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典故【5則】
掌故和典故雖然有區(qū)別,但它們又同宗同脈,同根同源。一般來說,適合于掌故的分類,典故也適合。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歷史典故大全,接下來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典故(一)
曲高和寡
宋玉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文學家,也是楚襄王的大臣。
一次,楚襄王聽到人們議論宋玉行為不端,就把他找來說:“別人對你很不滿,你應好好反省一下?!?/p>
宋玉回答:“大王,您先不要責備我,請您聽我講一個故事:在咱們楚國國都郢[Yǐng]城,來了一個唱歌的人。開始他唱《下里》、《巴人》這樣通俗流行的曲子,隨著他一起唱誦的有幾千人;后來,他唱《陽阿》和《薤[xiè]露》這樣比較文雅的曲子,跟隨他一起唱的只有幾百人;而當他唱《陽春》和《白雪》這樣高雅的曲子時,能夠跟隨他一起唱的人僅有幾十人而已!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曲子的格調(diào)越高,能跟著唱的人就越少。那些平庸的人怎么能夠理解我宋玉的行為呢?”
楚襄王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就不再追究了。
小編解讀
成語“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和“曲高和寡”就是從這個故事演變而來的。“陽春白雪”代表高雅的文藝作品;“下里巴人”代表通俗淺近的文藝作品。“曲高和寡”比喻知音難得,后亦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這則故事闡明了一個道理:高雅的藝術(shù)或者有個性的人,暫時不被多數(shù)人理解和接受,是常有的事,我們不應因此而簡單地否定它;而對于藝術(shù)家來說,也應當植根于大眾,讓藝術(shù)不再“曲高和寡”,而是變成“與民同享”的文化產(chǎn)物。
歷史典故(二)
管鮑之交
管仲和鮑叔牙都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他們又是一對非常知心的朋友。
管、鮑二人曾經(jīng)合資經(jīng)商,在分紅的時候,管仲總是要多拿一些,鮑叔牙并不認為他貪財,因為知道他實在太窮困。管仲曾經(jīng)替鮑叔牙辦過幾回事,不但沒有辦好,反而越辦越糟,鮑叔牙也沒有認為他愚蠢,而是知道事情都有不順利的時候。管仲三次做官,每次都被罷了官,鮑叔牙也并不認為他沒有才能,而是知道他沒有遇到良好的時機。管仲三次參加作戰(zhàn),三次逃跑,鮑叔牙也沒有認為他貪生怕死,而是知道他家中有老母需要照顧。
鮑叔牙對管仲了解得非常深透,因此管仲感慨萬分地說:“生我的人是父母,而最了解我的人是鮑子呀!”
后來,齊國發(fā)生內(nèi)亂,管鮑二人各為其主,結(jié)果鮑叔牙的主公勝利,他成了有功之臣,而管仲卻成為罪犯。鮑叔牙就在齊桓公面前為管仲說情,免他死罪,還推薦他擔任相國,自己則心甘情愿地做管仲的副手!
