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相關問題的論文
促進全社會食品安全質量的提高,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長久之計。學習啦小編在此整理了關于食品安全相關問題的論文的資料,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食品安全相關問題的論文1
一、引言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發(fā),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食品安全與人類的健康息息相關,因此對于食品領域的專利審查,不僅要考慮技術方案的新穎性、創(chuàng)造性和實用性,技術方案中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是審查的重點內容之一。做好食品領域專利申請的安全性審查,能夠避免引起公共安全問題的專利被授權,在專利這個層面上為食品安全把關。近年來食品創(chuàng)新大量涌現,很多申請人在撰寫申請文件時缺乏查詢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意識,有些申請存在危害公眾健康的問題,因此做好食品領域專利申請的安全性審查工作尤為重要。
二、審查中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guī)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以下簡稱專利法)第五條第一款規(guī)定:對違反法律、社會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不授予專利權。對食品領域而言,相關的法律主要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但上述法律就食品安全的內容僅做了上位的規(guī)定,具體規(guī)定通過實施條例、部門規(guī)章和強制性標準等形式發(fā)布。這些內容共同構成了我國食品安全監(jiān)管體系。專利法第五條第一款所指的法律僅限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頒布的法律,不包括行政法規(guī)和規(guī)章,但是對于食品而言,行政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及部分強制性標準中命令禁止的行為必然是危害公眾健康的行為,即屬于妨害公共利益的情形,應當給予高度重視并保持敏感。筆者對專利審查中常用的現行有效的法規(guī)、標準及公告進行了梳理,如下所示:GB2760-2014《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14880-201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營養(yǎng)強化劑使用標準》。GB10770-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嬰幼兒罐裝輔助食品》。GB10769-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GB10765-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嬰兒配方食品》。GB10767-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較大嬰兒和幼兒配方食品》。GB26687-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復配食品添加劑通則》?!妒称分锌赡苓`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1~6批)?!都仁鞘称酚质撬幤返奈镔|名單》、《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質名單》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單》((衛(wèi)生部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衛(wèi)法監(jiān)發(fā)[2002]51號)中涉及)?!侗=∈称分锌赡芊欠ㄌ砑拥奈镔|名單》(第一批)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督乖陲暳虾蛣游镲嬘盟惺褂玫乃幬锲贩N目錄》(農業(yè)部公告第176號)。《淘汰獸藥品種目錄》(農業(yè)部公告第839號)?!妒称穭游锝玫墨F藥及其它化合物清單》(農業(yè)部公告第193號)?!讹暳咸砑觿┌踩秤靡?guī)范》(農業(yè)部公告第1224號)。需要說明的是,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標準、公告都是動態(tài)的,需要在審查時留意相關部門網站,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部、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等部門網站的最新規(guī)定。
