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術論文研討會作品
大學是生產(chǎn)者,生產(chǎn)人和知識,二者彼此緊密配合。學生不是純粹的被生產(chǎn)者,自己也參與自己的生產(chǎn)過程,這就是自生產(chǎn)性。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大學學術論文研討會作品,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大學學術論文研討會作品篇一
大學八特征
摘要:大學是生產(chǎn)者,生產(chǎn)人和知識,二者彼此緊密配合。學生不是純粹的被生產(chǎn)者,自己也參與自己的生產(chǎn)過程,這就是自生產(chǎn)性。學術性是大學的突出特征,大學的活動都是非政治的。學術是大學的核心,這不是一般的知識,而是高深學問。大學有能力有必要自己進行組織,外部過多的介入將阻滯大學發(fā)展。大學具有無限包容性與開放性,其中又不乏交鋒與批判。大學必然是超越的,超越已有,超越自我,超越時空,同時也具有明顯的保守性。
關鍵詞:大學;特征;超越;包容;生產(chǎn)性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人類至少有382萬年歷史了。也許,新的考古學發(fā)現(xiàn)還能將這個數(shù)字增大,但眼下所知即如此。
大學有多少年了?這個問題倒無需考古學回答。從博洛尼亞大學以來,約900年了。
自有了人類,人就反復問自己:人是什么?自己是什么?至少是文明史以來,更自覺地問著:人是什么?后來,蘇格拉底用一句名言代表了對這一問題的初始回答:認識你自己。亦即,認識人自己。他并沒有回答“人是什么”的問題,只是為解決這一問題提出一個任務。認識了人自己,對于“人是什么”當然就可有所認識,可獲得某種答案。
出現(xiàn)了人,就問“人是什么”;出現(xiàn)了大學,就問“大學是什么”;出現(xiàn)了教育,當然也問“教育是什么”。這都表明,人總是希望明明白白地活著。為此,甚至還問:“人活著干什么?”“人為什么要活著?”“為什么要生兒育女?”
物質是137億年前出現(xiàn)的。人們還問“物質是什么?”時間、空間也是那個時候產(chǎn)生的,于是人們還問“時間是什么?”“空間是什么?”英國哲學家霍金還寫了一本書:《時間簡史》,就是為時間寫下歷史。當然還有了宇宙史、天體史、地球史、海洋史。認識一個事物,首先就從那個事物的歷史去認識吧。
怎樣認識大學呢?當然也就可以從認識大學的歷史著手了。認識北京大學,只要認識北京大學的歷史,那大半也就認識它了。把大學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其歷史的研究,當然較之考察某一所大學困難一些。但這也是一條值得選擇的認識和研究途徑。何況,較之人類,較之地球,較之宇宙,大學的歷史是短之又短了。因此,研究“大學是什么”的問題是不宜過分感到為難了。
研究一個事物,還可以從這個事物的特性去研究。認識了它的特性,這應當算是認識了這一事物。這種特性,也許主要是指它當下的特性,但這種特性也是歷史積淀的結果。當然,如果把研究其特性與其歷史結合起來可能會更好。
在這篇短文里,我們從對大學特性的探討去認識大學。這里羅列了八個方面。
一、生產(chǎn)性,非消費性
大學是生產(chǎn)者,雖然它也消費,消費紙張筆墨,耗費錢財物,大學里的人們也有衣食住行上的花銷,但主要是從事生產(chǎn)的。哪一個生產(chǎn)部門在生產(chǎn)的同時沒有錢財物的一些消耗?
