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小學語文說明文方法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解說事物或實例的特征和本質,一般按照空間、時間、事理順序排序語句。說明文具有條理清楚、結構嚴謹?shù)奶攸c。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線,理清層次結構,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被說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質?!敖裉煨【幗o大家分享一些四年級小學語文說明文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四年級小學語文說明文方法
一、抓住課文主線,理清篇章層次
說明文具有條理清楚、結構嚴謹?shù)奶攸c。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線,理清層次結構,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被說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質。
1、理清課文的整體層次。說明文的層次結構是有規(guī)律的,通常是根據(jù)事物的特征,分層次、逐步進行說明。教學時,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理清課文的層次結構。一般說來,說明某一事物作用的文章,常常按照先主后次的順序組織內容;說明某一事物發(fā)展過程的文章,則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組織內容;說明比較復雜的事物的文章,通常要先將事物分成幾個部分,然后再分別對各部分進行說明。
理清說明文的層次結構,還可以采用抓文題的方法。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富饒”是課文的主線。第一自然段先總寫“風景優(yōu)美,物產(chǎn)豐富”,接下來寫海水、海底、海灘、海島的富饒。因此,抓住標題中“富饒”一詞,課文的層次結構就清楚了。
2、理清段落的說明層次。一般的說明文在結構上是按照一個自然段闡述事物的一個方面來進行說明的,而且通常在段首提出說明重點,然后再進行具體說明。因此,抓住這一特點,也有助于理清說明文的結構層次。
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第二段寫海水,第三段寫海底,第五段寫海灘上……而且在每一段的第一句話中就揭示了這一段要說明的中心,這就鮮明地反映了說明文內容組織的一個特點。
二、學習課文語言,了解敘述方法
說明文中的語言文字一般都具有簡單明了、準確周密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先理解所學課文的語言特點,根據(jù)具體的文字來理解被說明事物的特點。
1、學習比較的方法。用比較方法,訓練學生體會說明文語言周密性的特點,可采用加詞、換詞、去詞的方式進行。例如,在《趙州橋》一文中,“它是隋朝石匠李春設計和參加建造的”一句,如果把“參加”和“設計”順序對調,或者去掉“參加”一詞,表達的意思就和事實不符。在教學中,教師可設計這樣的比較訓練,讓學生體會說明文語言嚴謹和周密的特點。
2、學習舉例子的方法。說明文中常常運用舉例子的方法對事物進行說明,這樣不僅清楚、具體,同時還有很強的說服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作者運用的具體事例說明了什么問題,理清例子同被說明事物間的關系,學習說明的方法。
3、學習列數(shù)字的方法。運用準確、具體的數(shù)字說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質,是說明文常用的方法。比如《趙州橋》第二自然段的“趙州橋長50多米,有9米寬”“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橫跨在37米寬的河面上”兩句,就用數(shù)字具體地描述橋的長、寬和河面的寬,寫出了橋的大小。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列數(shù)字的方法對于說明文的必要性。
三、利用現(xiàn)代技術,提高課堂效率
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幫助學生理解說明文中的內容。比如,可以將說明文中比較抽象的部分內容、概念通過多媒體演示的方法變得形象化、具體化、生動化,并帶給學生視覺沖擊,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化繁為簡,也避免了浪費課堂時間,學習效果也會更好。在利用輔助教學工具時,教師要注意選取那些學生感興趣的、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內容,以學生為主體,營造教學情境,還可以適時補充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加大課堂教學的容量。