三、專利審查中關于食品安全的審查思路
審查發(fā)明創(chuàng)造本身的目的及手段是否違法案例1:一種提高牛奶中氮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說明書中記載了此方法成本低廉,可有效提高牛奶的蛋白質檢測量。案例分析:三聚氰胺是廣泛用于各種塑料、板材、涂料、電木、阻燃劑中的一種化學物質,是非食品原料,且有毒性。該案中加入三聚氰胺的目的是以次充好,且其手段是“用非食品原料生產食品”并且該食品“可能危害人體健康”,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三條的規(guī)定。結論是,該發(fā)明創(chuàng)造與法律相違背,屬于違反專利法第五條第一款違反法律的情形,不能被授予專利權。當技術方案中涉及不常用的原輔料或添加劑當涉及的物質是一種化合物時,對于食品,優(yōu)先查閱GB2760-2014《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了解其是否屬于批準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其允許的最大添加量是多少。如果沒有檢索到,可查閱《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1~6批)及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發(fā)布的《易非法添加的物質目錄》,看其是否為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對于飼料,優(yōu)先檢索《禁止在飼料和動物引用水中使用的藥物品種目錄》、《淘汰獸藥品種目錄》、《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他化合物清單》及《飼料添加劑安全食用規(guī)范》。案例2:一種果蔬酵素組合物,其中使用的原料含有硼酸。案例分析:硼酸在GB2760-2014《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查不到,不屬于批準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在《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中可以查到,屬于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硼酸能從胃腸道、漿粘膜以及損傷的皮膚被迅速吸收,可因內服或局部應用而發(fā)生中毒,因此硼酸應用于食品中,會對人體食用安全造成隱患,因此該技術方案的實施將會危害公眾健康,屬于專利法第五條第一款妨害公共利益的情形,不能授予專利權。案例3:一種枇杷蜂蜜,包括重量份4%~7%的日落黃。案例分析:日落黃作為一種黃色增色劑,是可以用于食品和飼料中的,其可以在GB2760-2014《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查找到。但是,標準GB2760-2014中規(guī)定,在水果調味糖漿中日落黃的最大用量是0.5g/kg、其他調味糖漿中日落黃的最大用量是0.3g/kg;在所涉及的食品中,日落黃的最大用量范圍在0.02g/kg~0.5g/kg,而該案中日落黃的用量經過這算后為40g/kg~70g/kg,可見其用量遠遠大于標準GB2760-2014的規(guī)定。檸檬黃、日落黃等人工合成色素是從煤焦油中提取的,或是以芳烴類化合物為原料合成的,對人體健康的風險高于天然色素,消費者如果長期或一次性大量食用檸檬黃、日落黃等色素含量超標的食品,可能會引起過敏、腹瀉等癥狀,當攝入量過大,或超過肝臟負荷時,會在體內蓄積,對肝臟、腎臟造成一定傷害,會危害公眾健康,屬于專利法第五條第一款妨害公共利益的情形,不能授予專利權。當涉及的物質是一種植物原料時,可以優(yōu)先查閱《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質名單》、《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質名單》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單》以及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食品安全標準與檢測評估司專題區(qū)的“新食品原料等名單匯總”了解其是否被允許或禁用于食品。案例4:一種供炎性腸病患者食用的五谷雜糧全營養(yǎng)配方食品,其中用到的中藥提取液中含有以為中藥“罌粟殼”。案例分析:經查閱,“罌粟殼”屬于保健品禁用物品。長期食用含有罌粟殼的食物會產生成癮性不良反應,損害人們的健康,屬于專利法第五條第一款妨害公共利益的情形,不能授予專利權。