大學生產(chǎn)也像其他生產(chǎn)部門一樣是需要成本的,需要資本的。大學投入的主要是人力資本,尤其是智力資本。
大學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是什么?基本產(chǎn)品是兩種,一種是知識,它在傳遞知識的同時,也生產(chǎn)知識;又通過傳遞知識而培養(yǎng)人,又可稱之為對人的生產(chǎn)。不過,確切地說,這應當是人的再生產(chǎn)。進入大學里來的人,業(yè)已有多方面的成長,進入大學后繼續(xù)成長,通過種種活動而得以再生產(chǎn)。簡言之,大學的第一樁事是生產(chǎn)人,第二樁是生產(chǎn)知識,這兩樁事是彼此緊密配合的。
二、精神生產(chǎn),非物質生產(chǎn)
大學主要從事精神生產(chǎn),又稱精神勞動。大學也參與修鐵路、建橋梁,但它的主要工作是提供設計,提出工藝思想,進行理論指導。大學不生產(chǎn)柴米油鹽、金銀銅鐵,但它研究動植物的選種、培植、改良,研究地質、勘探,還研究選礦、冶煉。
大學不從商,卻研究商學;大學不從政,卻研究政治學;大學不從軍,卻研究軍事學。大學著重于一個“學”字,并在“學”字上傾注自己的思想、理論,傾注精神。
有一種說法,叫做“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其實,這一說法不很確切。教育本是勞動,不過它是精神勞動;教育本是生產(chǎn),不過它叫做精神生產(chǎn)。人類早就存在著這種性質有所差異的兩種勞動生產(chǎn)。在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chǎn)黨宣言》中寫的是“教育同物質生產(chǎn)結合”。他們是把精神生產(chǎn)與物質生產(chǎn)相區(qū)別的,都是勞動生產(chǎn),只是性質上有所不同。
三、學術性,非政治性
大學當然是學術的,它是做學問的地方。傳授學問,研究學問,發(fā)展學問,創(chuàng)立新的學問,皆學術也。
為什么說是“非政治的”呢?
我們看看什么是政治。《中國大百科全書》對于中國的說法和西方的說法都作了介紹。我們簡錄如下:
“中國政治學界對‘政治’概念的主要看法有:①政治是各階級為維護和發(fā)展本階級利益而處理本階級內部以及其他階級、民族、國家的關系所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組織形式。②政治是一定階級或集團為實現(xiàn)其經(jīng)濟要求而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活動,以及實行的對內對外全部政策和策略。③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個生活領域的、在各種社會活動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動。④政治是階級社會的產(chǎn)物,是階級社會的上層建筑,集中表現(xiàn)為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之間權力斗爭、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權力分配和使用等。”[1]
無論按上述四種理解中的哪一種來看,大學的活動都是非政治的。中國的解釋如此,按國外的解釋來看,大學也不是從事政治活動的。大學研究政治學,這是學術活動中的一項,它是研究政治學而不是從事政治活動。亦如,大學不從商也研究商學、不務農(nóng)也研究農(nóng)學、不從軍也研究軍事學一樣。
布魯貝克曾在他的《高等教育哲學》中說高等教育哲學基礎之一是政治論[2]。不管他的說法是否恰當,說政治論與說政治也是不同的,恰如政治學不是政治一樣。
四、高深性,非一般性
