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長與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
阿長與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
回顧品味是一種收獲,在反思中進步,講課也是這樣。下面是有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阿長與〈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一)
《阿長與〈山海經(jīng)〉》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精講課文,作者是中學重點作家魯迅先生,本文是一篇經(jīng)典課文。
這堂課的設計,是在集體備課和去五中聽課的基礎上進行的。其中有幾處值得今后教學工作中繼續(xù)推進:
1、注重課文的朗讀。以前認為,一些課文,特別是篇幅較長的課文,若讓學生進行朗讀,雖然培養(yǎng)了學生的朗讀能力,但過于耗時。這篇課文既是精講課文,篇幅又很長,所以我采取了讓學生對課文重點部分進行集體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同時在朗讀中,學生的精力更集中,對文本更熟悉。
2、結合典型練習,提高課堂效率。本文的第二課時重點研讀阿長買《山海經(jīng)》,《課堂訓練》上正好有相應練習,經(jīng)過對題目的補充和調整,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同時,也訓練了學生對于試題的答題訓練。
3、課堂表演文本,深入體會課文。對于阿長給魯迅買《山海經(jīng)》的過程,課文并沒有詳細,因為買書的過程十分艱難,作者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對于這部分,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演繹這個過程,體會其中的艱難,對于阿長對魯迅的關愛就理解的更加充分了。
4、在本課最后,設計了一個小習作,這個習作既和課文內容有關,同時也能利用剛學過的寫作方法寫作。這是對課文的深入學習,也是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
當然,本課也有不足之處:
1、對于課文阿長的一些如“繁瑣的規(guī)矩”,這其實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對于人的教養(yǎng)的另一種詮釋,學生的生活閱歷不能讓其很好理解,所以在課堂上,我就直接講明了這一點。其實,若以與阿長相似的長輩舉例的話,可能學生就更容易體會到這一點了。
2、課堂的節(jié)奏沒有很好的掌控,所以在最后的寫作時,時間不是很充裕,一些好的習作沒有展示,我也沒有及時點評,所以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效果就沒有體現(xiàn)出來。
這次的備課、聽課與反思,使我今后的教學中有了對學生能力訓練的有效目標,搞好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
《阿長與〈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二)
這節(jié)課是根據(jù)我的預設教案上的,我認為這節(jié)課上的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在整節(jié)課中,教師點撥、總結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余的時間都有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教師要將問題設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fā)生合理而自然的聯(lián)系。從學過的《從白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導給我買《山海經(jīng)》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松。問題的設置:從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緊接著提出從我討厭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經(jīng)》說成《三哼經(jīng)》可推測出阿長什么樣的學識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也分不清,是如何買到《山海經(jīng)》的?買到書之后她是怎樣的心理?這些問題的設置就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三,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jīng)》的?這些問題充分發(fā)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通過這節(jié)課,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潛力說無限的,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討厭阿長的地方就是作者兒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長學識,地位的研討正是揭示了她為何有這些令人討厭的原因。
這節(jié)課給我的影響比較深,它將給我以后的教學啟迪,讓我不斷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課堂教學。