當食品或飼料中涉及添加營養(yǎng)素當食品或飼料中涉及添加營養(yǎng)素(尤其是微量元素、脂溶性維生素等),其添加是否超標,優(yōu)先查閱GB14880-201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營養(yǎng)強化劑使用標準》和《飼料添加劑安全使用規(guī)范》。案例5:一種富硒口服溶液及其制備方法,權利要求1-9中“口服溶液中硒的含量為70mg/100ml~150mg/100ml”,說明書實施例1中記載口服液的規(guī)格為10ml/支或20ml/支,口服溶液中硒的含量為80mg/100ml該口服液食用方法及用量為每日3次,每次1支。案例分析:以該案中的實施例1為例,按每只口服液10ml計算,每只口服液中硒的含量為8mg。根據GB14880-201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營養(yǎng)強化劑使用標準》規(guī)定,硒在各類食品類別中得使用量均不超過280μg/kg,而該案中僅僅10ml的口服液中就已經含有8000μg的硒了,超出了食品安全標準。長期攝入高劑量的含硒食品,會引起慢性硒中毒,產生肝臟損害、腎炎、牙釉質破壞等損傷,損害食用者的健康,屬于專利法第五條第一款妨害公共利益的情形,不能授予專利權。對于標準、規(guī)定中均未涉及的物質對于標準、規(guī)定中未涉及的物質,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同時進行檢索:①檢索專利文獻和期刊文獻,了解該物質在食品或飼料中的應用情況,②檢索該物質的毒副作用,可先在百度或谷歌,將物質名稱與“毒性”、“毒副作用”、“致癌”、“禁用”、“限量”等詞聯用進行檢索,對于化學物質還可以在相關毒理學手冊中檢索其毒性和限量,對于植物、中藥還可以在中藥詞典中進行檢索。若有證據顯示該物質的使用能夠危害公眾健康,即屬于專利法第五條第一款妨害公共利益的情形,該技術方案是不能夠被授予專利權的。當專利文件中記載了衛(wèi)生指標當專利文獻記載了產品的衛(wèi)生指標,如微生物、重金屬、二氧化硫、三聚氰胺等的殘留量時,應注意檢索相關的質量標準,以審查其是否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的有關規(guī)定。
四、結語
食品安全不僅關系到每個人的身體健康,甚至會影響到人們的生命安全。食品安全事件也會影響到行業(yè)及國家的聲譽。專利審查部門雖然并不在是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的監(jiān)管部門,且所審查的僅是承載技術信息的技術文件,并不等同于上市產品,專利審查的結果也不等同于產品上市的標準,但是,隨著近年來專利意識的深入人心,人們對帶有專利標識的食品信任度不斷升高,作為專利審查員我們應該在授予專利權時嚴把審查關,防止有違公共利益的專利授權。作為專利審查員,一方面應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yè)常識、理論知識,系統(tǒng)學習食品安全法及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另一方面,要與時俱進,定期登錄相關網站,瀏覽最新標準及名單發(fā)布,同時關注社會上報道的食品安全事件和新聞,力爭把食品安全突發(fā)事故降到最低,使專利審查為食品安全把關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食品安全相關問題的論文2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采用自行設計的食品安全調查表對寧波大學3個校區(qū)的949名大學生進行現場攔截問卷調查。
1.2調查內容
(1)一般情況:性別、年級、專業(yè)、生源地。
(2)大學生食品安全認知得分:《食品安全法》了解情況、簡單食品安全知識、當前食品安全事件知曉等方面共計14個問題,7個食品安全事件知曉每個0.5分,其他題回答正確者每題得1分,回答不知道及錯誤者不得分,總分10.5分,得分6分及以上者為及格。
(3)大學生食品安全關注情況:獲取相關信息途徑、擔心的食品安全問題、希望獲取的知識等。
(4)大學生對當前國內食品安全現狀看法:當前國內食品安全形勢、滿意度、食品安全問題頻發(fā)原因等。
1.3統(tǒng)計分析
采用EpiData3.0軟件2次獨立錄入,應用SPSS16.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以α=0.05為檢驗水準。
2結果
2.1大學生食品安全問題關注情況
本次調查共發(fā)放97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949份,回收率為97.84%。949名大學生中僅有240人得分在6分及以上,即合格率為25.3%。大學生中僅有332(35.0%)人對食品安全熱點問題較為關注。獲取食品安全問題相關信息途徑。
2.2不同類別大學生食品安全問題關注情況分析
不同性別、年級、專業(yè)、生源地學生對食品安全問題關注率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大學生食品安全問題關注情況影響因素分析