進行說明文教學時,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很重要,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理解相關知識,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又可以把傳授知識、激發(fā)興趣、發(fā)展思維能力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
2四年級小學語文說明文方法
一、嚴格按照要求,制定教學目標
教學說明文,關鍵是弄清說明文的教學目標。我認為,說明文有兩類教學目標:
1、一般教學目標。即識字寫字、學句寫句、朗讀默讀、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等,這是教學任何一篇課文要實現(xiàn)的教學目標,教學說明文也不例外。
2、特殊教學目標。即學會閱讀、寫作說明文這種特殊的文體。課程標準對高年級的說明文教學提出如下明確要求:“閱讀說明文,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這句話對說明文教學提出了兩點要求:一是抓住要點,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抓住要點”與課標在中年級提出的“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要求有近似之處,但要求更高一些,要分點說出全文的主要內容及分點說出某些段落的主要內容。因為說明文大多是按若干要點組織文章思路的,抓住了要點,就抓住了文章的綱領。抓住了綱領,就大體把文章讀懂了,把文章的結構弄清楚了。
“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對于小學生來說,主要是了解“下定義”、“列數(shù)字”、“舉例子”、“分類別”、“作比較”等方法,并初步學會運用。
二、審視說明對象,整體感知課文
1、抓特征的典型性。說明事物的文章,是為了使人們了解某一事物的性質或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作者怎樣才能把某一事物說得準確、清晰,讓人們了解它呢?抓住事物的特征是一種主要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特征,這是它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標志。所以,只有抓住說明事物的特征,才能使人們對某一事物獲得深刻的認識。
教學說明文,首先讓學生通讀課文,然后教師可啟發(fā)學生思考:文章的說明對象是什么?出示之后就該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是抓住事物的哪些特征來說明事物的。可以直接揭示,也可以讓學生加修飾語揭示特征。
如教《神奇的克隆》一課,可以把“神奇”作為教學主線。在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悟的基礎上,“把握特征的典型性”可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第一步,立足全文抓特征,作者寫克隆,是抓住哪幾個部分表現(xiàn)克隆的“神奇”?第二步,學習克隆是什么,引導學生抓住各段的要點,作者寫克隆的神奇,是抓住哪幾個要點寫的?第三步,讓學生自學其余各段,抓住“神奇”體會克隆的意義。這樣自始至終圍繞事物特征的典型性來教來學,學生既可以學會抓事物特征的典型性,又可以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還可以提高思維能力,掌握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可謂一舉四得。
2、抓結構的條理性。人們接受知識是按一定認識過程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而逐步深化的,說明文在結構方面就必然突出事物內在的條理性,以顯示事物之間存在的邏輯聯(lián)系。言之有序,條理清晰,則體現(xiàn)了說明文的特征。因此,分析說明文就要注意理清作者構思的邏輯順序把握文章的結構特色。
說明文的結構是作者運用語言材料說明事理的整個過程中所做的部署安排,但作者所用的材料不是隨意堆砌的,而是圍繞文章的中心按照一定的條理順序,有目的有步驟地組織起來的。就是說要層次清晰,言之有序。就其材料的結構組織來說,有的按時間順序,如《煙臺的?!返任?有的按空間順序,如《大自然的文字》等文;有的按邏輯順序,如《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等文;有些比較復雜的說明文,往往幾種形式綜合運用。
另外,分析文章結構,不僅要使學生清楚文章材料安排的先后順序,更重要的是要弄清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其作用是什么,深刻理解文章在結構安排上的科學性和邏輯性,真正把握說明文言之有序、條理清晰的結構特色。
三、深入研讀課文,體會文章特點
1、抓說明方法的多樣性。說明的方法是一篇說明文的表達技巧因素。常用的說明方法主要有:下定義、分類別、舉例子、作比較、列數(shù)字、引資料、列圖表等。教學說明文,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弄清說明方法,掌握說明技巧,形式說明能力。
一篇說明文,往往靈活地運用多種說明方法。在教學時要根據(jù)文章的特點,分清主次,著重分析在文章中占主要地位的方法,探討其精妙所在。例如《麋鹿》可重點分析作比較、列數(shù)字的方法;《神奇的克隆》可以主要分析舉例子、作比較的方法等。