大學是從事學術活動并通過這種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地方。但大學區(qū)別于中小學的是,它不是研究一般的學術,而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 大學里,也要學習一些基礎知識,卻是為進一步學習相對高深的專業(yè)知識做準備,有些也是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素養(yǎng)做準備的。這些預備性知識也相對于基礎教育階段學習的內容更高深一些。
大學知識的高深性是與一定的專業(yè)性相聯(lián)系的。例如,大學所學習的物理專業(yè),其高深性當然與物理學直接相關。物理學在中學雖也學習過,但是大學物理無論就內容還是就表達形式而言都更高深了。比如說,它要用微積分表達中學課本里出現(xiàn)過的速度與加速度的關系,把速度表達為加速度的微分,把距離表達為速度的積分。這不只是表達方式的不同,而且是認識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大學學術的高深性還包括了對形而上知識的看重。實際上這是更多追根溯源的結果。執(zhí)果索因,不斷地追溯而上,尋求最初的原因,這既是哲學精神,又是實際的哲學式學習與研究活動。
大學學術當然還講究創(chuàng)造性。它不僅傳授知識,而且還要發(fā)現(xiàn)知識、擴展知識。
這種高深性還是與時代性相聯(lián)系的。已有三百年歷史的微積分,今天的大學生也要學,但其表達形式之深刻已發(fā)生很大變化。今日的大學理科學生也學習幾何學,幾何學已有數(shù)千年歷史,但還必須學習只有百多年歷史的非歐幾何。要學習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的經(jīng)典力學,還要學習只有百余年的相對論。
也就是說,大學必須學習新興學科。要學習兩千年前的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也要學習只有兩百年歷史的黑格爾哲學,還要學習近現(xiàn)代的哲學,如薩特的,尼采的,海德格爾的,卡西爾的,伽達默爾的,馮友蘭的,張岱年的,金岳霖、賀麟等人的。
五、自生產(chǎn)性,非被生產(chǎn)性
人們在說到包括大學在內的教育與別的生產(chǎn)部門的區(qū)別時指出,教育的根本點是生產(chǎn)人。但是,這樣說是遠遠不夠的,是沒有說到點子上的。
在教育中,尤其在大學里,學生不是純粹的被生產(chǎn)者。更重要的是,學生自己也參與自己的生產(chǎn)過程。這就是自生產(chǎn)性,這是根本區(qū)別于其他物質生產(chǎn)和精神生產(chǎn)之所在。在大學里,這種自生產(chǎn)性更為明顯,學生們常常自覺地確立自己的發(fā)展和成長方向,常常自覺地修讀和修煉自己,生產(chǎn)自己,讓自己變得更有知識,更有智慧,更有教養(yǎng)。這就是他們自生產(chǎn)的結果,雖然在此過程中少不了教師的引領和指導,但終歸要靠他們自我完成。
人們常說“教是為了不教”,對于大學,這是更現(xiàn)實的目標。從本科生到研究生,這是在學校里的最后歷程,都是為無需再教做準備。當那種自生產(chǎn)性發(fā)揮得越好時,他們有效地高質量地走完這一歷程的可能性越大。
當初的博洛尼亞大學十幾名學生,那就是學生自己組織的,教師也由學生聘請,由學生給教師發(fā)放工資。這大約是高度的自組織性。教師也只在被組織者行列,更沒有專職的行政人員來組織,也無需其他什么人領導。
最初的哈佛大學大體也如此。
如今,大學規(guī)??涨皵U展。多的,學生有數(shù)萬人;少的也有數(shù)千人;袖珍式的加州理工學院只有兩千多人,但組織工作因內涵之豐富而變得十分復雜了。
即使如此,大學也無需外界介入,大學有能力有必要自己進行組織。大學里聚集著一批最智慧的頭腦,他們知道如何更好地活動和運行。有誰比他們更懂得大學?有誰比他們更知道如何進行管理?哈佛、耶魯、斯坦福、牛津、劍橋……還需要別人來組織管理嗎?他們不是自組織而需要他組織嗎?