將食品安全意識較多關注與不關注分別賦值為1與0,作為回歸方程因變量y,將性別、年級、專業(yè)類別(以文藝類為基礎設置為啞變量)、生源地、食品費用、選課情況、宣教次數、買到不安全食品頻次、認知及格否、學習意愿(以不愿意為基礎設置為啞變量)等因素作為自變量x,進行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出對y有顯著意義的因素。自變量的引入水準取α=0.05,剔除水準取0.10。由表3可知,僅食品安全認知及格否與學習意愿對學生食品安全問題關注有影響。食品安全認知及格的學生比不及格的學生關注度高(OR=1.496),非常愿意接受食品安全知識的學生比不愿意者對食品安全問題關注度高。
2.4大學生對當前國內食品安全看法
大學生對當前國內食品安全形勢及滿意度統(tǒng)計見表4。對7個典型食品安全事件知曉統(tǒng)計顯示,有62.5%的調查對象知曉6~7個的,32.5%知曉3~5個。知曉率最高的是三聚氰胺奶粉事件(96.6%),其次是地溝油(92.9%)、瘦肉精(90.3%)、蘇丹紅(85.8%)、肯德基(82.1%)、紅心鴨蛋(73.8%)、石蠟火鍋底料(39.7%)。大學生對于導致食品安全事件頻發(fā)原因的看法及相關措施的建議。
3討論
食品安全可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人身安全及國家形象,關系經濟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及百姓對政府的公信力,足以可見食品安全的重要。然而調查結果顯示,因為現代大學生大部分住校,離開父母獨自學習生活,沒有家長的安排和管束,再加上自身對食品安全的關注不多,所以很容易忽視食品安全的隱患并且養(yǎng)成不好的行為習慣。本文針對大學生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情況進行調研,并積極探索有效的干預措施。
3.1不斷提高大學生對食品安全問題關注度
本調研發(fā)現僅35.0%的大學生對食品安全問題較為關注,食品安全意識比較薄弱,其合格率為25.3%,大部分學生對當前國內食品安全形勢表示擔憂和失望,但是食品安全事件知曉率還是比較高的,同陳淑麗結果類似,這說明高校學生對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社會問題有潛在的關注意識,但受到一些負面新聞的影響,對當前國內的食品安全狀況明顯缺乏信心。影響大學生關注度分析顯示,對食品安全的認知及態(tài)度是其主要因素,正好印證了知信行理論:衛(wèi)生保健知識和信息是建立積極、正確的信念與態(tài)度,進而改變健康相關行為的基礎。因此,大學生要充分認識到關注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性,積極主動利用互聯網、電視、手機、報紙、書籍、宣傳欄等傳媒涉獵有價值的食品安全信息。與此同時,建立積極的態(tài)度和信念,要對國內的食品安全形勢有信心,相信了解食品安全相關問題對自身及親朋好友健康有益。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學校資源,選修相關課程,聽取相關專家講座,使大學生在充分了解食品安全重要性的同時,激發(fā)其對食品安全的關注程度,引導學生正確看待食品安全問題。
3.2逐步完善大學生食品安全宣傳教育機制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教育是國家的希望,健康教育能提高人們的食品安全意識,改變不安全的食品衛(wèi)生行為,進而達到增進身體健康的目的,同時也有利于大學生進入社會后對更廣泛的人群產生積極影響,促進全社會食品安全質量的提高,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長久之計。然而調研結果表明,大學開展的食品安全宣教、相關課程的開設、相關學術會議及講座等較為缺乏,同時大學生食品安全意識合格率普遍較低,對食品安全問題關注度較低,由此可見,學校對食品安全的宣傳教育力度還不夠。因此,學術界及教育界要針對大學生的需要及現實情況逐步完善相關宣傳教育機制,通過多樣化的途徑提高大學生食品安全意識并使其積極關注食品安全問題,例如開設相關課程、舉辦講座或報告、發(fā)放宣傳冊、利用網絡平臺及宣傳欄、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等,讓大學生從中鍛煉堅強的意志、訓練人際交往能力、培養(yǎng)綜合素質、增強社會責任感。其中更要注重食品安全相關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以改變人才缺乏的局面,更好地改善國內食品安全形勢。
