域對后世影響深遠。

      古代中國科技發(fā)達的原因和明清落后的原因?與西方近代科技相比,中國古代科技發(fā)展的特點?

      (一)發(fā)達原因:1、政治上長期統(tǒng)一局面

      2、經濟上,農耕經濟繁榮

      (二)落后的原因:

      1、經濟上,小農經濟限制了對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

      科技發(fā)展缺乏社會和生產需求的動力

      2、政治上,君主________的束縛,阻礙科技進步

      3、思想上,教育上八股取士,忽視自然科學的教育,文字獄禁錮知識分子思想,科技發(fā)展缺乏人才培養(yǎng)的社會環(huán)境。

      4、對外政策:閉關鎖國,限制對外交流,阻礙進步

      5、文化傳統(tǒng)上,“重道輕器”,輕視科技發(fā)展,沒有形成嚴密的科學體系(4大發(fā)明看出理論不足)

      東西方科技發(fā)展比較:

      1、中:重視經驗。西:重視實驗

      2、中:重視綜合,西:重視分析

      3、中:重視實用,西:重視理論

      4、中:重視服務于農業(yè),西:重視服務于工業(yè)

      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比較?

      相同點;

      (1)范圍上——都屬儒學

      (2)主張——都屬唯心主義思想體系

      (3)目的——維護封建統(tǒng)治

      (4)地位影響——都是古代哲學的重大成就

      不同點:

      (1)對宇宙的構成,分別屬于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

      (2)道德主張,“天理”為行為規(guī)范“內心”自修,自省達到良知

      2中國近現(xiàn)代史

      一、近代中國維護主權的斗爭(必修一專題二)

      二、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必修一專題三)

      三、現(xiàn)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tǒng)一(必修一專題四

      四、現(xiàn)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必修一專題五)

      五、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必修二專題二)

      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必修二專題三)

      七、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必修二專題四)

      八、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必修三專題三)

      九、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必修三專題四

      十、現(xiàn)代中國的文化與科技(必修三專題五)

      十一、人物志(選修四單元四、五、六)

      五次侵華戰(zhàn)爭中的三次戰(zhàn)爭及影響

      1、‘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近代史開端,《南京條約》開始淪為半殖半封——(英國工業(yè)革命后需要打開中國市場)

      2、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馬關條約》資本輸出為主取代商品輸出為主(經濟侵略方式改變)(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進一步擴大海外市場)

      3、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辛丑條約》完全淪為半殖半封社會,清政府完全變成帝國主義侵華工具

      中國人民的愛國救國方案和斗爭

      1、1852—1864年,——農民階級救國——太平天國運動

      2、19世紀60—90年代——地主階級——洋務運動

      3、1898年——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梁)——戊戌變法

      4、1911年——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辛亥革命

      5、1915—1919年——資產階級激進派(陳獨秀、李大釗)——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

      6、1921年——1949年——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

      中國向西方學習實現(xiàn)近代化的進程

      1、地主階級(林則徐魏源)——學習西方軍事技術

      2、地主階級(洋務派)——學習西方軍事和民用工業(yè)

      3、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梁)——學習西方君主立憲政治制度(走日本人的路)

      4、資產階級革命派(孫)——學習西方的三權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走美國人的路)

      5、資產階級激進派(陳李)——學習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

      6、無產階級(共產黨)——學習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革命(走蘇聯(lián)人的路)

      從學習西方的“器物”——到學習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中國的近代化經歷了三個歷程

      孫中山為維護民主與共和進行了哪些斗爭?