同時,也有事例表明,外部過多的介入造成了大學發(fā)展的阻滯和遲緩。
大學的興旺發(fā)達,與社會充分尊重他們的自組織權利并加以維護是密切相關的。維護了這種自組織權利,就是維護了高等教育的繁榮與興旺。
七、大學的無限包容性與開放性
開放性的相對面就可能是封閉性了,而包容性指的主要是它不會拒絕研究任何事物。對于大學里的單個人來說,其學術所指不可能是沒有選擇的,而就整體而言,大學就會是包羅萬象的。
大學,University,其字根universe就有宇宙、天地、萬物的含義。大學正體現(xiàn)這種包容精神,它以寬闊的胸懷、深邃的眼光注視著天地萬物及其演變。事實上,大學的包容精神是在它對無所不思的對象的無限性進行無所不在的思考這樣一個過程中形成的,是它在這個過程里所觀察到的無數(shù)神秘、神奇和神圣而感受到的。這一切,都是大學自覺思索、自身感悟的結果。
當然,大學的這種宏大也是由它對古往今來的無數(shù)演繹持久關注的結果。
要實現(xiàn)大學所自覺肩負的使命,要對古往今來做全方位的考察和研究,要完成如此復雜而艱難的學術探求,它高度的開放性也是必然的。這是無需外界提醒的,只要他想窺視宇宙的一切、人類的一切,它就不可能不讓自己有很強的吸收力,讓一切都可能進入它的視野。
由此,廣泛的交流與合作也就是自然而然要展開的。大學與大學、大學與其他社會領域的合作,在各國的、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中,必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實際上,包容與開放是相聯(lián)系的,封閉就沒有什么包容的問題了。高度的開放需要高度的包容,高度的包容只有在高度的開放下具有實質意義。
所謂包容與開放,又不可能不是有鑒別、有分析、有批判的。包容不是來者不拒,開放不是無所不受。并且,包容和開放帶來的應當是更活躍的思想交流,交流之中應當也不乏交鋒。同時,在交鋒與批判之中的從容、深思、激辯,能更有力地體現(xiàn)大學的包容精神。
八、大學的超越性與保守性同在
大學是望著未來的,它培養(yǎng)的人才是否杰出,由未來鑒別;它所研究的學問是否提升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水平,是否豐富了人類知識寶庫,也是從未來獲證的。所以,大學必然是超越的,超越已有,超越自我,超越時空。
大學也間或接觸眼下的、應用的事項,但這對于大學而非一般的職業(yè)院校來說,不是主線上的工作。事實上,大學的學術性、高深性必然使之具有超越性。
然而,大學也具有明顯的保守性。雖然大學瞭望著未來,可是,那是站在高高的歷史山峰上的瞭望,因而,那也是一種守望,因回首而更好地瞭望。
歷史留下的精華誰去挖掘、保護和發(fā)揚?歷史留下的糟粕誰去明鑒和剖析?大學也會將這副歷史重擔扛在肩上。這也許就是它保守的一面。保守珍貴的歷史,保護人類的精神家園。
超越是在保守基礎上的超越,忠實的保守為超越提供堅實的基礎,超越又為未來的保守提供豐富的資源。
有一個流行的“與時俱進”之說。實際上,在《漢語成語辭?!分杏幸幌嘟f法為“與世推移”,意即“隨著時代或形勢的變化而變化以合適宜”[3]。這一成語早在三國時期就已出現(xiàn),唐代亦有,吳晗先生也使用過這一成語。顯然,這一成語并不首先出在今日。對它既有積極意義下的,又有消極意義下的運用。也許,就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與時俱進是有某種實際意義的,但對于文化就有所不同了,尤其對于大學這樣的以探究高深學問為己任的機構來說,至少不是十分重要的觀念。無論是保守還是超越,都已超出了“與時俱進”所表達的含意。
參考文獻
[1]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6143.
[2] [美]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5.
[3] 朱祖延.漢語成語辭海[Z].武漢:武漢出版社,1999:1771.