3.3積極發(fā)揮社會大眾對食品安全的作用構建一個協(xié)調、有組織、有序的食品安全監(jiān)管體系,離不開社會大眾共同的參與與努力。首先政府應加強國際合作,借鑒美國、德國、加拿大等發(fā)達國家的做法,根據國情建立全面系統(tǒng)地食品安全監(jiān)管體系、法律法規(guī)及應急體系,本著透明、誠信的原則,利用多種渠道特別是電視、報紙、雜志和網絡等傳媒發(fā)布真實可靠的食品安全信息,以正確引導公眾。同時加強監(jiān)管部門、企業(yè)、媒體和學界等的溝通。監(jiān)管部門對食品安全及衛(wèi)生情況進行嚴格的監(jiān)督管理,以起到有效地規(guī)范、管理、打擊、懲罰的作用。食品行業(yè)必須加強自身管理和信用體系建設,提高食品企業(yè)誠信水平和從業(yè)人員素質引導和約束企業(yè)和從業(yè)者誠信守法經營。大眾媒體應對食品安全有關報道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負責,在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反映食品安全問題的真實現狀,避免引起消費者的恐慌與不安,可大力宣傳優(yōu)秀企業(yè)、專家客觀解讀評價和政府治理防范措施等正性信息,恰當地揭露惡性食品安全事件、職能部門監(jiān)管失職等負性信息,同時注重對消費者的教育和引導,推動科學的食品消費習慣和方式的形成。學術界專家在食品安全事件發(fā)生后,迅速做出反應,及時為消費者提供食品安全應急科普知識。消費者要理性對待媒體報道的食品安全問題,積極利用各種資源了解食品安全知識以倡導健康的消費行為習慣,并科學正確地引導孩子。
食品安全相關問題的論文3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在《論語》中就提出了著名的“十不食”原則: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1]食品安全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連,食品安全問題是人民關注的重點問題。“安全、健康和文明,是現代社會人們認知和傳播食品安全三個重要的倫理維度。”[2]在全媒體時代,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社會化媒體的興起,信息的傳播也越來越簡單便捷,一根網線一臺電腦便能無拘無促地連接到世界各地,信息的傳播也隨著社會化媒體的普及而降低門檻,現如今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是傳播者。這如同哈羅德•英尼斯(HaroldAdamsInnis)所認為的那樣,現階段的傳播技術呈現了“偏倚時間”到“偏倚空間”的轉向。在傳播技術飛速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下,我國的食品安全報道也呈現出了新的面貌與形式,在新聞的時效性與深度性等多方面都有了全面的提升。然而從“蛆蟲橘子”“、紅墨水西瓜”及“僵尸肉”等虛假或有失偏頗的報道上,我們依然能夠看到現階段我國食品安全報道還存在很多問題。
1全媒體時代我國食品安全報道的問題
我國早期的食品安全報道問題主要集中在報道報喜不報憂,報道僅僅是黨和政府的傳聲筒,沒能很好的起到監(jiān)督員的作用。然而,相比于早年我國的食品安全報道,現階段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報道則存在著三個新的突出問題,既報道的噱頭化、報道的污名化和虛假消息傳播報道嚴重。
1.1食品安全報道的噱頭化
現如今,有些媒體為了奪取眼球經濟,騙取點擊量和流量,往往用拼貼、演繹、夸大的手法炮制一些危言聳聽的標題來制造噱頭,充當“標題黨”,以此制造轟動效應。比如前段時間鬧得滿城風雨“僵尸肉”事件。本來“僵尸肉”僅僅為走私凍肉,然而從新華社《走私“僵尸肉”竄上餐桌,誰之過》這篇報道提出“僵尸肉”一詞算起,關于“僵尸肉”的相關報道便持續(xù)發(fā)酵,一時間“僵尸肉”成為了人們討論的熱點話題,人們“談肉色變”。然而僅隔數日,一則《“僵尸肉”是假新聞》的帖子讓整個劇情出現了戲劇性地反轉,整個事件成為了一個撲朔迷離的烏龍事件。這里先拋開“僵尸肉”事件的真假不談,實際上“僵尸肉”事件折射的就是當今食品安全報道的噱頭化問題。在《走私“僵尸肉”竄上餐桌,誰之過》這篇文章中,一句語焉不詳的“甚至冷凍三十四年的肉”就被作者“巧妙的”形象化為僵尸肉,這無疑引起了廣大人民的好奇與恐慌。而北京科技報記者洪廣玉的質疑文章武斷地使用《“僵尸肉”是假新聞》這一標題,“假新聞”一詞又將這個事件推向了另一個高潮。食品安全報道本來需要做到客觀真實,然而一些媒體為了迎合公眾的好奇心,貪圖私利,炮制一些聳人聽聞的噱頭,這無疑為當今我國食品安全傳播的一大問題。
1.2食品安全報道的污名化
“污名化是著名社會學家埃利亞斯在研究胡格諾教徒時發(fā)現的,是指一個群體將人性的低劣強加在另一個群體之上并加以維持的動態(tài)過程,它是將群體的偏向負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蓋其他特征,成為在本質意義上與群體特征對應的指標物。”[3]在全媒體時代,很多未經證實的消息,通過網絡、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媒介廣泛傳播,盡管這一消息是虛假的消息,但是大眾媒介強大的輿論導向與公信力使得廣大受眾對此深信不疑,食品安全問題的污名化報道令不少企業(yè)和農民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如2006年7月19日廣州《信息時報》一篇《廣州市面出現注水西瓜被注射紅藥水根本不能吃》,記者在沒有調查的情況下,輕信西瓜被注射紅藥水的謠言,便刊發(fā)了這篇文章,結果令無數瓜農西瓜滯銷,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再如“當科研人員發(fā)現日常廣泛使用的一種食品原料可能會致癌時,媒體在傳播中往往會直接得出‘某某東西致癌’的結論,卻沒有考慮到這種原料的致癌幾率、在攝取量多大情況下可能致癌,或許這種物質對生命的危害比吸一口汽車尾氣還小。”