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美德的隨筆寫作:別讓美德成為一種交易
學習啦:我們常說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但是現(xiàn)在不少人把美德表明一個價格,這是不良的風氣。下面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別讓美德成為一種交易》!
別讓美德成為一種交易
屈子曾言“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可見,中華美德從心出發(fā),以善固本,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當下社會中,一些平庸之輩,不但沒有弘揚傳統(tǒng)美德,還用嗤之以鼻的金錢衡量它的“價值”,著實可悲。
巴金的《隨想錄》中以旭日和流水隱喻出“德”的重要性,拾金不昧是“德”的高尚,“昧”在詞海中解釋為隱藏,隱瞞。而我則認為這個“昧”字份量深重,在當下,“拾金不昧”的事跡屢見不鮮,呼之應來的是社會的關注和媒體的過度曝光。這使我們沉思,不知何時,“昧”這個字眼衍生出了動心,隨眾,甚至是偽造。
材料中的小李偶來得財,照理來說應該不須多言地歸還給失主??纱藭r他心生偏機,令人無法理解的大膽想法產生了,刻意制造出一件“好人好事”,使美德偏離了軌道,招致的則是社會的抨擊和置問,一筆千元的遺金,一筆百元的酬金,一面工費不多的錦旗,人性的拙劣就戴在虛偽的面具下,進行功名利祿的交易,令人寒心 。
但有不少人認為這現(xiàn)金歸還了,那酬金的索取也是情理之中。這是否與中國傳統(tǒng)美德的觀念背道而馳呢。相傳有一位秀才名叫何岳。在一個夜晚走路撿到二百兩白銀,第二天他攜著銀子來到他撿到錢的地方,正好撞到正在尋找丟失銀子的失主。失主取出一部分要作為答謝,他回答道“合利次數金乎?”短短幾句,道出古代儒士高尚風范;短短幾句,簡明扼要地道出了中華傳統(tǒng)美德應有的本質。不是我物,何由而占;不是我物,何念所貪。拾到的金錢是一筆財富,但更是一個對人心直面的考驗,沒有了那份從心之德,金錢顯得空洞,人性開始扭曲,媒體的報道輿論似乎是在風雨中而立不住腳。美德不能用來做交易,更不能借此成為世俗爭鋒相報道的“貢品”。為了那一點小名利而失去大涵養(yǎng),這不僅使“拾金不昧”變質,更使美德成為“霉”德。
“如果你渴求一滴水,我愿傾其一片海,如果你要摘一片紅葉,我給你整個楓林和云彩”。
我們的社會中依然還充滿著正能量,那些真人真事總使我們內心填塞著感動。退休的外交官夫婦辭別安逸的生活,將愛的種子傳播并扎根在鄉(xiāng)下;白繼紅身為鄉(xiāng)醫(yī),多年來一心服務于鄉(xiāng)下,她說:當醫(yī)生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他們不是為了金錢,不為功名。以小德化大恩,平凡而不平庸,他們才是最美中國人,他們才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守靈人!
反觀到這個材料,還是令人深思,不僅要提出疑問,為什么小李會產生這種想法?為什么想到請媒體報料?如此高調的聚光燈下他的目的何在?我認為這是一場以美德為幌子的“交易”。所以要反思的是,我們是否過于抬高這種美德。通常市民做出一些理所應當的壯舉后,接踵而來的則是各種獎金、新聞、商演、公益片、網紅……,他們成為市民心中的英雄、社會模范、好榜樣。但細看其中的一些事跡,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和道德規(guī)范,多則是媒體炒作、夸大、吸引讀者眼球、賺取更多關注和稿費,這種交易真的合理嗎?而這或許是小李想出這個辦法的動機和目的,所以在美德的背后我們不需要加料,只需要守護那顆以德化人的初心。
“背信則名不達”,小李由于偏離了助人為樂的本意,使之變成了出名的契機,遭人所唾棄,而我們從這個材料所能吸取到的一點則是:美德無處不在,美德志存高遠,我們要真心實意地把它們傳播到每片貧瘠之地,而不是通過借美德之名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作者:黃裕翔
公眾號:我們的爸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學習啦