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英語銜接教育初探論文(2)
中小學英語銜接教育初探論文
中小學英語銜接教育初探論文篇二
《淺析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策略》
【摘 要】 中小學英語教學在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學習習慣、學習策略等方面存在著不少差異,必須通過教學的有效銜接,才能實現兩學段英語學習無縫對接與平穩(wěn)過渡,全面提升中小學英語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英語智能、學習能力、學習情感的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 中小學英語 教學 策略
《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立足于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的思路,按3~6年級、7~9年級這兩個學段分別提出相互聯系的“階段目標”,以體現英語課程學習的階段性。從小學升入初中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點,處于角色轉換中的初一學生面臨著諸多的主、客觀變化,如心理成長中的矛盾激化,學校環(huán)境、教材內容、教育教學方法、組織管理方式的改變等,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銜接方面出現了一系列的不適應。針對中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銜接存在問題,努力實現中小學英語教學之間的無縫對接與平穩(wěn)過渡,筆者在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方面,還包括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學習習慣、學習策略、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思考與探索。
一、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不暢的原因分析
1.1參差不齊的小學英語水平
受多種因素制約,一些小學的英語師資力量跟不上教學發(fā)展的要求,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英語水平往往沒有真正達到《課標》要求的二級水平。部分學生進入初一后對字母、單詞拼讀不準確,詞匯的遺忘率高,對短語、句子會讀但不會寫,更有部分學生對學過的單詞既不會讀,也不會寫;有些學生不會課前預習、也談不上課后復習;不能正確理解語法等。當不同小學的學生升入同一所初中后,英語學習能力的參差不齊現象顯得比其他學科更加突出。如果初一英語教師忽略了這種水平差異,按部就班組織教學,就會造成部分學生學習困難,而另一部分優(yōu)秀學生因機械重復而失去學習興趣,影響學生英語知識的有效銜接。
1.2判若云泥的教學思維方法
不同的教學心理、不同的考試要求導致中小學英語教學方式有著明顯不同,有時即使是同一方式,卻體現的是不一樣的英語思維。在小學教學中,教師多采用游戲、看圖、唱歌、模仿等直觀方法,通過感知語言材料來組織教學活動。學生聽、說、讀的訓練較多,寫的訓練較少。對于具有好奇心強,好動、好玩等特點的小學生來說更喜歡這些教學形式,他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比較高。
然而在他們步入初中后,英語教師開始從培養(yǎng)小學生的“好奇心、興趣、愛好等”入手,朝著培養(yǎng)中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方面轉化。中學的教學手段主要是情景教學和任務型教學,不太注意中小學教法、學法的銜接,更多倡導學生學習策略的自主整合。同時,初中階段的英語課程容量遠大于小學,僅僅依靠感性思維已無法達成學習目標,英語學習理性思維的培養(yǎng)成為一種必然。伴著英語學科的升學壓力日益加大,對部分同學來講,再也不像以前那樣認為英語學習是“好玩”的事,而是作為一種“學習負擔”了。如果此類中小學階段英語學習的明顯差異得不到有效處理,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根本無從談起,進而影響學生理性思維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思維與老師的教學思維不吻合,教師的“教”與學生的 “學”就成為了必然。
1.3迥然不同的英語學習氛圍
陌生的同學和教師、生疏的校園環(huán)境、較前復雜的英語教材內容……中學英語學習氛圍的諸多變化使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產生了心理障礙。我們不難發(fā)現,與圖文并茂的小學課本相比,卡通人物形象的減少使得中學英語課文趣味性、直觀性的弱化,學生與課本的距離感迅速放大。大部分初一學生對新教師的教學不適應,包括新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甚至板書、講課時的聲音、言談舉止等。中學英語教師常見的大容量、快節(jié)奏教學習慣,有時讓課堂學習中的主客體情感交流成為一種奢侈,對學生學習行為的指導與調整只是緊張教學中見縫插針的課堂隨意,這些都加劇了全新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給學生帶來的不適。
二、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中的應對策略
如何解決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中的問題,保證小學順利進入初中英語能力的健康發(fā)展,是擺在廣大英語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2.1注意教學內容和評價手段的銜接