[4]如是這種污名化的報道,數不勝數。從轟然倒下的三株口服液到欲哭無淚的四川橘農再到談之色變的金華火腿和陷入塑化劑疑云的酒鬼酒,我們都能看到污名化報道對企業(yè)和農民造成的巨大傷害。大眾媒介越界進行不負責任的媒介審判。媒體儼然從食品安全的“守望者”搖身一變成為了食品企業(yè)的“終結者”。
1.3食品安全報道的虛假化
現如今,食品安全報道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報道的虛假化。報道的虛假化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有些媒體從業(yè)人員,為了謀得個人利益,追求所謂的業(yè)績炮制假新聞。如2007年的紙餡包子事件,這一虛假食品安全報道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不良影響。另一個方面是食品安全問題傳播,傳謠現象十分嚴重。這一問題尤其在微信、微博等新興社會化媒體上表現尤為嚴重。在微信朋友圈,以“××食品有害,千萬別吃”為主題的文章閱讀率高居不下。據相關統(tǒng)計,微信每天攔截“謠言”多達210萬次,內容一般涉及食品安全、人身安全、健康養(yǎng)生等。“注意,幾種食品千萬不能吃!”、“天哪!以前竟然不知道,快告訴身邊的朋友”這種用夸張、警示、絕對的語氣,標題很吸引人,還有圖片和數據,內容涉及大家關心的健康、安全方面的文章,很容易引起關注,也會引發(fā)很多不明真相小伙伴的轉發(fā)和@。[5]食品安全報道虛假消息在以微信、微博內廣泛傳播,與這些平臺的營銷賬號疏于管理,處罰力度小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在新媒體的發(fā)展下,食品安全報道的傳謠現象有抬頭之勢。
2全媒體時代我國食品安全報道的對策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全媒體時代我國食品安全報道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zhèn)鞑フ咝枸`行新聞專業(yè)主義,另一方面政府應該嚴加管控。
2.1傳播者需踐行新聞專業(yè)主義
“新聞專業(yè)主義的目標是服務于全體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團體。它最突出的特點,是對新聞客觀性的信念,相信可以從非黨派的、非團體的立場準確報道新聞事實。”[6]食品安全報道的傳播者在新聞專業(yè)主義上應該注重兩個方面的培養(yǎng)。一是要提高自己食品安全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因為食品安全報道的傳播者如同科技傳播者,都需要一定的理論基礎作為業(yè)務支撐,只有這樣,在傳播消息、報道新聞時才會有良好的鑒別能力,才能對食品安全報道進行客觀準確的傳播。另一方面,食品安全報道的傳播者,傳播信息時應該時刻做到客觀化、真實化和專業(yè)化。正所謂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傳播者不能為了一己私利炮制一些噱頭,應該時刻恪守自己的職業(yè)道德,做好把關人的職責,這樣食品安全的報道才會有序。
2.2政府應該進行嚴加管控
對于食品安全報道的管控,依靠傳播者的自治是一個方面,但更為重要的是政府應該進行嚴加管控,尤其是對微信、微博之類的新型社會化媒體進行嚴加管控。所以對于食品安全問題,一方面政府更應該完善自己的應急體制,對食品安全問題要有前瞻性與預警性。對已經發(fā)生的食品安全問題,應該積極引導輿論,解決人民疑惑,這樣才不會處于被動地位。另一方面,還應該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于為了私利傳謠的媒體,更應該加大處罰力度,對微信、微博等社會化媒體要加強輿情控制,完善輿情預警。這樣,食品安全報道的管控才會更為完善。
3結論
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認為,“在現代社會中包括食品安全在內的風險,所引致的市場崩潰、資本貶值等等,是現代化發(fā)展進程所帶來的無法避免的一種副作用。”[7]所以,綜上所言,在社會轉型時期,我們不能刻意規(guī)避食品安全問題,而是應該坦然面對。對于食品安全的報道,傳播者應該嚴格把關,從自身做起,樹立好找正確價值觀,時刻恪守新聞專業(yè)主義。此外,在社會轉型這個特殊的時期,“政府的監(jiān)督和積極參與是促進食品安全和消費者信心的關鍵”,[8]只有這樣三管齊下,我國食品安全報道的問題才會得到有效解決,促進我國食品安全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