      1、1911年——辛亥革命——________清王朝,建立共和國

      2、1913年——二次革命——反對袁世凱獨裁

      3、1915年——護國運動——粉碎袁世凱復辟帝制

      4、1917年——第一次護法運動——反對段祺瑞,維護《臨時約法》

      5、1920—1922年——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

      6、1924—1927年——國民大革命(國共合作反對北洋軍閥)

      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分段

      1、(1921——1924年)——建黨時期(2個大會1個綱領)

      2、(1924——1927)——第一次國內革命時期(即“國民大革命”時期)(統(tǒng)一戰(zhàn)線)

      3、(1927——1937年)——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或者叫“土地革命時期”)(井岡山道路、長征、遵義會議、西安事變)

      4、(1937——1945年)——抗日戰(zhàn)爭時期(2個戰(zhàn)役、1條統(tǒng)一戰(zhàn)線1個大會)

      5、(1946——1949年)——第三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即”解放戰(zhàn)爭時期“)

      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或者叫“工農武裝割據(jù)道路”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分期?

      1、(1949——1952年)——三年經濟恢復時期

      (1950——1953年)——三年抗美援朝戰(zhàn)爭

      2、(1949——1956年)——八年過渡時期

      3、(1956——1966年)——十年建設時期

      4、(1966——1976年

      5、(1976——1978年)——二年徘徊時期

      6、(1978年——今)——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即“改革開放時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

      1.閱讀材料:概括材料意思(或有一個意思,或有幾個意思);通過時間、人物等關鍵詞聯(lián)系課本知識,鎖定課本相關內容。

      2.設問:看是“表明”“體現(xiàn)”“原因”“目的”“影響”等。

      3.多管齊下,嘗試不同方法

      篩選法:根據(jù)審題,搞清楚題目的基本要求,根據(jù)基本要求,把四個選項一一過濾,直到找到正確的選項。

      重點突破法:在審題中確定關鍵詞后,如果對關鍵詞相關的史實了解清楚,那么可不用逐一考慮各個選項,而是直接確定正確答案。

      猜測法:如果對各個選項認識不清,無法確定正確的選項,可用猜測法,猜測時有以下規(guī)律:一般情況下,選項如果超出課本知識范圍或超出課表范圍,則為錯誤。

      3.選項:

      符合材料與課本知識,正確選項。

      程度詞,動詞太絕對,高幾率錯誤選項。

      不符合材料(腦補選項;本身正確但無關選項),錯誤。

      不符合歷史史實,錯誤

      邏輯以偏概全(孤證不立)、偷換概念、因果倒置等;錯誤

      4.看全選項,互相印證,得出正確選項。

      5.遵循理論,利用規(guī)律答題

      在常用方法的基礎上,可以根據(jù)平時掌握的相關歷史理論和規(guī)律及經驗來答題。例如,主觀原因為主,客觀原因為輔;經濟原因為主,政治軍事文化等原因次之;深層次原因為主,淺層次原因為次;生產力原因是根源等。

      高考歷史復習計劃范文

      一、明確計劃性、目的性和針對性

      這里明確計劃性、目的性和針對性既包含教師也包含學生。首先是教師,在省質檢之后,教師要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先進行整體規(guī)劃,具體每周的教學任務是什么,本周內學生要掌握的知識點有哪些,要采用什么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哪些能力。只有計劃性明確了,教學才能有條不紊,不會盲目,才能提前進行充分的備課,明確本節(jié)課的目的性:要學生掌握什么知識點,要學生掌握哪些做題的技巧,要培養(yǎng)學生的什么能力。而只有計劃性和目的性明確了,教學工作才能具有針對性,課堂教學才能具有有效性;如果計劃性和目的性不明確,會導致低效或者無效課堂,在高三的最后階段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是非??膳碌?,因此在高三復習的最后階段,歷史教師應具有明確的計劃性、目的性和針對性。

      其次是學生,高三學生在高考前最后沖刺階段也要有明確的計劃性、目的性和針對性。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作為高三學生要學會思考和總結,要能夠通過考試,查找自己的缺漏,懂得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最后沖刺階段的計劃,目的性明確了,課后復習也就有了針對性。