進行說明文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能找出文章中采用了幾種說明方法上,更重要的是把特定的事物、特定的說明目的和相應的說明方法聯(lián)系起來,探討文章為什么使用這種說明方法。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大量采用數(shù)據(jù)說明埃及金字塔的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既準確地反映了事物本身的情況,顯示了科學研究的嚴密性,又給人以翔實可信之感,還避免了抽象、浮泛以至于冗贅的說明。此外,還可引導學生探討怎樣綜合地運用多種說明方法,更好地說明事物,闡明事理。
2、抓說明語言的靈活性。說明文的語言,要求準確、嚴密、簡潔、明晰,并且要盡量生動形象,富于情趣。
準確、嚴密。說明文的語言最根本的特點是準確、嚴密,因為只有用語準確嚴密才能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才能保證內容的科學性。例如《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中有這樣一段文字:“隕石的水分比較少,而彗星本身大多是些大冰塊,含有豐富的水。也許是持續(xù)了數(shù)億年的彗星和隕石風暴,給兄弟倆送去了最初的水?!边@里運用了“大多”、“也許”、“數(shù)億年”等詞語,就準確嚴密地說明了火星上水可能的來源。
簡潔、明晰。無論是介紹浩瀚的宏觀天際,還是解釋纖細的微觀世界,欲清楚明白地述說古今中外之事物與事理,就要有簡潔、明晰的語言。如《學與問》一文,作者在總結觀點時,用了“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用語簡潔、明晰,使讀者對文章的觀點有了清楚的認識。
3四年級小學語文說明文方法
一、比較品評,感知文體特點
說明文教學如何“識文辨體”,特級教師姜茗芳老師在執(zhí)教《太陽》一課所用得“比較法”則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的。課始,姜老師就出示巴金的《海上日出》片斷,教師滿懷深情地朗誦了這段優(yōu)美的文字后,讓學生暢談感受。然后讓學生自由朗讀感受文字的優(yōu)美,同學們沉浸在文章優(yōu)美的“畫面”中。如此品味,實則在學生心中樹立了一面鏡子。接著,姜老師話鋒一轉:“那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太陽》,它的語言又會給我們什么感覺呢?大家走進課文好好地念一念,感受一下?!睂W生興致盎然地自由朗讀了課文之后不約而同地有了這樣的感受:整篇文章感覺硬梆梆的,很單調。于是,姜老師水到渠成地引導學生感知《海上日出》是篇寫景散文,而《太陽》是一篇說明文,他們各自有各自的特點。姜老師開課即選了巴金的《海上日出》這樣的美文讓學生感受,通過與《太陽》的一番比較,引領學生發(fā)現(xiàn)兩者在體式和風格上的明顯差異。我在教學《太陽》時,也采取了姜老師的方法,通過兩篇不同文體的閱讀,沒有說教,也沒有灌輸,不經(jīng)意的安排中,學生通過比較明白了:什么是科學家,什么是文學家;什么是科學小品文,什么叫真正的文學散文。
二、探究感悟,了解說明方法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特點,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說明文的教學不僅僅要使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所了解,更主要的是通過對文本內容的學習,明白課文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來說明介紹的,懂得如何閱讀這類文章,為寫作這類文章打下基礎。因此,了解說明方法應是說明文教學的根本?!短枴芬晃倪\用的說明方法很多,有列數(shù)字、舉例子、作比較等,把太陽遠、大、熱三個方面的特點及其與人類的密切關系等方面的知識,說得既通俗又具體,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在教學中,辨析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很容易,理解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則需要聯(lián)系所說明的事物特征去感悟、品味。
課堂上,我成功的扮演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引領學生探究、感悟,從語言文字中捕捉說明方法,了解說明方法。在梳理課文內容之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覺得課文哪些地方寫得不錯,就在那個地方打上一個五角星?!边@些教學步驟與手段將枯燥的說明方法的學習融化在語言文字中。學生迅速地捕捉到文字的脈搏,將文中用了舉例子、列數(shù)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及用詞準確的句子找出來,我隨機引導學生將說明方法提取出來,并由學生板書、小結。
在此過程中,我對說明方法表達作用的進行了點撥,其中當學生說到“課文還形象地把太陽的溫度寫出來了,他說太陽的表面溫度有6000℃,讓人一聽就感到很熱”時,我順水推舟:“你怎么會感到熱?6000℃,你想到了什么?”學生有的說:“夏天,30℃就熱了”;有的說:“鋼鐵碰到都會變成汽。”一個抽象的數(shù)字,通過意、象的轉換,變成了具體形象的畫面,學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它的表達作用。通過如此引導學生自讀、探究、感悟來體會作者使用說明方法的精妙之處和文字巨大的表現(xiàn)力,領悟語言準確、生動、簡潔之美,可謂獨具匠心。
