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如何“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以“學習貫徹黨的精神,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主題的第三屆黨性教育“延安論壇”近日在中國延安干部學院舉行。此次論壇深入探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黨的根本宗旨、發(fā)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優(yōu)良作風、改進黨性教育的新思路、新舉措。與會專家學者對如何開展群眾路線實踐教育進行了討論,并對如何在思想上作風上“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提出了建議,本版摘登此次論壇發(fā)言,以饗讀者。
把群眾觀作為黨性教育的重要內容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陳燕楠
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是黨的建設的重大任務,黨的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強調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以人為本是檢驗黨的一切活動的最高標準,并鮮明的提出要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提出的這些重要思想和這些重大部署,揭示了我們黨的根本目的和評價標準,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在新時期對群眾工作的高度重視。
在新形勢、新任務下,如何認識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的重要性,如何深入研究當前黨群關系和群眾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如何從黨性高度教育干部牢固樹立黨的群眾路線,都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和解決好的重大問題。
通過近八年的努力,學院現在已經達到同期培訓500人,全年培訓一萬人的規(guī)模,黨的圍繞全面提高建設黨的科學化水平,從八個方面提出了黨的建設任務,其中有三個方面都與學院功能定位所要完成的任務相關。明確指出要抓好思想理論建設這個根本,抓好黨性教育這個核心,加強道路建設這個基礎,讓我們更加感到所肩負的時代使命十分光榮,責任十分重大。
學習貫徹落實黨的精神,我們的責任是準確把握新時期加強黨的建設對領導干部黨性修養(yǎng)的新要求,努力完成好提高干部素質的戰(zhàn)略目標,我們的任務是切實做精做細黨性教育這篇文章,努力培養(yǎng)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的干部隊伍,我們的責任是在做好教學培訓的同時,大力加強思想理論和干部思想方面的研究,努力形成新的成果并運用到黨的建設偉大實踐中去。
延安時期是我們黨密切聯系群眾最好的時期之一,在延安我們黨之所以完全徹底的成為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黨實行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的領導方法,密切了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許多研究中共黨史的外國學者曾經指出,群眾路線是延安道路的精髓,是中國共產黨在理論上、實踐上最有威力的創(chuàng)造。
我們黨自延安時期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堅持了群眾路線。在開展教學培訓中,學院始終把密切聯系群眾作為黨性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編寫品牌課程、特色教材,在開展現場體驗和社會實踐的教學活動中,引領學員深入了解延安時期的黨群關系,自覺繼承延安時期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斷增強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開展群眾觀教育領導干部要帶頭
全國黨建研究會副秘書長陳東平
報告再次提出我們黨面臨的“四種危險”,同時也提出了我們黨在建設當中的問題,包括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嚴重,包括消極腐敗現象,還提出了許多現實當中黨和人民關系上出現的一些問題,反映了一些群眾當中的意見,應該說這些都使我們進一步增強了密切黨群關系的憂患意識,增強了緊迫感。
當前深入開展群眾觀教育,特別是按照要求開展好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實現黨的提出的奮斗目標的需要,是鞏固我們黨的執(zhí)政基礎的需要,是應對各種風險挑戰(zhàn)的需要,也是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需要。
在討論當中我覺得有很多觀點使我很受啟發(fā),我們開展好群眾觀教育,包括開展好這次活動,我覺得很有必要。比如說在開展群眾觀教育當中領導干部要帶頭,領導干部也應該作為教育的重點。我們要把繼承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與體現時代性緊密結合起來。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特別是要重在實踐,重在解決實際問題。要把思想教育和制度機制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形成密切聯系群眾的長效機制。要把增強黨性與提高密切聯系群眾的能力緊密結合起來,提高服務群眾、聯系群眾的能力。這幾個方面是我們下一步開展群眾觀教育,開展黨的群眾路線的實踐活動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
雖然我們現在在黨和人民群眾的聯系上還存在著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我們堅定相信,通過全黨同志在中央領導下的不懈努力,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一定會進一步密切。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最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們確實是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使我們感到了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聯系目前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多數的黨員干部對人民群眾有深厚的感情,都在積極努力。
我們黨確實有著密切聯系群眾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優(yōu)勢,近年來各級黨委、各級黨組織在密切聯系群眾上做了大量的探索,做了積極的實踐。同時看到我們國家綜合國力在不斷增強,經濟在不斷地發(fā)展,也確實給我們密切聯系群眾創(chuàng)造了物質基礎和條件,我覺得我們應該更加堅定地不斷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要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暖民心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副院長靳銘
以史為鑒,強化對歷史時期特別是延安時期共產黨密切聯系群眾優(yōu)良傳統(tǒng)的認識。延安時期,共產黨人深入持久推進聯系群眾的實踐,包括發(fā)展民主、改善民生、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等運動,充分尊重人民群眾實踐、認識、利益、權力及價值主體地位等舉措,領導干部帶頭自覺地到群眾中去、拜人民為師等行動,夯實了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群眾基礎。