      二、回歸課本,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

      有的老師認為就剩下兩個多月了,學生通過一輪系統(tǒng)復習和應對考試的復習,基礎知識已經掌握得差不多了,最后這階段主要是重能力和技巧,基礎知識已經不重要了,我卻不以為然。對于像我們這樣的學校來說,由于學生高一、二年級的基礎知識薄弱,加上學生綜合素質較低以及學生的自覺性較差,這個時候學生基礎知識仍然很不扎實,特別是歷史時間和比較細小的知識點較為薄弱,知識沒有系統(tǒng)化,這些問題通過學生平時的作業(yè)以及考試反映出來還是比較普遍的,因此我們要指導學生回歸課本,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課堂進行小測還是很有必要的,一份歷史試卷100分,像我們這樣的學校平均分也就五十幾分,而基礎分至少也要60分,因此平時上課沒有必要拔得太高,只要能較好的落實基礎知識,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效果應該會不錯。

      三、梳理整合主干知識,理清線索,構建知識網(wǎng)絡

      由于新教材在內容上是按專題進行編排,所以在歷史知識的前后聯(lián)系方面有時顯得不連貫,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就要求我們在復習時構建知識網(wǎng)絡,小結時引導學生梳理本課的知識結構,而后進行前后聯(lián)系,提示學生了解本專題的知識體系,并且理解知識結構的關系。

      歸納與整理是高三學生在復習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歸納的過程中,要盡量做到專題化、系統(tǒng)化。根據(jù)各復習階段,可分別建立章節(jié)知識結構體系、單元知識結構體系、單元內專題知識結構體系、模塊式專題知識結構體系、熱點問題知識結構體系等。比如:人類社會歷史無論是哪一個歷史階段,都從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民族、外交關系、國際格局等方面表現(xiàn)出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把人類歷史打破時間空間界限分類為政治文明史、經濟文明史、思想文化史等三大方面。

      四、科學訓練,進一步消化與鞏固知識

      (1)掌握各種類型題目的解題方法和技巧

      選擇題,要仔細審題,看清題干和選項,讀懂材料,分析歷史事件和現(xiàn)象的本質,由表及里,去偽存真;在解答材料解析題時,我們要求學生可用以下的套路解題:第一,先看材料出處;第二,再審問題,列出問題要點;第三,帶著問題審材料;第四,問題中有“根據(jù)材料”的,答案從材料中得出;“結合材料”的答案從材料和我們所學知識中求得。

      (2)習題訓練要有選擇性,訓練后要有針對性的評析

      文科歷史試題可渭浩如煙海,訓練是有必要,但要有選擇性、針對性,不宜過多過濫。課堂練習要有層次性,教師要根據(jù)本班學生的知識水平來練習,使不同的學生在課堂中有不同的發(fā)展。練習要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既要讓差生“吃好”,又要讓優(yōu)等生“吃飽”,練習要有基礎題,也要有發(fā)展題,還要有提高題,以適應不同層次、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的學習要求。

      學生訓練后,教師還要認真閱卷分析學生存在的問題,在講評時,不僅要講正確答案,更重要的是評講審題、解題方法,明晰解題思路,分析錯誤原因;還要注意講評時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在適當或關鍵時刻給予引導,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全程、全員、全面地參與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總結反思,防止類似錯誤再犯

      在高三的學習生活中,考試既是學生必須面對的一道關口,也是檢驗他們學習效果的最有效的方法??荚囍螅瑫性S多的思考或經驗教訓,要反思其成敗得失的原因。特別是平時做錯的題目,更要反思其錯的原因在哪里,這樣才會針對性的在以后的復習中改進。比如:學生可以建立一個錯題集,將平時做練習或者考試中做錯的題摘抄下來,寫在一個本上。先記錄失分的原因,然后再重新仔細地做一遍,最后總結以后解答此類時應該注意或應引起高度重視之處,有時看錯題會比做套題成果更顯著。

      五、加強個別輔導

      202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