《阿長與〈山海經(jīng)〉》教學反思(三)
以往用學案教學中,第二課時就是學生的展示課。可是最近我們在操作中發(fā)現(xiàn)不少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學生老是在點撥上抄答案,展示時也是照著所抄的答案讀一下,沒有多少思維的含量。由此形成了學生一種壞毛?。阂话l(fā)下學案,先不認真地閱讀課文,而是在點撥上找。
今天這節(jié)課,我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在操作學案中,沒有把人家的精華給運用到位。在學習的日子里,我們每天像跟屁蟲似的,跟在人家老師后面,從上課到備課,到自習,到休息。一點一點的學習,生怕放過某個細節(jié)。我記得老師給我們說:展示要讓學生說出知識從哪里來?;貋砗笪覀冊趯W案的編寫過程中盡量模仿橫水,這點做的還不錯,雖然與老師還有很大的距離,但我們的老師基本上都能獨立地完成一份完整的學案了。而且還能加入自己的設想。由于我們所用的版本不一樣,但是讓學生學會學習,這個原則是相通的。我們初二語文學科組在學習人家的基礎上,大膽加入了我們自己的東西,充分發(fā)揮我們四個人的集體智慧,使我們的學案具有我們自己的特色。比如在每課學案中設計的寫作訓練,我們都精揀細選。在對每一課教材的處理上,我們也是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從我校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處理時總是從文本內容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而不是一下子就用一個大問題把學生給難住了。例如在備《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課時,我們第一課時設計了兩個問題,讓學生概括文中寫了阿長的幾件事?是這樣設計的:請你從文中找出少年魯迅討厭阿長的哪些事?產(chǎn)生敬意的又是什么事?這樣學生很容易把握文章的內容和結構。
第二課時我們一開始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認為阿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讓學生概括。第二個問題是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作者對阿長感情變化 的詞語,并且把第一個詞給學生示范出來:憎恨。讓學生跟著找。當我看到我們班的學生都找得很準確時,我當時就想 我們的這種做法是正確的,以后只要碰到讓學生找感情的詞語的閱讀題,我想學生應該能做出來。設此題的目的還有一個,就是從感情的變化中可以看出作者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和本文以感情變化為線索。只要給學生一點,就會明白。一個原則,就是低估學生能力,把學案做細。
今年,我們初二語文學科還加入了對比閱讀學案。對學生進行適當拓展。語文是一個很大的世界,光靠教材中的幾篇課文遠遠不能適應學生的閱讀需求,可以這樣說,語文的功夫在課外。在上好課內文章的前提下,一定要給學生拓展,把學生的視野從課堂帶到課外,給學生一個廣闊的語文天地。具體如何拓展?我們所用的現(xiàn)行教材是人教版。每一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作品。比如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就是以“戰(zhàn)爭”為題材,第二單元以“愛心”為題材。這本身就給了學生一個大的視野。我們的做法是,找出與每一課內容相關的文章,從內容、寫作手法、結構,作者要表達的感情、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相同與不同之處進行對比。比如在上第二單元《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課時,我們找了高中課本中艾青的詩《大堰河,我的保姆》與過去初中教材中的一篇散文《荔枝蜜》(楊朔)進行三對比?!栋㈤L與山海經(jīng)》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寫作背景是相同的,都 是作者在被國民黨迫害,沒有自由的情況下寫的,所寫的內容是相同的,都是寫自己少年里的保姆,而且要表達的感情都是相同的,即懷念和尊敬。不同的是寫作手法,《阿》用的是欲揚先抑的寫法,而《大》用的則是直抒胸臆的表白。題材也不同,一個是散文,一個是詩歌。而《阿》與《荔》又有相同之處,就是寫作手法上都采用了欲揚先抑。我們把原文給學生下載下來,后面給學生出了幾個對比閱讀題,以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寫作與口語交際方面,我們也正在摸索。我們計劃每一單元上完后,讓學生根據(jù)本單元的主題出一期語文小報,形式多樣,內容要求是三三分,即:三分之一課內,三分之一課外,三分之一自己的作品。已經(jīng)出了第一期《戰(zhàn)爭》主題的語文小報,并在各班的展示欄里展出。出小報的目的是加深學生的印象,也可以讓學生以另外一種方式學到知識。
我們目前做的有所欠缺的是,學案設計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還不能做到有效。到底怎樣指導,學生什么地方需要方法指導,才是我們應該出手的時候。我有一個想法,就是在學習目標重點,難點之處做指導。目前我們的學法指導對學生作用不大,我覺得這是我們學案的一個不足,他們的學法指導對學生也沒多大用處。學生只是讀一下就完了。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我認為其他學校做的比較好,在每一個問題的旁邊設計學法指導。很實用。我們從其他學?;貋硪院螅沧隽诉@方面的嘗試,但效果不是很好。但我還是贊成這種做法。直接給學生以閱讀方法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