三、朗讀品味,感受語言特質
在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擔心學生不能深刻地理解課文,所以抓緊時間用來講解課文中所謂的知識點。這樣,只會剝奪學生主體參與的機會,往往事倍功半。學生對字詞的敏感主要是讀出來的,所以如果教師能通過恰當?shù)恼Z言進行引導,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領悟說明文語言的嚴謹、準確和科學性,效果比單純地分析課文要好得多。
在學生初步了解了課文所用的說明方法后,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1~3自然段,從讀中感受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并布置朗讀任務:把特點通過讀表現(xiàn)出來。由于之前學生對文章的特點和表達方式有了初步直觀的認識。因此,學生在朗讀時已觸摸到文字的“溫度”,自己的感情也自然流露在朗讀中。在學生朗讀時,我又巧妙地對語言特點進行點撥。隨后,我還通過讓學生同桌互讀、互評的方式,通過師生合作讀的方式讓學生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特質,理解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一個數(shù)字、一個舉例、一個比方,都在學生在朗讀中成為他們對文字宣泄的載體。既讓學生感受了說明文語言的特質,也豐富了學生的語感。
四、遷移運用,活化語言內存
語言積累的充足性是對語言的數(shù)量而言的,學生只有在大腦中儲備足夠數(shù)量的語言材料,才能保證運用時隨意支取,保證語言表達的準確、生動、精練。說明文中同樣有一些值得感悟、積累的語言材料。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激勵學生將新的語言組塊加以運用,變成自身的語言。另外,我在帶領學生感受“太陽與我們的關系”一部分中,我及時地出示了:“太陽雖然離我們很遠,但是它和我們的關系卻非常密切,但是它和我們的關系卻非常密切,這個補充說話練習。
此時,學生在課文中感知到的信息,一下子就有了抒發(fā)的平臺,學生們將課文中的內容實現(xiàn)遷移,都自然地流露到自己的語言中。但這只是第一個層次,我又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談談課文中沒有寫到的知識。學生的思路被充分的拓開,紛紛暢談太陽能在生活中的作用。如此,一個說話練習,將太陽與我們人類的關系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課文的語言已轉化為學生的語言,課文的情感已轉化為學生的情感,既深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內化了課文的語言。如此,將課文內容的遷移、情感的表達承載在語句運用中,落實在語言表達的積淀中,可謂一舉多得。
4四年級小學語文說明文方法
一、創(chuàng)建情境,激發(fā)情感
興趣和愛好是小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chuàng)設的各種教學情境,滲透的情感教育,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對于這樣枯燥的說明文,我們尤其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導入新課時,首先運用現(xiàn)代多媒體電腦為學生播放有關大海的錄像,讓學生欣賞大海美麗的景色。在一個有靜、有動、有聲、有色的教學情境中,激發(fā)了學生對大海的探究的欲望,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接著,就及時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設計問題:如果有機會想不想去看一下大海?你能用一個詞形容你心中的大海嗎?讓學生大膽想象,大膽猜測,教師再不失時機地表揚激勵學生。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課文的熱情。
二、朗讀品味,感受語言特質
在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擔心學生不能深刻地理解課文,所以抓緊時間用來講解課文中所謂的知識點。這樣,只會剝奪學生主體參與的機會,往往事倍功半。學生對字詞的敏感主要是讀出來的,所以如果教師能通過恰當?shù)恼Z言進行引導,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領悟說明文語言的嚴謹、準確和科學性,效果比單純地分析課文要好得多。在學生初步了解了課文所用的說明方法后,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1~3自然段,從讀中感受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并布置朗讀任務:把特點通過讀表現(xiàn)出來。由于之前學生對文章的特點和表達方式有了初步直觀的認識。因此,學生在朗讀時已觸摸到文字的“溫度”,自己的感情也自然流露在朗讀中。在學生朗讀時,我又巧妙地對語言特點進行點撥。隨后,我還通過讓學生同桌互讀、互評的方式,通過師生合作讀的方式讓學生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特質,理解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一個數(shù)字、一個舉例、一個比方,都在學生在朗讀中成為他們對文字宣泄的載體。既讓學生感受了說明文語言的特質,也豐富了學生的語感。