大學學術論文研討會作品篇二
被侵蝕的大學
作為舶來品的大學,直到1916年蔡元培先生主持下的北京大學才有現(xiàn)代之意。“無論何種學派,茍其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運命,即使彼此相反,也聽他們自由發(fā)展”,隨即北大成為“囊括大典,網(wǎng)羅眾學的學府”。但是,論及大學自身的誕生歷史,可謂悠久,其也在不斷探索中定位自己的角色。在早期的英國模式中,紅衣主教紐曼認為大學是“一切知識與科學、事實與原則、探究與發(fā)現(xiàn)、試驗與思辨的至高保護力”,是追求真理的“象牙塔”。但是,隨著時代的潮流發(fā)展,這一理想被洪堡的柏林大學所“摧毀”。在弗萊克納斯的言語里,大學終于成為了“一個有意識地致力于追求知識、解決問題、鑒別成就以及培訓真正高水平人才的機構”,大學開始慢慢注重專業(yè)研究。可歷史的發(fā)展總是不經(jīng)意地快于人們的手筆。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大學逐漸從社會的邊緣走向社會中心,并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克爾的眼中,現(xiàn)代的大學狂熱地求新,求適應社會之變,求趕上時代,已經(jīng)徹底地參與到社會中去??梢哉f,現(xiàn)代大學不再是一個“鄉(xiāng)村”或是“市鎮(zhèn)”,早已變成一個五光十色的“城市”。大學在跌宕起伏的定位自身角色的過程中,作為重要推動力的市場力量早已不容分辯地占據(jù)一席之位。
一 我國高等教育市場化的由來
高等教育市場化是20世紀末世界高等教育領域出現(xiàn)的一種重要變革趨勢。1977年,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將高等教育市場化定義為:“把市場機制引入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運營至少具有如下一個顯著的市場特征:競爭、選擇、價格、分散決策、金錢刺激等。它排除絕對的傳統(tǒng)公有化和絕對的私有化。”當各國紛紛將市場化引入高等教育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時,我國也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采取了這樣的行動。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因政治改革、經(jīng)濟改革出現(xiàn)了搖擺和停頓,使國家面臨著巨大的經(jīng)濟壓力。在大學里,“通貨膨脹沖擊著教工微薄的工資收入,政府的財政撥款只包了教師的工資支出,僅僅維持著學校不關門,能用于購置圖書、設備,進行課程建設和維修、養(yǎng)護的經(jīng)費則所剩無幾,甚至一分錢都沒有,大學不得不去尋找新的財路”。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確定了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模式,高校追求經(jīng)濟利益隨即合法化,教師紛紛“下海”、學校不斷“創(chuàng)收”成為潮流。高校在招生、收費方面實行的“雙軌制”,使大學中的教育活動直接與經(jīng)濟利益掛鉤,大學開始逐步市場化。其后的高校大規(guī)模擴招和上學實行收費,使高??芍涞馁Y金數(shù)量越來越大,這更是加快了高校的市場化、功利化。而這一切的變化對我們的大學來說實在是太快了,容不得我們思考自身,況且也沒有能力來思考,因為最初僅剩的大學傳統(tǒng)早已被剛結束不久的““””滌清。高等教育市場化在我國的行進,著實比其他國家要復雜得多,各種沖突斗爭也明顯地多。
二 我國大學市場化中的沖突與斗爭
高等教育市場化力求通過市場來達到利益最大化??墒牵髮W作為一種代價付出極高,事業(yè)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而提供資金的,都很少有只出錢而不試圖控制大學或者改造大學的。這就使得為了維護自身獨立性而需跟資金來源之間的抗爭成為大學的必然使命。當然,置身不斷變化的時代潮流中,大學需要對社會的需求作出回應,但是又需與社會保持一定的界限,進而保護自己的原有特性??扇缃瘢诖髮W艱難尋求平衡的過程中,對其造成足夠威脅的莫過于這無處不在的市場力量了。
