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_元宵節(jié)的習俗起源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春燈節(jié)、小正月、元夕節(jié)。元宵節(jié)是春節(jié)后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由于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于元宵節(jié)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下面小編整理元宵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_元宵節(jié)的習俗起源,歡迎閱讀。
1.元宵節(jié)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于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jié)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節(jié)“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jié)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愿女兒孕期平安。
3.元宵節(jié)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于很多的地方。
4.元宵節(jié)舞獅子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jié)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
5.元宵節(jié)猜燈謎
每逢元宵節(jié),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xiàn)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6.元宵節(jié)踩高蹺
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fā)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7.元宵節(jié)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8.元宵節(jié)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jié)夜婦女相約出游,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并占眾事。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真實地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農歷的正月十五舉行。養(yǎng)蠶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傳說這樣做,本年的老鼠就不會吃蠶寶寶。
吃元宵。元宵是一種帶餡兒的甜食,是由糯米粉加上甜的餡料制成。元宵節(jié)就是因此食品得名。元宵的烹制方法十分簡單,將元宵倒入裝滿沸水的鍋中煮幾分鐘即可。清朝時期,符曾的《上元竹枝詞》寫出當時的元宵的餡、米:“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崩钫{元的《元宵》詞則描繪了南方元宵節(jié)的場景:“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圓。”
猜燈謎。此活動起源于宋朝。燈籠的所有者將謎面寫在一張紙條上,然后將紙條展示在燈籠上。假如賞燈者猜出謎語,就將紙條取出,然后找燈籠所有者確認答案。猜對的話,他們就可以領取一份小禮品。由于這種活動十分富有情趣與智慧,很快在民間流傳開來。
放煙火。元宵節(jié)的白天會有舞龍舞獅、劃旱船、扭秧歌、踩高蹺。而夜里除了燈會,就數(shù)焰火最好看了。當新年首個圓月升上夜空時,人們都會因燃放的煙火和空中的明月而興奮不已。
中國情人節(jié)。古代由于封建禮教束縛,男女之間平日里難以謀面。于是,這些少男少女們好不容易盼來個可以自由活動的機會。少女們急切切更衣梳妝,借著觀燈會情郎。宋代歐陽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弊x來不免讓人心生悵惘。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也描繪有此情此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p>
此外還有辦社火、走百病、耍獅子、舞龍燈、迎紫姑等。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元夜、燈節(jié)。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chuàng)建《太初歷》,將元宵節(jié)列為重大節(jié)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shù)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jié)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
元宵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有了。據(jù)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jīng)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jié)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jié)"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后來節(jié)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jié)"。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xù)的慶?;顒油葡蛴忠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元宵在早期節(jié)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jié)。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為人所知。
元宵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