勇于進取,充分認識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性。開展好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干部要起帶頭作用,教育黨員群眾與教育領導干部相結合,以教育領導干部為重;繼承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與體現時代性緊密結合,以體現時代性為重;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以突出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為重;要把提高聯系群眾的能力和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結合起來,以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為重等。
居安思危,進一步增強密切黨群關系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這些年來通過黨的建設,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黨的純潔性與先進性都有提升,但仍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這個奮斗目標有距離。在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以及向群眾學習、接受群眾監(jiān)督方面仍有不足,黨群關系、干群關系仍有一些不和諧現象,個別地方甚至出現嚴重對立的情況。所以,每個黨員干部都應深深感到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這一任務的緊迫性,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密切聯系群眾,需要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暖民心,需要著力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
展望未來,堅定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信心與決心。目前,我們黨雖然在密切聯系群眾方面還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 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一定會進一步密切。從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八項規(guī)定以及他們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的實踐可以看出,我們黨改進工作作風之舉已經顯現良好開端。
不斷增強群眾路線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副院長王紫貴
黨群、干群關系決定著黨和國家事業(yè)的興衰成敗。我們黨9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深刻表明,只有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黨才能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黨的群眾路線教育集中體現在增強干部團結組織群眾的能力上,目的是依靠和領導人民群眾進行人民戰(zhàn)爭,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從發(fā)表著名的《為人民服務》演講到提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從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普遍、直接、平等、不記名”的選舉到“三三”制民主政權的建立;從發(fā)出“自己動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克服困難”的號召到聽取黨外人士的建議實施“精兵簡政”;從“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問計”到在財政極為困難的情況下投入力量發(fā)展中小學教育,我們黨始終堅持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建立并保持了黨同人民群眾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血肉聯系,為中國革命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一時期黨群關系的歷史經驗和群眾路線教育的成功做法,為我們解決當前面臨的一些問題與挑戰(zhàn),提供了寶貴經驗和有益借鑒,是一項必須持續(xù)、深入研究好的歷史命題。
群眾路線教育的要求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與革命戰(zhàn)爭時期相比,目前我們黨的歷史地位和中心任務發(fā)生了根本轉變。當前,開展群眾路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應對“四大考驗”和“四種危險”,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其核心集中體現在“為民務實清廉”六個字上,其突破點就是在繼承歷史和緊扣時代上下功夫。繼承歷史,就是要繼承和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作風,充分運用革命傳統(tǒng)和黨性、黨史、黨風開展教育。緊扣時代,就是要把黨的群眾路線同時代要求結合起來,深入研究新時期黨群、干群關系的新情況,準確把握干部隊伍思想狀況的新變化,密切結合群眾工作的新做法、新經驗,對現實問題進行理論思考,對時代課題加以理性反思,不斷增強群眾路線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人民滿意是衡量黨的群眾工作的根本標準
中組部干部教育局副局長李剛
黨的報告提出要“建設一支政治堅定、能力過硬、作風優(yōu)良、奮發(fā)有為的執(zhí)政骨干隊伍”,要“加強和改進干部教育培訓,提高干部素質和能力”,要“抓好黨性教育這個核心”。這對干部教育特別是黨性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建設高素質執(zhí)政骨干隊伍必須抓好黨性教育這個核心。當前,一些黨員、干部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歸根到底是因為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總結一些干部出問題的教訓,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隨著國內外環(huán)境日益復雜,干部價值取向多元化,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堅定理想信念,抓好黨性教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必需和緊迫,教育引導干部更加注重品行修養(yǎng),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必須堅持不懈地抓好黨性教育。提出,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為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和夢想,關鍵在黨,關鍵在黨員干部,關鍵要依靠堅強的黨性作保證,關鍵要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yè)和黨的事業(yè)后繼有人、永續(xù)發(fā)展。