教學實踐表明,教學有效銜接的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初中英語教師要在研讀小學英語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熟習小學英語教材,并常去聽小學英語課,這樣來幫助教師掌握小學英語教學的規(guī)律,找出小學英語與七年級英語的異同點,找準詞匯、語法項目和語言功能等方面的銜接點,同時將初一教材和小學教材中機械重復的部分進行重組編排,并根據學生的實際進行適當的加強或跳躍式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夯實基礎,強化薄弱,突出新授,滾動提高”。
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科教學而言,有效的課堂離不開有效的教學評價,而有效的教學評價離不開課堂的主體。升入初中后的英語教學評價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學力水平、兼顧他們小學學習階段形成的英語學習思維方式。初一第一學期的考試要求不宜太高,既要考慮中學剛剛學過的內容,又要考慮小學學過的內容,避免過難、過偏的內容??荚囆问郊纫紤]筆試,又要考慮聽力測試與口試;既要考慮基礎知識的訓練,又要考慮能力培養(yǎng)的訓練;分值盡量合理,考分不宜偏低,讓學生在評價過程中收獲成功的快樂,激發(fā)學習英語的自信心與積極性。
2.2注重學習習慣和教學方法的銜接
學生在小學階段一些好的學習的習慣,如,踴躍舉手發(fā)言;喜歡做游戲表演;經常聽錄音、模仿錄音并跟讀以及大聲誦讀等,作為中學英語教師應該進一步鼓勵、鞏固其良好的習慣。與此同時,老師還應引導學生明白中學階段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并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在初中英語學習的起始階段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方法教育,在如何做好預習、如何聽課、如何復習、作業(yè)、考試等習慣和方法方面進行有意識的提醒、訓練和培養(yǎng),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通過教師的教育和引導,使學生懂得怎樣學、學什么,在學習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逐步達到主動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離不開教師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的配合。在初一起始階段的教學中,更適合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寓教于樂。繼續(xù)將游戲、唱歌、表演、競賽等活動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活潑、輕松、快樂的氣氛中學習英語,讓他們逐漸度過一個爬坡式的緩沖時期,以盡快適應初一的教學。在教師授課過程中,注重突破教學的重點,分解教學的難點,用生動的語言,將機械的語言知識置于有意義的情境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從感性思維上升到理性思維的能力。這樣,不但維持和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高效地實現了教學目標。
2.3加強師生英語學習情感的銜接
受年齡較小、學科數目較少的影響,小學生與英語教師的接觸頻率高于中學,學生對英語教師的依賴感、信任感也比中學階段強烈。為了幫助學生克服中小學過渡期可能出現的情感障礙,英語教師應該先上好第一堂引言課。在引言課中,教師應向學生自我介紹一下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教學方法與策略等。讓學生盡量多的了解老師,消除師生情感溝通道路上的不暢;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目標,向學生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學習方法以及建議等。
此外,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教師還應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風趣且幽默的課堂教學氛圍,注重教學藝術,用真誠、一絲不茍的教學態(tài)度以及謙虛好學、嚴謹治學的行為去影響和感化學生,幫助學生克服英語學習中的心理障礙。課堂上公平地對待學生,及時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多鼓勵,少指責和批評,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遇到問題時要耐心誘導、啟發(fā)他們思考,使他們一直保持學習的積極性,以取得他們對老師的敬佩和信任,建起了良好的師生關系。
三、結束語
近幾年的實踐證明,我們在英語教學銜接方面取得一些成效。學生學習的興趣逐漸提高了,信心增強了,在縣歷次英語學情調研中,我校學生在筆試、口語表達、閱讀等方面所表現的英語學習能力與水平,均處于全縣領先地位。我們深深地感悟到,中小學英語教學的銜接不僅是教學的銜接,工作的銜接,更是責任的銜接,愛心的銜接。我們唯有在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下,通過教學銜接的不斷探索與創(chuàng)新,把中小學英語的教和學兩方面都銜接好,讓學生信心十足地投入到每一節(jié)英語課中,保證學生英語學習能力在后續(xù)階段取得突破性的發(fā)展。
[1] 教育部.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看過“中小學英語銜接教育初探論文”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