面對強勁的市場化動力,市場力量和市場運行的規(guī)則已經(jīng)在無形之中改變了我們大學的生存土壤,并在無形中向大學內核滲透,直逼大學的靈魂。大衛(wèi)・科伯在《高等教育市場化的底線》中肯定了市場化的活力打破了學術界的沉悶氛圍,但是也對商業(yè)價值和市場標準在高等教育領域中泛濫而感到擔憂。大學和市場之間的關系究竟該如何定位,眾多國家都在探討,其中不乏已經(jīng)找到某種平衡的世界一流大學。可是,作為舶來品的中國大學,從誕生到現(xiàn)在僅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積淀,在發(fā)展過程中也是跌宕起伏,大學傳統(tǒng)時有時無。因而,沒有主心骨和精神脊梁的我們在面對市場經(jīng)濟的洶涌奔襲時,剩下的更多是理想與現(xiàn)實、存在與生存、精神驅動與利益驅動之間的沖突斗爭了。
(一)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
學術自由、大學自治被視為大學“不可或缺的靈魂”。追求真理、探索未知是最初的愿望,學者努力維護自己的精神殿堂,在理性的世界中遨游。即使主張“服務應成為大學的唯一理想”的威斯康辛思想者們也不曾忘記“威斯康辛大學的首要任務是必須從事各種類型的學術研究工作,而不論這種研究的現(xiàn)實價值是否能夠立即表現(xiàn)出來”。在市場經(jīng)濟的今天,他們也仍舊對學術研究心馳神往??墒?,在實用主義泛濫的今天,整體浮躁的我們卻斷章取義地只注重到大學僅需要為經(jīng)濟服務,而忽視了大學探究高深學問的本質。在市場化日益深化的同時,我們在高等教育領域過分強調經(jīng)濟價值,忽視精神價值,甚至把利益作為大學的根本目的,市場作為大學的根本制度,這必然會刺激大學組織產(chǎn)生過分追求物質刺激的功利行為,必然會導致大學忽視引領社會的價值導向。當骨感、卑微的理想遭遇到殘酷、銅臭的現(xiàn)實時,當教育的公共性、專業(yè)性被經(jīng)濟利益、市場性所掩蓋時,當只注重市場化后所帶來的金錢和聲望,而忽視大學本身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基本價值時,缺乏歷史厚重感和精神積淀的我們將會更快地走向虛無與迷茫。
(二)合理存在與生存需要的沖突
哈佛大學前校長洛厄爾曾說過:“大學的存在時間超過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傳統(tǒng)、法律的變革和科學思想,因為他們滿足了人們的永恒需要。在人類的種種創(chuàng)造中,沒有任何東西比大學更經(jīng)受得住漫長的吞沒一切的時間歷程的考驗。”大學為世界的發(fā)展與繁榮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堅持學術自由和自主辦學的傳統(tǒng)被外部組織和內部成員所接受和認可,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可是,在高等教育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的情況下,在競爭機制、利益機制的驅動下,我們考慮的不再是合理存在而是如何生存。為此,大學之間開展了諸如爭奪生源、創(chuàng)建品牌、學校排名與聲望、撥款與經(jīng)費、規(guī)模與效益等的激烈生存競爭。各高校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存活下去,只有追求眼下的利益,紛紛將自己置身于市場之中。市場與大學的緊密結合,一時間促進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也開始慢慢相信,市場的介入可能會讓大學更好地存活,更合理地存在??墒?,事實表明情況并非如此,我們忽視了大學存在合法性的根源。 我們一擁而上地爭創(chuàng)“一流”,不顧實際地高呼建設綜合性大學,結果各校之間千篇一律,毫無特色;我們紛紛熱衷興建大學城,擴大學生規(guī)模,片面講究就業(yè)率、考研率,結果造成學生培養(yǎng)質量低下;我們留戀排行榜上的名次,用數(shù)量化的指標和空洞的標準來衡量學術,結果學術泛濫;我們盲目適應市場,專業(yè)越設越細、越設越怪,等等。“‘一流’的標準蓋過了學術的標準,形式的好看虛掩了真實的內容,量化的指標漠視了實質的優(yōu)劣,外部的評價凌駕于大學的自治。”終于,我們在競爭中存活下去,但僅有的內涵被完全抽空,變成了千篇一律的“大學”。更為過的是,市場化與行政化同流合污,權錢交易,更是將大學存在合法的根基――學術自由和大學自治,銷毀殆盡。大學的管理人“不再有吸引他們的偉大思想,有的只是自己和他們的大學的生存需要”。