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黨性教育的根本內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和國家工作的總要求,是衡量黨員干部黨性的根本標準。抓好黨性教育,要始終把宗旨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黨性教育要在引導干部拜人民為師上下功夫,從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中汲取政治智慧和增強執(zhí)政本領,使廣大干部真正深入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熱愛群眾。黨性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就是為人民服務,要教育引導干部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的生命根基和價值追求,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人民滿意是衡量黨的群眾工作的根本標準,也是黨性教育的最終價值取向。黨性教育搞得怎么樣,群眾最有發(fā)言權。
發(fā)揮優(yōu)勢,突出特色,努力打造黨性教育“延安論壇”精品研究平臺?!把影舱搲币嘤命h性教育主題,關鍵是要把延安及其周邊地區(qū)豐富的黨性教育資源挖掘好,把學院開辦以來黨性教育的經驗總結運用好。黨性既具有歷史繼承性,又具有現實針對性。黨性教育研究要緊扣時代主題,緊貼黨的中心任務進行,準確把握黨性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認真總結各地各部門的創(chuàng)新實踐,著眼于解決干部思想上存在的實際問題,以黨性教育的時代性促進針對性實效性的提升,結合黨和國家最新要求以及干部隊伍實際開展黨性教育研究,體現時代性。把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學院的黨性教育內容,體現實用性。
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的想法和做法
黃葦町(求是雜志社研究員):各級黨和政府在給群眾辦實事上不能有居高臨下的恩賜思想,更不能進行脫離監(jiān)督的不規(guī)范操作。那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勞民傷財的形式主義,耗資巨大的形象工程大多是少數人甚至個人說了算的產物,只有大家的事大家議,才能兼顧最多人的利益,讓有限資源發(fā)揮最大效應,實現民生工程惠民利民的宗旨。
袁治平(全國組織干部學院副院長):如何在干部教育中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一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教育,也包括憂患意識、宗旨意識、公平意識在內。二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應該結合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的學習。三是黨的為民務實優(yōu)良傳統(tǒng)作風教育,延安時期的好傳統(tǒng)、好作風在黨性教育和群眾路線教育中會發(fā)揮很好的作用。四是黨章和黨內相關法規(guī)制度學習。五是紀律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六是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培訓。
楊鑫(延安市委副書記):從2012年開始,延安市實施“中疏外擴,上山建城”的城市建設發(fā)展新模式,原計劃兩個月時間動遷6449戶、29萬平方米,實際上僅用了20天時間,而且沒有一起上訪事件。群眾在拆遷的時候簽協議排長隊,主動配合我們的工作。之所以這樣,首先是市委、市政府在指導思想上要讓群眾不花錢或者少花錢,讓他們的財產不受損失,安安全全下山,高高興興上樓。歸根結底,就是很好地維護和擴大了群眾的利益。
張云泉(江蘇省信訪局原巡視員):做群眾工作要有“五心”:第一要有熱心,不能看到群眾來了就說是找麻煩的來了。第二是對群眾的困難要有同情心,要把他們當成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第三是幫助群眾解決困難要有誠心,不能忽悠群眾。第四遇到阻力要有攻堅克難的決心。第五是對反復解決不了的問題要有長期作戰(zhàn)的恒心。說到底,關鍵還是對黨和人民的責任心和對群眾的真感情。
祝靈君(中央黨校教授):在群眾工作中,不要把群眾抽象化、整體化,而應該個體化、具體化、個性化。換句話說,應該堅持四個原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以實踐為主,宏觀和微觀相結合以微觀為主,知識和常識相結合以常識為主,一般與個別相結合以個別為主。因此,要充分利用人性原動力,保持與群眾經常性溝通,從細節(jié)入手先解決小問題,選取適當的工作語調,重視群眾情緒管理,全方位疏導群眾思想,采取定公約的方式解難題,建立穩(wěn)定的群眾工作長效機制。
開展群眾路線教育的建議與思考
劉永巨(山東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現在一些干部,缺少對群眾的感情,與基層群眾聯系少,交流溝通沒有群眾化的語言,官腔十足。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沂蒙老區(qū)的人民家里有一粒米要做軍糧,有一尺布要做軍裝,有一個孩子要送戰(zhàn)場,這才是黨員干部與群眾的一種真感情。黨員干部要把你在群眾觀教育中的體會、心得寫在群眾當中,寫在大地上,這是我們這一代黨員的責任和使命,我們要堅持和傳承下去,按照中央的要求扎扎實實做下去,就一定會有希望。
陳翔(江蘇泰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這個活動怎么搞?有三句話:針對性指導、經常性教育、制度化實踐。怎么理解呢?過去的活動大家統(tǒng)一的步驟、統(tǒng)一的對象、統(tǒng)一的內容,而這次應該是加強分類指導。比如說這一次有三類主題進行區(qū)分。二是從黨員領導干部這個層面來講,現在講教育,大家都知道要講教育,教育的內容也都知道,但是關鍵能不能教育出成效來,這個問題很大,所以要加強制度化的建設。我的建議就是這次活動肯定不能再像以往進行程序化的形式化的東西,更多的是加強長效機制,從開始就建立制度性的實踐。
陳廣西(河南開封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要探索把群眾觀教育的成效與干部的選拔任用和監(jiān)督管理結合起來,以用人導向來引領群眾觀的踐行。要建立一個機制,選干部的時候真正讓群眾參與,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實際上誰的人品好,誰能不能干,群眾非常清楚,就是你讓不讓他說了算,你如果有這個機制讓群眾說了算,他會主動聯系群眾的。
劉靖北(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科研部主任):我們黨一直十分重視群眾觀教育,開展了許多年?,F在一些黨員干部個人學歷很高,對關于群眾觀的內容也十分熟悉,但真正的理論水平卻不一定高,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實質性問題,甚至就不懂。保持黨和群眾的關系,不僅僅是群眾工作,也不僅僅是群眾路線的問題,這是一個系統(tǒng),可能與我們政治、經濟、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有聯系,如果要處理好黨群關系,可能要在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或領域去思考這個問題。
薛梅(北京市委黨校教授):新形勢下怎么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水平,我覺得要克服一種偏向,因為群體性事件高發(fā)、多發(fā),大家一窩蜂關注,各級政府也培訓了很多,相反忽略常規(guī)狀態(tài)下群眾工作怎么做,正是因為常規(guī)狀態(tài)下群眾工作不到位,才導致矛盾積累,最后因為一點小事引發(fā)大規(guī)模群體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