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高清vr播放在线观看,欧美亚洲精品免费,欧美日韩天堂在线视频,午夜福利小视频

      學習啦>語文學習>語文教材>

      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時間: 明敏1093 分享

        文言文是中考語文里的必考考點,一般中考會考文言文的哪些知識呢?下面是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考文言文知識點,希望大家可以幫助到大家!

        中考文言文知識點(一)

        識記—詞語、句子翻譯

        1.準確掌握《中考說明》規(guī)定的16篇文言文的翻譯,尤其是一些重點實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重點的句子(倒裝、被動、省略、判斷句等)

        2.重點詞語分類總結(jié),借助類型、用法的理解,記憶正確釋義。

        識記能力

        準確翻譯詞語句子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詞語翻譯

        (一)通假字:

        孰視之:孰,同“熟”,仔細。

        (二)古今異義詞:

        1.今齊地方千里地方古:土地方圓。

        2.宮婦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近侍,近臣。

        3.明日,徐公來明日古:第二天。

        4.能謗譏于市朝謗譏古:批評議論。

        (三)詞類活用

        1.鄒忌修八尺有余——修:長,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朝:在早晨。服:穿戴。

        3.私我也——私:偏愛。

        4.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5.聞寡人之耳者——聞:使……聽到。

        6.吾妻之美我者——美:以……為美,認為……美。

        中考文言文知識點(二)

        其他重要實詞

        1.鄒忌諷齊王納諫:諷,用暗示、比喻之類的方法,委婉地規(guī)勸。納諫,接受規(guī)勸。

        2.而形貌昳麗:光艷美麗。

        3.窺鏡:照鏡子。

        4.旦日:明天。這里指第二天。

        5.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遠遠地不如。

        6.四境之內(nèi):全國范圍內(nèi)(的人)。

        7.謗譏于市朝:謗,指責別人的過錯。譏,諷刺。市朝,公共場合。

        8.時時:不時,有時候。

        9.間進:偶爾進諫。間,間或、偶爾。

        10.期年:滿一年。

        句子翻譯

        (一)特殊句式:

        1.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判斷句

        譯文: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

        2.忌不自信——賓語前置

        譯文: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漂亮

        3.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省略句

        譯文: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邊來,鄒忌同他坐著閑聊。

        (二)其他重要語句翻譯。

        1.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

        2.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個美?孰與,用于比較。孰,誰,哪一個

        3.又弗如遠甚:又遠遠地不如。

        4.皆以美于徐公:都認為(我)比徐公美。以,以為,認為。

        5.謗譏于市朝:在公眾場所議論(君王的缺點)。

        6.皆朝于齊:都到齊國來朝見(齊王)。

        7.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這就是所說的在朝廷上戰(zhàn)勝(別國)。

        理解概括能力

        在翻譯全文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

        理解、概括的各種方法與現(xiàn)代文閱讀相同。

        寫了什么:內(nèi)容概括(人事景物情)

        為什么寫:中心理解(情思理)

        怎樣寫的:寫法特色(各種寫作方法)

        中考文言文知識點(三)

        文言文通假字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è):通"悅",愉快。

        2、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

        女:通"汝",你。知:通"智",聰明。

        3、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還:通"旋",回轉(zhuǎn),掉轉(zhuǎn)。

        4、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齊:通"劑"。

        5、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樂羊子妻》)亡:通"無"。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亡:通"無"。

        7、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為學》)屏:通"摒"。

        8、對鏡帖花黃。……火伴皆驚忙。(《木蘭詩》)帖:通"貼"?;穑和?quot;伙"。

        9、無他,但手熟爾。(《買油翁》)爾:通"耳",相當于"罷了"。

        10、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李清照)爭:通"怎"。

        11、路轉(zhuǎn)溪頭忽見。(《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xiàn)"。

        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xiàn)"。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見:通"現(xiàn)"。

        12、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傷仲永》)扳:通"攀",牽,引。

        14、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

        16、一厝逆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那:通"哪",怎么。

        18、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闕:通"缺"。

        19、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閑情記趣》)強:通"僵",僵硬。

        20、儐者更道,從大門入。(《晏子故事兩篇》)道:通"導",引導。

        21、縛者曷為者也?(《晏子故事兩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與熙也。(《晏子故事兩篇》)熙:通"嬉",開玩笑。

        23、飾以玫瑰,輯以翡翠。(《買櫝還珠》)輯:通"緝",連綴。

        24、此何遽不為福乎?(《塞翁失馬》)遽:通"詎",豈。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輸》)距:通"拒",擋。

        26、公輸盤詘,而曰……(《公輸》)詘: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衡:通"橫"。

        困于心,衡于慮。(《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衡:通"橫",梗塞,這里指不順。

        29、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甫:通"父"。

        3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簡:通"揀",挑選。

        3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錯:通"措"。

        32、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倉:通"蒼"。

        33、數(shù)至八層,裁如星點。(《山市》)裁:通"才",僅僅。

        34、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適:通"謫"。

        35、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

        36、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以:通"已"。

        37、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陳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綺繡。(《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

        3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食:通"飼",喂。

        39、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材:通"才"。

        40、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41、自余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記》)僇:通"戮",遭到貶謫。

      3627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