小編解讀
后世人們用“管鮑之交”比喻朋友之間的友誼十分深厚?!肮荃U之交”也說明了換位思考的重要性,當你對別人的做法有所不滿時,不妨換位思考一下,也許就能理解他,原諒他了。
歷史典故(三)
錦囊詩草
被譽為“天縱奇才”的唐代大詩人李賀,一生給我們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詩?!昂谠茐撼浅怯荨保靶垭u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名句都出自李賀。李賀與李白、李商隱并稱為唐代三李,可見他在唐代詩歌中的重要地位。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靈感也不是坐下就能等到的,那些雋永瑰麗的詩句無不是李賀嘔心瀝血、千錘百煉的成果。
李商隱寫的《李長吉小傳》中記載:
長吉(李賀字長吉)每天都與他們一同出游。他寫詩從來不是先確立題目,然后按照規(guī)矩套路連綴成篇。而是常常騎一匹弱馬,帶著一個小書童,身上背著一個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就寫下來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來,他的母親讓婢女取出囊中詩文,見所寫很多,就心疼地埋怨說:“你這孩子是要嘔出心肝才算完嗎?”說完就點燈,送上飯給長吉吃。飯后長吉再研墨把那些零星的感受補成完整的詩,投入其他囊中。不是大醉及吊喪的日子全都如此。
這就是“錦囊詩草”典故的由來,后人常用它比喻詩文優(yōu)美,或形容寫詩作文的辛苦。
小編解讀
是勤奮和積累成就了李賀非凡的文才。
我們今天也有“錦囊”,那就是隨身攜帶的手機或者筆記本。如果將生活中瞬息即逝的奇思妙想一一記錄下來,如同一張張便箋投進“錦囊”,然后點化為詩,演繹成文,日積月累必將打造出過硬的文字功底。如此一來,還用再為寫作文而抓耳撓腮,一籌莫展?
歷史典故(四)
一錢落職
清代文學家沈起鳳的《諧鐸》一書中有一個“一錢落職”的故事,如今讀來仍然耐人尋味。
有個南昌的青年人,跟隨父親生活在京城。偶然一次經(jīng)過延壽字街,看到書店中有一個少年正在數(shù)著錢買《呂氏春秋》,正好有一個銅錢落在地上。這個人偷偷用腳踩上,等到少年離去然后彎腰去拾起來。旁邊坐著一個老翁,注視他了很長時間,忽然起來問這個人的姓名,然后冷笑而去。
后來這個青年通過考試得到江蘇常熟縣尉的官職。于是整裝去上任,拿著名帖拜見上級。當時湯潛庵先生是江蘇的巡撫,這個人十次求見都沒見到。巡捕傳來湯大人的話說,你不必去上任了,因為湯大人已經(jīng)上奏彈劾你了。這個人想自己還沒有上任,為什么要彈劾我呢?一定有誤會,急忙要面見辯解。巡捕又傳湯大人的話說:“你不記得當年書店中的事了?當秀才的時候,尚且視一文錢如命,如今僥幸去做地方官,能不搜刮索賄,做一個戴紗帽的劫匪嗎?”
這個人才醒悟當時問他姓名的老翁就是湯大人,于是非常慚愧地辭官走了。
小編解讀
劉備臨終時告誡他的兒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薄耙诲X落職”講的也是同一個道理——因為一枚銅錢而斷送了大好前程,說明即便是十分細小的行為不檢點,也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歷史典故(五)
王莽謙恭未篡時西漢時期,朝廷重用外戚。王政君是漢元帝的皇后,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王家子弟幾乎人人官居高位,個個驕奢淫逸。唯獨王皇后的侄子王莽,生活儉樸,待人謙和禮讓,朝野上下廣為稱贊。后來,王莽“翅膀”逐漸豐滿,終于在一片稱頌聲中露出其廬山真面目,他毒殺了十四歲的平帝,挑選了兩歲的劉嬰做兒皇帝,自己當起攝政王。這還嫌不夠,最后干脆篡位,做了十五年的皇帝。
周公的故事卻正好相反。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病逝后,他輔佐十三歲的侄子成王掌管國家大事,實際上是代理天子的職權(quán)。雖然他盡職盡責為成王著想,但是滿天下都是流言蜚語,說他欲取而代之。不過周公旦對流言泰然處之,把國家管理得井井有條,等到成王長大成人后就把權(quán)力都了交回去。
為此,白居易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
小編解讀
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币粋€人的真?zhèn)危患碌膶﹀e,得經(jīng)過相當時間的考察和分析才能下結(jié)論。如果只憑短期觀察或者直觀印象就對人和事下定論,容易造成誤會甚至犯下錯誤。
古代歷史典故【5則】相關(guān)文章:
★ 宋朝歷史典故5則
★ 歷史典故5則
★ 歷史成語典故5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