(三)精神驅動與利益驅動的沖突
究竟金錢是大學的生命,抑或是精神?在已經(jīng)市場化了的大學里,究竟是精神驅動著大學前進,還是利益在作祟?在物欲橫流的“象牙塔”中,知識的商業(yè)化傾向日益明顯,學者、學生都在叫囂著維護自身的利益,只有極少數(shù)人可以做到潔身自好,寧靜致遠。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者的學術身份已經(jīng)在原來的研究和教學身份的基礎上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學術身份,即“學術經(jīng)理人”。教師不再單純追求真理或做真理的維護者、開拓者。他們也不再僅僅考慮哪些研究課題具有知識挑戰(zhàn)性及學術價值,能以最好的方式服務社會、造福人類,而是更多考慮哪些課題有機會獲取大量的經(jīng)濟回報,或者根據(jù)獲得利潤多少來從事資金提供者要求的研究。更有甚者,直接通過學術造假或是學術剽竊來換取自身利益,這在經(jīng)濟學中是完全符合邏輯的,因為,它實現(xiàn)了最少的投入換來了利益的最大化。從此,我們的教師開始面臨著精神忠誠和利益忠誠兩種不同價值觀念的煎熬與抉擇。
同時,我們高等教育肩負的一項重任就是培養(yǎng)學生,促進學生道德發(fā)展,進而提高整體社會的道德素質。但是,在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中,大學里處處充滿實用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官僚主義風氣,學生只注重眼前利益和物質利益,自身價值體系越來越受到市場文化的影響,幻想成為領導者或者人上人,忽視自身人格和心態(tài)的塑造,利益驅動著學生們的所有行為。學生在這種“隱性課程”的塑造下,浮躁和功利心態(tài)日益嚴重。事實上,“如果大學不是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一種社會和公民的責任感,這樣的規(guī)范就會出問題,就會隨著社會價值觀傾向于個人和利己,而變得越來越難以實施。”
論及學科。學科作為高等教育系統(tǒng)的基本組織,它的發(fā)展為大學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墒牵谑袌龌谋尘跋?,利益依舊滲透進來,并驅動著各學科之間展開生死競爭。市場機制始終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根本目標,這就決定著市場會選擇直接可以帶來物質利益的專業(yè)和學科,而那些推動社會進步,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基礎學科和研究將會被漠視,排斥在邊緣地帶,這種現(xiàn)象如今屢見不鮮。“在決定高教活動發(fā)展方向時,暫時的市場需要而不是內在的基礎需要起著關鍵的作用,這使得基礎研究受到很大的沖擊,因為這種類型的活動見效慢、風險大,很少有人愿意投資”??墒牵鲆暳诉@種可以提供精神動力并且引導人類進步的基礎研究,一時見成效的應用型研究又該如何穩(wěn)步地前行?
高等教育市場化是不容回避的必然發(fā)展趨勢,我們在積極面對市場化的同時更多地是要思考以何種姿態(tài)去迎接它。當缺乏歷史厚重感和精神文化積淀的我們在面對強有力的市場化動力時,又該如何在理想與現(xiàn)實、合理存在與生存需要、精神驅動和利益驅動的沖突中尋求到平衡?又該如何把握住高等教育市場化的底線?市場化可以說是機遇,但是,對我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未知的挑戰(zhàn)。我們的國家、政府、社會首先需要做的便是靜下心來重新認清、定位我們的大學。
參考文獻
[1]許美德.中國大學1895―1995:一個文化沖突的世紀
[M].許潔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大衛(wèi)・科伯.高等教育市場化的底線[M].曉征,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高卿,吳遠遠.淺析美國高等教育市場化及其對我國高
等教育改革的啟示[J].邢臺學院學報,2008(3).
大學學術論文研討會作品相關文章:
1.大學學術論文格式
2.關于大學學術論文
5.大學學術論文
大學學術論文研討會作品
上一篇:大學學術論文模板
下一篇:大學學術論文怎么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