三、比較品評,感知文體特點
說明文教學如何“識文辨體”,特級教師姜茗芳老師在執(zhí)教《太陽》一課所用得“比較法”則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的。課始,姜老師就出示巴金的《海上日出》片斷,教師滿懷深情地朗誦了這段優(yōu)美的文字后,讓學生暢談感受。然后讓學生自由朗讀感受文字的優(yōu)美,同學們沉浸在文章優(yōu)美的“畫面”中。如此品味,實則在學生心中樹立了一面鏡子。接著,姜老師話鋒一轉:“那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太陽》,它的語言又會給我們什么感覺呢?大家走進課文好好地念一念,感受一下?!?/p>
學生興致盎然地自由朗讀了課文之后不約而同地有了這樣的感受:整篇文章感覺硬梆梆的,很單調。于是,姜老師水到渠成地引導學生感知《海上日出》是篇寫景散文,而《太陽》是一篇說明文,他們各自有各自的特點。姜老師開課即選了巴金的《海上日出》這樣的美文讓學生感受,通過與《太陽》的一番比較,引領學生發(fā)現(xiàn)兩者在體式和風格上的明顯差異。我在教學《太陽》時,也采取了姜老師的方法,通過兩篇不同文體的閱讀,沒有說教,也沒有灌輸,不經(jīng)意的安排中,學生通過比較明白了:什么是科學家,什么是文學家;什么是科學小品文,什么叫真正的文學散文。
四、探究感悟,了解說明方法
說明文的教學不僅僅要使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所了解,更主要的是通過對文本內容的學習,明白課文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來說明介紹的,懂得如何閱讀這類文章,為寫作這類文章打下基礎。因此,了解說明方法應是說明文教學的根本。《太陽》一文運用的說明方法很多,有列數(shù)字、舉例子、作比較等,把太陽遠、大、熱三個方面的特點及其與人類的密切關系等方面的知識,說得既通俗又具體,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在教學中,辨析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很容易,理解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則需要聯(lián)系所說明的事物特征去感悟、品味。
課堂上,我成功的扮演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引領學生探究、感悟,從語言文字中捕捉說明方法,了解說明方法。在梳理課文內容之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覺得課文哪些地方寫得不錯,就在那個地方打上一個五角星?!边@些教學步驟與手段將枯燥的說明方法的學習融化在語言文字中。學生迅速地捕捉到文字的脈搏,將文中用了舉例子、列數(shù)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及用詞準確的句子找出來,我隨機引導學生將說明方法提取出來,并由學生板書、小結。
五、回歸整體,品味語言
讓學生在理解內容、弄清思路、明確說明方法的基礎上體會說明文的語言特點。要求學生通讀全文,也可選取比較經(jīng)典的段落讀,讓學生邊讀邊找出具有說明文語言特點的字、詞、句等,加以賞析。以《海的顏色》為例:作者經(jīng)過觀察后得出一個什么結論呢?請大家輕聲朗讀第9自然段,說說你的看法,然后引讀,揭示首尾呼應的寫法,聯(lián)系上文體會它的好處。然后讓學生通讀全文,你發(fā)現(xiàn)這種說明文在寫法上還有什么獨特之處?這個活動要預留出比較寬裕的時間,讓學生靜思默想,細細品味欣賞。比如“關聯(lián)詞語”,在介紹渤海灣的海的顏色富于變化的時候,用了四個“因為”使說明的層次分明;比如,在說明語言上,“可能”這樣的詞語使語言嚴密準確,讓人感受到作者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通過回顧整體,在說明文的知識學習和運用上,我們就可以達到“窺斑見豹”的效果。
六、有效拓展,學會表達
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書本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說明文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文本的特點,適度拓展,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學會在語言實踐活動中活用說明方法,提升語言的表達能力。從科學知識維度出發(fā),從內容上關照,拓的是課本內容。通過實踐,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豐富更立體的感知。從語言學習緯度出發(fā),發(fā)展語言。科普文中也有文本的空白點,在空白點進行拓展,引導學生利用習得的表達方法進行仿寫。從教學活動形式上拓展。教學時教師還可以舉辦讀書會、演講會、圖片展等語言實踐活動,落實大語文教學觀,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